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8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在宋代,御史、谏官合一并统称为台谏官,由皇帝直接任命。台谏官上任百日而无纠弹,则被罢黜之并罚缴“辱台钱”,只要敢于纠举,不论虚实,大都无罪而有赏:这说明宋代
A.吏治腐败比较严重B.专制集权得到加强
C.监察制度日益完善D.监察部的职权扩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明代中后期,苏州府嘉定县土地瘠薄,不宜种稻,“其民独托命于木棉”;福建的泉州府、漳州府和广东的广州府普遍种蔗,如泉州府“其地为稻利薄,蔗利厚,往往有改稻田种者”。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重农抑商的政策有所松弛D.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2022-01-04更新 | 1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洋务运动期间,安庆内军械所的技术人员徐寿倡议翻译西方国家的书以探求工艺技术知识,江南制造总局设翻译官一职,这些措施对介绍西方工艺技术、传播工业技术和科学知识,起了开创性的作用。这说明洋务运动
A.实现了科技近代化B.利于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C.军事工业成就显著D.开了学习西方科技的先河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代表人物与西学态度时间
林则徐提出为了改变军事技术的落后状态应该制炮造船的意见;亲自主持并组织翻译班子,翻译外国书刊;为了了解西方的地理、历史、政治,较为系统的介绍世界各国的情况,组织人翻译了英国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为《四洲志》;适应当时对敌斗争和对外交涉的需要,着人迅速编译了《国际法》19世纪40-50年代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对强国御侮之路作了比较深入的探索。他特别强调发展中国近代工业,主张“不必仰赖于外夷”,但应“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
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将“中国史事、本朝政论”称为“中学经济”,将“西方各国政治、兵制、学校、财赋、商务”统称“西学经济”;明确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世纪60-90年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近代历史人物的一项或几项信息,并对其信息进行评析。
2022-01-04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模拟选科联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世纪90年代起,梁启超时政评论大多刊在《时务报》和《新民丛报》上,故称“时务体”或“新民体”。“新民体”半文半白,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据此可知,“新民体”
A.便利于维新思想的传播B.掀起了文学革命的热潮
C.得到普通百姓一致认可D.有利于维新措施的推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如表所示为顺治、康熙年间贵州、云南部分叛乱事件。据此可知,当时
时间事件经过
1660年贵州“马乃营土目龙吉兆等反",清军立即调兵围剿,至次年二月平定、改马乃土司地为普安县
1660年贵州黎平府曹滴土司杨华如"招纳亡命陈洪金等谋乱",清军迅速平定,将其地改流,附黎平府经历司管销
1665年云南临安府溪处甸长官司、瓦渣乡长官司、教化三部长官司等一同谋叛,清政府悉将其地改流

A.改土归流已经完成B.国家治理能力提升
C.清政府统一了全国D.西南民族矛盾激化
7 . 两晋时期,般若学大师道安的著名弟子慧远,“少为诸生(儒生),博综六经,尤善《老庄》”;鸠摩罗什的弟子僧肇,爱好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尝读老子《道德章》”这反映了当时
A.佛儒道思想出现融合趋势B.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已经蜕变
C.儒学信仰开始走向宗教化D.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
2022-01-04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陆上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东汉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洛阳。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出产的丝绸,在明朝时期成为综合贸易之路。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成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所有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有北向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进入中亚的“草原丝绸之路”;有长安到成都再到印度的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明朝还有从广州、泉州、杭州、扬州等沿海城市出发,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的海上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等。

——摘编自杨建新、卢苇《丝绸之路》

材料二   丝绸之路又称“陶瓷之路”。中国瓷器自汉唐以来,就通过各种途径向外传播。到明朝中期,由于西方人的加入,中国瓷器的外销急剧上升,攀上历史最高峰。精湛的中国陶瓷通过各种各样的贸易渠道,传到世界各地,在为世界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注入新鲜的血液同时,也对世界陶瓷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世界各国的文化,也同样影响着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陶瓷艺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丝绸之路”的变化。(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明朝“丝绸之路”上,中国瓷器“外销急剧上升”的主要原因,并概括“陶瓷之路”产生的影响。(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到了唐朝时期,科举考试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成为了常规化的以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到了武则天时代,更是创造性的开设武科,除了用科举吸纳政治人才之外,还用武科来吸纳军事人才,从而让科举制度真正的完善起来。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在国内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刘海峰等《中国科举史》

材料二   在科举制度发展成熟之初的唐宋时期,其积极性还占主导地位。但在宋代以后,随着封建专制的非人道发展,科举的消极性越来越大。宋代以后,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文化创造能力每况愈下,人才一代不如一代。难怪清朝统治者也直言不讳地说过:“非不知八股为无用,特以牢笼人才,舍此莫属。”

——摘编自金铮《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渊源于汉朝”的含义;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根据材料二,归纳科举制度被最终废除的主要原因。由此,我们对科举制度的存废,有哪些启迪?(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022-01-04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模拟选科联考历史试题
10 . 如表是汉至唐前期三省与九卿的演变示意表。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
时代政策决定政策参与事务执行
汉代皇帝、丞相或其他辅政者九卿九卿
魏晋南北朝皇帝、三省长官三省各部曹、九卿一省各部曹、九卿
唐代(前期)皇帝、三省长官尚书省所辖六部九卿.诸监

A.官僚队伍逐渐缩小B.宰相成为皇帝的附庸
C.九卿地位日益下降D.中央集权呈衰落趋势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