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39 道试题
1 . 《费正清中国史》一书中提到,佛教装饰了中国文化,但并没有像基督教改造了欧洲文化。该书的主要观点是三国至隋唐时期(     
A.佛教成为主流思想B.佛教重新塑造了中国文化
C.佛教对中国影响不大D.儒学依然维持正统地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隋炀帝大业年间,江南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北方的人口和北方土地可以产出的财富,却不足以供养一个庞大的朝廷。于是隋炀帝决定(     
A.完成南北方的统一B.开凿大运河
C.兴建东都洛阳D.远征高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荣氏兄弟1900年在无锡创业时,地方士绅告保兴面粉厂的烟囱有碍文风。官司从无锡打到常州,从常州打到南京。最后两江总督批示:“士为四民之首,立论尤当持平,烟囱即隔城垣,何为文风有碍。”这一事件的处理过程反映了(     
A.四民平等的政治局面逐步形成B.各级政府贯彻鼓励实业政策
C.洋务运动的经营模式日益推广D.封建传统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4 . 1923年12月,针对如何打破商人垄断,让平民有平价米吃的问题,孙中山强调要学习苏俄,工人同农民办一合作社,用工人所做的器具,交换农民所出的米,省去商家的中饱,那样米价便可以平”。由此可见,孙中山主张(       
A.阶级联合解决民生问题B.通过工业化来发展生产力
C.效仿苏俄策划城市暴动D.工人阶级应领导国民革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明末小说集《醒世恒言》中描绘了一些商人的形象,如卖油郎秦重因其卖货不缺斤少两,为其之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经营基础。普通商人吕大郎,偶然拾得二百两白银,仔细寻访,物归原主。材料中这些小说对商人形象的描绘(     
A.表明商品经济领域出现新现象B.迎合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
C.反映了传统社会等级结构松动D.体现了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有学者指出:在新文化运动各种思想尖锐冲突的当时,胡适、鲁迅、周作人等人就很注意从传统中汲取自卫和反击的力量。他们把从先秦直到清末,肯面对事实、肯作独立思考的人都引为同道,把一切“异端”都努力发掘出来。据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A.试图调和中西文化冲突B.摧毁了封建旧文化的社会影响
C.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D.积极寻求社会转型的思想资源
7 . 如表所示为唐太宗时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和亲情况。这可用于说明唐太宗(     
时间和亲对象宗室女子
贞观初年东突厥贵族阿史那忠定襄县主
贞观六年(632年)铁勒别部酋长契宓何力临洮县主
贞观十年(636年)

东突厥处罗可汗之子阿史那社尔街阳长公主
吐谷浑可汗诺曷钵弘化公主
贞观十六年(642年)吐蕃赞普松费干布文成公主
贞观十六年(642年)薛延陀真珠毗伽可汗新兴公主
贞观末年(649年)突厥酋长执失思力九江公主
注:“县主”亦称“县公主”,东汉时为皇帝之女的封号,隋唐时部分王女亦有此封号。
A.最终平息边疆地区纷争B.在外交立场上相对软弱
C.注重笼络少数民族上层D.受到草原各族人民拥戴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蔗糖·世界

材料   有别于对世界史的整体叙述,20世纪中叶以来,众多学者将研究的目光聚焦于棉花、茶叶、蔗糖、丝绸、白银等专门的物种或商品,其中对蔗糖史的研究成果丰硕。多数学者认为甘蔗起源于印度,后被引入中国和东南亚等地种植。甘蔗制糖技术也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波斯、大食等地,唐太宗就曾派使臣到印度学习熬糖技术。由于日本严重缺糖,所以明清时期的中日贸易中,运往日本最大宗的商品就是糖,然后从日本换回大量白银和铜。新航路开辟后,甘蔗又被引入美洲殖民地。甘蔗种植和熬糖所需劳动力巨大,所以非洲黑人奴隶填补了印第安人大量死亡所带来的劳动力短缺。源源不断的廉价蔗糖从美洲运往欧洲,糖成为工人阶级卡路里的廉价来源,从而降低了劳动成本,推动了工业的发展。

——摘编自葛兆光《历史解释为什么有力量?——一种食品、一场战争、一部文献和一幅地图》

结合材料,概括蔗糖史对我们认识世界历史的意义,并说明理由。
9 . 有学者评论武则天:“武后在控制政权的过程中,关陇军功世家为主的功臣集团大多数是反对者,所以武后掌权之后,便全力打击功臣集团。在高宗去世之前,功臣集团已被武后摧毁,功臣也被武后消灭殆尽。功臣既被扫除,政府的官位便须要另找一群人来补充,武后提拔的这群新任官吏多来自进士科。”对以上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武则天沉重打击了世家大族势力
B.武则天削弱了唐王朝的君主专制
C.武则天开创了进士科取士的制度
D.武则天实行血腥残暴的恐怖统治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民国时期,日益严重的农村与农民问题,引起了知识界和政府的广泛关注,由此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近代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研究的第一次高潮。

中国现在是要从调整社会关系以达于新社会关系的建立。调整之道,先要稳住它,再徐徐调理它,而无须多少人为的造作。我们拒绝所有暴乱的行动。唯社会有权,而后国权乃立。乡村建设运动就眼前说,以立国权。在此以后,一切建设才可如飞地前进。

——摘编自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1937年)

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特别是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中国的广大人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忽视以农村区域作革命根据地的观点,忽视游击战争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如果不帮助农民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就不能组成中国革命强大的队伍而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

——摘自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1939年)

中国农村的真正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真正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的收入。恢复农村企业(发展“草根工业”)是最根本的措施。

——摘编自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1939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对农村与农民问题的研究形成高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中国农村社会改造的出路在哪里。
2023-09-07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第三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