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8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二战后:英国希望欧洲大陆国家之间实现联合。英国并不陷入其中,对此罗斯福予以坚决反对,认为应建立普通性的世界组织。20世纪50年代,当英国人阻扰欧洲原子能和共同市场计划以超国家主权的形式进行联合时,美国则施压英国,为西欧达成《罗马条约》扫除了最大的障碍。这表明
A.美英两国之间的矛盾尖锐B.西欧联合受益于美国支持
C.美苏冷战威胁世界的和平D.资本主义阵营出现了分化
2022-02-17更新 | 105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19世纪70-90年代清政府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问题,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些官营或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官督商办政策
A.标志清政府开始实施重商主义政策B.肯定了商人和私人资本的地位
C.解决了近代工业的资本积累的问题D.改善了近代工业的发展环境
3 . 以“史”名官的职官,在商代晚期殷墟甲骨文中便已出现,战国晚期成书的《周礼》所设职官体系中,“史”的数量非常多,分布在“百官府”,即数量众多的属官之下,职责是“掌官书以赞治”。大量的“史”职人员的设置
A.说明真正意义上的史家史学已经出现B.推动了“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C.反映了官僚制对文书行政书写的需求D.有利于士阶层崛起和维护政治秩序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晚清时期,列强凭借强权攫取中国权益的种种行为促使清政府的对外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主要体现在中外条约关系的实践中,清政府官员往往用“两益”和相近概念表述这一思想,诸如“以求两益”、“两有利益”、“两得其益”、“两国求益”、“两有裨益”、“彼此有益”、“两国均属有益”、“兼顾两面”、“互得利益”、“互惠互利”等。诸如此类的表述
A.核心是力争维护国家权益B.改变了不平等关系的格局
C.表达了清政府坚定的决心D.促进了修约外交实践活动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1年,刘少奇指出,在新中国的国营企业里“再没有阶级对抗和剥削关系存在了”,“实行公私兼顾的方针”,既要“共同努力进行生产”,也要“务必最周密地关心工人群众一切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福利”。中央人民政府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1951年)等法律法规,规定企业工会有“改善工人、职员群众的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各种设施之责任”。通过吸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解放区)公营企业实行供给制的经验,参考借鉴苏联职工福利制度安排,由企业行政方面拨款(或投资)设立工人食堂、澡堂、理发室、托儿所、小学校、医院等生活福利设施:企业行政方面每月还须拨交工会组织全部职工实际工资(包括货币部分、实物部分与伙食补贴)总额的1.5%作为职工文化教育费,用于建立俱乐部、图书馆等文化福利设施。19491952年,国营企业职工福利事业经过三年的发展,“医院、诊疗所、休养所、托儿所已在相当普遍地设立起来。工人的文化、教育、娱乐设施如俱乐部、工人剧场、电影院、职工夜校、职工子弟学校、工农速成中学等也在逐步增长”。由此,国营企业行政方面与工会共同负责职工福利工作,同时接受上级党政部门的领导和工会组织的监督,国营企业以“包下来”为特征的福利制度框架初步成形。

——黄岑玥《20世纪50年代国营企业职工福利制度的调整与探索》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建国初国营企业职工福利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建国初国营企业职工福利制度。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2世纪或更早时期,棉花及棉织品开始传入中国。元代时期、棉花种植也完成了由珠江流域到长江流域再到黄河流域的空间分布。关于棉花种植情况,元以来的诸多农史文献,如《农桑辑要》《王农书》《农政全书》等皆有详细记载,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棉花种植“寸土皆有”。晓清时期尤其是到20世纪以后,亚洲树棉和非洲草棉(公元2世纪沿陆上丝绸之路自印度传入,来到新疆、陕甘地区,传播仅限西北地区)因绒长度偏短逐渐被市场淘汰,美洲陆地棉和南美洲海岛棉则因绒长质优取而代之。美洲陆地棉自1865年被引入到我国后,经过数次改良,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主要的棉种。其中新疆棉区不仅是我国最主要的产棉区,而且是世界上顶级优质产棉区。高度机械化、智能化、规模化、产业化和环保化的新疆棉花对世界棉花产业链的稳定与发展意义重大。中国与印度、美国并称世界三大棉花生产国,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消费国。

——曹瑞臣《棉花的全球传播》

材料二   当棉和棉织品在南亚和阿拉伯世界被广泛种植和传播之时,欧洲社会对棉的了解依旧处于想象阶段。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说,印度有一种奇怪的树,可以长出羊毛。棉纺织品是一种令社会上层垂涎的物品。到公元950年,一些受伊斯兰教影响的城市如塞维利亚、科尔多瓦、格拉纳达、巴塞罗那等有了棉纺织业。1113世纪延续200余年的十字军东征运动,使得欧洲人深入到阿拉伯世界的棉花生长带。欧洲最早的非伊斯兰的棉花产业中心出现在意大利北部城市如米兰、博洛尼亚、威尼斯等,其中威尼斯是欧洲第一个棉花集散中心,长期以来支配着地中海世界的棉花贸易。这一时期,意大利的棉花产业不仅可以十分便利地获取来自印度和阿拉伯世界的优质原棉,而且也有机会接触到亚洲高超的纺织技艺和先进的纺织工具。17世纪末,印度出口到欧洲的棉布,引发欧洲社会的“棉布热”。整个18世纪,在阿拉伯世界和欧洲,印度一直都是主要的棉纺织品供应地。

——曹瑞臣《棉花的全球传播》

材料三   美国学者斯文·贝克特在《棉花帝国》中指出的,棉的资本主义化彻底改变了棉花的命运,讲述了一个“由欧洲主导的棉花帝国兴衰的故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并分析我国棉花和棉织品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18世纪前欧洲棉花和棉织品传播的特点。
(3)结合材料及所学谈谈你对材料三的理解。
7 . 1989年,民主德国局势发生了急别变化。自5月起,大批公民出走联邦德国,政局出现大动荡,1990年10月,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据此可知,两个德国重新统一的关键因素是
A.西德政府的策略得当B.德意志民族要求统一
C.东欧剧变的有利环境D.平衡大国获取了支持
8 .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在主要新兴产业里很多都处于领先地位,比如说化学,当时很重要的一块内容是工业染料,德国的产量占世界90%:再看电气,美国一开始领先,但德国后来居上,产品占世界市场的50%;再看光学工业,比如说镜头,当时优质产品百分之百来自德国,到今天德国的蔡司还是世界大牛。材料最能说明,德国工业化
A.重点是新兴产业B.基础是教育水平高
C.特点是深挖技术D.靠国家有意识推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晚清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谭嗣同尖锐地指出:“两千年来,皆荀学也!”他的意思是说,秦始皇之后的中国政治,都是荀子的学说当道。下面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礼者,人道之极;法者,治之端也B.君舟民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父不父则子不子,君不君则臣不臣D.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
10 . 在纂修《四库全书》过程中,乾隆帝根据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中“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和“敬天保民”的传统,将明朝的荒淫无道与清朝的盛德宣怀作对比。乾隆帝的这些做法旨在
A.宣扬自身统治的文治圣德B.促进各族群文化的延续
C.构建清朝统治的合法地位D.尝试重建多民族共同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