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举世闻名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局面,这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辞海》对“百家争鸣”的解释是战国时期学术界互相辩争的风气,是当时社会变革和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是对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解释,也是对它的评价,而这样的评价似乎并不恰当。应该说,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不是一时凭空出现的“风气”,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

——摘编自薛国中《论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条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加以评析。(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观点或者自己提出的新观点展开评析;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8-05-01更新 | 768次组卷 | 33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茚旺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对于中国古代某一朝代的政权结构形式,有学者评述道:“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十省官吏“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一“政权结构”中的“十省”
A.属于“都省”直辖的行政区域
B.管辖范围包括西藏、青海等地区
C.以下的行政区划为路、郡、县
D.行使权力时受到“都省”的节制
2021-06-07更新 | 1365次组卷 | 1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名城锡耶纳被誉为"中世纪城市的化身",其城市结构形态在中世纪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时期意大利乃至西欧的某些历史现象。其变化如下∶512世纪,锡耶纳最辉煌的建筑是教堂,大教堂及其前面的广场成为城市的中心。除了大教堂作为宗教中心外,还有分散在城市各处的权贵家族私邸,这些权贵各据一处,私战不已。从12世纪开始,整个欧洲的商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而锡耶纳在13世纪下半叶成为欧洲经济最耀眼的明星。经济的发展推动锡耶纳平民阶层迅速崛起,并作为一股政治力量,在市政府中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13世纪末开始修建的锡耶纳市政厅及其塔楼逐渐成为整个城市的中心并占据了全市最高的位置。教会开始被置于市政府的庇护之下,一方面,大教堂成为市政府和市民用来宣扬城市荣耀的手段,另一方面,市政府也充分借助教会的权威以维护自身统治。

——据朱明《从大教堂到市政厅∶中世纪晚期锡耶纳的城市空间转型》


结合所学世界古代史的知识,从上述简介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进行简要评述。(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述准确全面。)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成立时,米制、市制等各种计量制度并存,不利于国家政权统一、政令畅通,不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从19545月开始,“为讨论有关推行米突制和计量单位中文名称问题”,先后召开了16次会议,参加讨论的有40多个部门,为最终解决计量单位中文名称命名问题奠定了基础。195510月,国家计量局主动与多个部门协商,成立了推行米制委员会▪▪▪▪▪▪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条例草案》和《国务院关于推行米突制的决议草案》等文件。1959319日,国家科委向国务院建议采用国际米制作为中国基本计量制度,保留市制,废除英制和其他旧杂制。同年6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国际公制(米制)为我国基本计量制度。为做好贯彻执行工作,《人民日报》刊发了题为《新计量制度有利于经济发展》《为什么要统一计量制度》的文章,两篇文章都评述了统一计量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过程,强调了国际公制的优越性。

——摘编自黄庆桥等《1959年:新中国计量制度走向统一》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50年代计量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计量制度改革的意义。
5 . 郑观应评述洋务运动官督商办企业时曾说:“全恃官力,则巨资难筹;兼集商资,则众擎易举。然全归商办,则土棍或至阻挠,兼倚官威,则吏役又多需索。必官督商办,各有责成。”这表明该类企业
A.具有典型的半殖民地性质特征B.响应了政府鼓励民间办厂的号召
C.避免官府与民争利现象的出现D.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近现代人物事迹编录

人物主要事迹
李鸿章(1823—1901晚清名臣,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创办了江南制造忍局,开平矿务局、轮船招商局等30多家近代企业,因政府财政拮据,商股难招。积极主张引进外资、借债兴利。并提出了必须遵中的三个原则:一切由我自主洋人毋得过何:只向洋人借款不准洋人附股。借债所收之利陆续分还不失国家主权
张謇(1853—1926清末状元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在创办实业担任实业部总长、农商总长等职期间,明确提出了“利用外资、摄兴实业”的主张。提出了合资、借款、代办三种利用外资的形式.设想国际经济互助"这一形式,不断地挣扎子抵制外资与利用外贵的旋涡中
邓小平(1904—1997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鲜明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注重以多种方式利用外资,强调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吸收外国技米的必要性:主张在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战略上大胆利用外资、战术上谨慎利用外资的原则;在利用外资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外来腐朽思想的腐蚀,一手抓改革开放、抓物质文明,一手抓法制建设、抓精神文明

——摘编自郑春奎《试论李鸿章的求富思想》、刘建中《张謇利用外资的思想》、钟瑛《论邓小平关于利用外资的思想》等


依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自拟一个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评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不得照抄材料)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范文澜(1893-1969)是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少年时接受章炳麟“爱国爱种”的政治主张,拥护辛亥革命。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后,开始阅读宣传新思潮的书刊。翌年秋,在天津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爆发后,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19402月到延安,受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委托,主持编写中国通史(含中国近代史),在学术界率先运用唯物史观对中国经学的阶级本质、历史地位及其发展规律作全面的评述。1941-1942年出版《中国通史简编》上册和中册,以阶级斗争为研究历史的基本线索,通过对史实的具体分析,揭示旧社会旧事物必然要被新社会新事物所替代的规律。1947年出版《中国近代史》上册,系统地论述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过程和时代特征,高度评价了人民反帝反封建运动的历史功绩。

——中国社会科学网《范文澜》


(1)根据材料,概括范文澜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爱国行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范文澜以唯物史观作为史学研究理论基础的原因。
8 . 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世界现代化历程

阶段特点概括
第一阶段现代化的启动阶段(17-18 世纪)西方国家发起现代化,现代化世界出现
第二阶段现代化的成熟与扩张(19世纪——20 世纪初)西方进入成熟现代社会
第三阶段现代社会的新转型阶段(二战后)一个“后现代”社会正形成

——据钱乘旦《以现代化为主题构建世界近代史新的学科体系》整理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取某一阶段,以欧美为例,评述该阶段的西方现代化之路。(要求:表述成文、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9 . 有历史学家曾提出,研究历史要坚持“历史理解之同情(即强调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的原则,下列评述符合这一基本原则的是
A.商鞅不能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致变法失败
B.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主要是为推动手工业的发展
C.洋务运动强调“中体”与“西用”均落后时代
D.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是激进派反封建之必须
10 . 行政区划是国家为分级管理而对地方的划分。自先秦至隋代,中国行政区划制度曾进行过多次改革,唐到元中央集权不断加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秋时代,郡县制开始萌芽。楚、秦、晋等国出现了县,最初设在边地,带有边防性质。郡的出现比县稍晚,也多在边地。到战国时代,在边地的郡下分设若干县,产生了郡县两级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废封国,将郡县制推向全国。郡县制为汉代沿用。汉武帝分境内为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或“十三州”。这时的州还只是一种监察区,各州置刺史一人,代表中央巡查郡县吏治。到东汉时,刺史已有固定治所,并掌握了地方行政权,对所部郡县官吏实行管理,州正式成为地方行政区。州郡县三级制历两晋南北朝不变。

——摘编自薛明扬主编《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材料二   隋初沿用州郡县三级制。但南北朝以来,行政区划变化纷繁,反映出地方分权的特点。开皇三年,兵部尚书杨尚希上表说:“窃见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今存要去闲,并小为大,国家则不亏粟帛,选举则易得贤才。”隋文帝采用此建议,罢去郡一级,改为州县两级制,并且合并了一些州县,清除了过去层次、机构过多的弊端,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为加强边防,唐在沿边重镇设立节度使。节度使最初只掌兵权,后来总揽军、政、财、监之权,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安史之乱后,藩镇“相望于内地”,“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喜则连衡(横)而叛上,怒则以力相并”。

宋太祖即位后,革除前朝之弊,“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并采取派遣官员监察地方等多项措施,“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宋太宗时,节度使掌控的支郡也被收回,从此“无复领支郡者”。

元朝变革地方行政制度,设立行省。行省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以前中国行政区划制度的演变。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隋文帝行政区划制度改革的原因及措施和作用。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唐、宋、元时期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治理措施。并总结从唐朝至元朝中央与地方权力关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