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80 道试题
1 . 北宋东京城的区划,集中行政区明显缩小,集中的或分散的商业区明显扩张。南宋临安城,外城之中各级官署与民居和商铺混杂的现象更为严重甚至百官待班上朝都被商畈挤得无处立足。这表明两宋时期
A.城市经济职能增强B.商业管理逐渐失控
C.抑商政策遭到抵制D.城市人口快速增加
2 . 明清两朝,“临川四梦”、藏戏,壮剧、伺剧等都形成并发展起来,同时也出现了以纳兰性德为代表的许多少数民族文学家、据考证,曹雪芹祖籍是满洲正白旗,尹纳希创作的泣江亭等作品,也是当时蒙古族的优秀文学作品。这一现象的出现
A.推动了民间世俗文学的发展B.体现了文学作品形态的转变
C.提升了戏剧小说社会感染力D.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君臣最初没有条约观念和意识,考量条约关系的参照物,除天朝体制意识之外,主要是中国古代的盟誓实践。在遭受一系列武カ打击后,他们被迫接受强权政治下的国际关系秩序同时从国际法角度对近代条约有了新认识。甲午中日战争后,一些人主张借助国斥法体系、维护自己的权益,认为国际公法存在弊端、但两害相较取其轻。薛福成指出,“各国之大小强弱,万有不齐,究赖此公法以齐之,则可以弭有形之衅。虽至弱小之国,亦得藉公法以自存”但中国当今国势衰弱、“若势有不逮,曷若以公法为依归,尚不受无穷之害”。御史陈其璋奏请“与各国订明同列万国公法”,将国际公法与中外条约联系起来,认为”条约屡换,而每事吃亏,指不胜屈”,其原因在于未与各国订明“同用公法”。他主张政变传统观念,"与各国立约”“嗣后不得视中国在公法之外,一切事件,均照公法而行”。

——摘编自李育民《晩清时期条约关系观念的演变》

材料二   1900年年末,部分留日学生创建了一个名为“译书江编社”的学术翻译组织,其宗旨是向国人介绍西方的法政知识。他们翻译的作品被刊载在《译书江编》这一杂志当中这其中也不乏国际法学作品。“国际法”一词在《译书江编》这一杂志中首次亮相,尤其到12年汉语世界的传统“国际法”发生了爆炸式的变迁,这一年也首度出现了中国人自己据写的国际法学术作品。在1902年第1期的《译书汇编》中,我们见到留日学生行诸文字,开了对国际法的首次正式讨论。

——摘编自赖骏楠《国际法与晚清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甲午中日战后清政府条约观念的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条约观念变化的影响。
2022-01-03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长三角太湖平原.下同)丝棉纺织业的发展导致了桑稻争田,由此造成了江南地区粮食供应的紧张,商业居民的增多及酿酒、酿酱等生产性用粮的大量消耗使得江南本地粮食供应入不敷出的请形日益严重:康熙年间,“两浙民稠地窄,产为无多全赖江楚粮艘”。明清时期,江南地区所缺米粮的供给主要来自湖广、四川、江西一带。米粮通过长江、运河水系贩销到苏州、杭州、而苏州司时还是浙东乃至福建沿海的粮食转输中心,因此苏州近郊形成了江南地区最大的米粮交易市场——枫桥。这决非偶然,从江南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流内容来看,基本上是苏、松、杭等地的丝棉织品输向全国各地,而湖广、江西一带的粮食则源源不断地输入江南,从而形成了区域之间内容广泛的经济交流,江南区域市场因此也被纳入全国市场范围。

——摘编自张海英《明清江南商路的经济内涵》

材料二 明代商业经营者,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江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运河沿岸地区尤为商贾聚集之处。如苏州“为剑南首郡,财赋奥区,商贩之所走集,货财之所辐輳,游手游食之辈,异言异服之徒,无不托足而潜处焉”。南京店铺日增,竟“侵官道以为廛肆”,“于是层垒构架,曩之通衢,化为夹巷”。从传世的《南都繁会景物图卷》看,这里有许多来自外地和外国的商品·招牌上有的写着”东西两洋货物俱全”,有的写着“川广杂货”,还有的写着“南北果品”等。据万历时的统计,扬州“人烟浩穰,游手众多”“四民自士、农、工、商而外,惟牙侩(类似于经纪人或中介)最多”。上海游贾之仰给于邑中者,无虑数十万”,有”小苏州”之称。汉口“肇于有明中叶,盛于启、正(天启、崇祯)之际”“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鹾商典库,咸数十外,千樯万舶之所归,货宝奇珍之所聚,洵为九州名镇”。

——摘编自曹大为等《中国大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江南商路的特点,并分析明清江南商路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江南商路兴起的影响。
2022-01-03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代大运河裁弯取直,改变了隋唐形成的运河格局。大运河的河道长度、漕运范围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大运河的运转也变得更为复杂,这客观上对保证大运河正常运转的管理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元代定都大都(今北京),运河南北贯通,运河的格局、路线、重要性等方面都异于前代,运河漕运开始进入全新时期,这种根本性的变化导致管理制度亦较前代有了明显的不同。虽然大运河全线贯通,但终元一代,海运占主导地位,故而研究元代大运河管理制度时不可避免要涉及海运管理。

——摘编自钟行明《元明清大运河管理制度的演进》

材料二   如图所示是隋唐大远河与元明清大运河的对比

材料三   没有东都洛阳的桥梁和枢纽她位,隋唐大运河就没有了核心和灵魂,也就无法起到沟通南北的作用;没有大运河,东都洛阳乃至全国的经济和文化都会黯然失色。

——摘编自洛阳师范学院大运河究中心《洛阳在隋唐大运河的历史地位与现实影响》

分析说明元代运河改道的利弊。
2022-01-03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多数的西周封建论者都把西周初年的分封制看作是中国封建领主制形成的重要标志。例如,范文澜认为,西周的“天子、诸侯、采邑主都从分封里建立起自己的权力,形成了整套的统治体系”。王亚南把西周在灭商后逐渐选择和创制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划分等级和颁田制禄等一整套办法,概括地称为“封建制度”。

西周封建论者一般都认为,宗法制度和封建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把宗法制度看作是中国封建制的特点。范文澜说,西周封建社会最重要的上层建筑就是宗法制度,而宗法制度的基本精神就是以宗主为中心,按血统关系的远近来区别亲疏贵贱,从而规定出无可改变的等级制度;这种制度在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里都是存在的,它对贵族领主来说是一种加强统治的力量,对农夫来说也是一种组织力量……

——摘编自林甘泉等《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

材料二 秦国在黄河南北的大平原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大扫除,使封建制留下来的残余一扫而光,然后在六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封建社会的这一发展,意味着农民与封建土地所有者的人身隶属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放松,或者说农奴制得到废除。

从封建领主制到封建专制主义的道路,是用农民的尸骨铺平的。在覆灭六国的残酷的战争中,以及在后来无止境的土木徭役中,死亡的农民是不计其数的,农民用自己的鲜血刷红了阿房宫,但他们得到的报酬是一副新的枷锁、一套新的剥削制度以及新兴地主阶级的赋税和徭役。因此,在农民看来,这不过是以暴易暴而已。

——摘编自翦伯贽《秦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封建论者的基本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宗法制度。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作者对秦统一中国的认识。
7 . 传统”夷夏之辨”观念中“夷”包括的对象主要是四方蛮族,其实力弱于中原并以“小他者”形象呈现:《海国图志》中的“夷”主要裂变为“传统的小他者”“强势的大他者”“对话的他者”种形象。这体现出
A.中国综合实力的日益强大B.先进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
C.“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D.《海国图志》是一部百科全书
8 . 元初中止了科举,实行以“出身”“功勋”为主的铨选方式。这一方式促使很多习儒者不得不投身民间成为”民众儒师”,进而使儒学更多地影响了民众的价值观和宗族观。这反映了
A.正统思想再受挑战B.科举制度开始异化
C.儒家思想的哲理化D.儒学社会化的加强
2022-01-03更新 | 17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我国古代汉字,采用直音、反切等方法来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后来,元朝创造出一套拼音符号,用来广泛拼写汉语等多民族语言。这一拼音符号是
A.女真字母B.西夏字母C.藏文字母D.契丹字母
2022-01-03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模拟选科联考历史试题
10 . 《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明帝永平二年三月,上(皇帝)始帅群臣躬养三老、五更(古代统治者设三老五更,以尊养老人)于辟雍(东汉以后,尊儒学、行典礼的场所)。行大射之礼。郡、县、道行乡饮酒于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牲以犬。”据此可知,汉朝
A.意在发挥尊老的教化作用B.推行养老尊老的制度
C.确立了儒学社会主流地位D.实现了儒学的社会化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