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3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易·系辞》说:“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大戴礼记·五帝德》记载孔子说:黄帝“设五星”,创造了度、量、衡、亩和数,此时,“市不预贾”。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了一定数量的海贝、骨贝和石贝。上古三代,夏的商业制度缺乏史料,而《国语·晋语》描述商周时期商业时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据《周礼·考工记》记载,周朝国都建设是“面朝后市”。同时,周朝市场管理设有司市(总负责人、最高管理者)、质人(验证书契)、廛人(征收商税)、胥师(分区负责人、管辨别货物真伪)、贾市(管理物价)、司暴(负责禁止斗嚣)、司稽(负责捕捉盗贼)等。

春秋时期,是古代商业的自由发展时期,周人“巧伪趋利,贵利贱义,高富下贫,喜为商贾”,列国统治者允许商业自由发展,出现了子贡、范蠡等杰出代表,子贡、范蠡对后世商人影响巨大,后世商人们流行在自己的店铺店堂内悬挂“端木生涯、陶朱事业”八个大字。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古代中国商业自由发展的短暂春天即将结束。

———摘编自周晓敏《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探析》

材料二北京瑞蛱祥和上海永安公司是20世纪初几乎同时创办的两家企业,二者的资金来源和经营方式明显不同,前者商业经营资本很大程度上来自土地剥削的收入,而商业经营所得又用来购置土地。而后者深受国外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建立之初就采取了股份制的组织形式。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上,二者也存在差异。(见表)   

北京瑞蚨样和 上海永安公司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

人事管理

财务管理

业务经营

北京瑞蛟祥企业内部人员(6类):东家、掌柜、内伙计、外伙计、学徒、后司“四柱账”财务制度:最高财务机关(东家的家里);地区最高.财务管理机构(总店账房);基层各号账房。年终统一核算,分号资金由总店统一拨付进货:联货代购、派人选购、函购(通过寄号信向上海等地购进)。
销货:门面柜台销售为主、送货自上门、烟茶招待讨好顾客等,但商品价格没有商量余地
上海永安公司企业内部人员(3类):投资较多、参加管理的监督与司理;一般雇佣职工;高级职员注重资本积累和资金的流动性,通过账房间和银业部兼营金融业,保证企业资本安全和充裕的流动资金。采取现代股份公司制,控制股权保证公司的完整性和权威性,在利润分配上与控股权相对应进货:洋货方面:通过洋行、批发字号、向外国工厂直接订货及向外国推销员直接购进;国货方面:直接从产地和工厂购进。
销货:送货上门、外埠信购、注重品牌效应等

——摘编自李敏《中国传统商业的近代化与经营方式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先秦时期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征及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评析近代商企经营方式在近代中国的变化发展。
2024-05-25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并完成要求。

材料   舜帝是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奠基人,是一个与中国传统文化无法分割的重要符号。在历史长河中,舜帝的孝子形象不断演变,在各个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如表所述。

先秦《尚书》中的舜帝形象是宋前文献所见最早的舜帝形象,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孟子也认为:“大孝终身慕父母(感恩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
汉代司马迁在《五帝本纪》篇记载瞽叟曾多次谋害舜帝,通过舜帝“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的反差,凸显了舜帝机智型孝子的形象,从而巩固了舜帝的孝子形象(注:瞽叟传说为舜的父亲)
唐五代唐代著作不单是对舜帝历史的记载,更是对其添加文学性的创作。《舜子变》是唐五代时期记述舜帝孝子故事最完整的作品。舜帝在其中依然是孝子的形象,但《舜子变》删除了唐代之前对舜帝所记载的传奇事迹,开篇便直接将舜帝塑造为一个普通百姓家的儿子,因此称他为舜子而非舜帝。曾有学者将舜帝的故事归结为“灰姑娘”类型的故事母题

——摘编自毕若玉《宋前舜帝故事和形象的演变研究》

围绕材料中舜的形象,自拟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2024-05-31更新 | 2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保定市九县一中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3 . 如下表所示是部分史籍中关于汉代“博士”的记载。据此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载出处
博士“(董)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汉书·儒林传》
博士“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汉书·成帝纪》
博士“学通行修,博学多艺,晓古文、《尔雅》,能属文章者”《汉官六种》
A.汉代治国思想呈现多元化B.建立了完整的儒学教育体系
C.汉代文学艺术呈现大发展D.汉代国家治理能力得到加强
2024-05-2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高三新高考考前提分演练(一)历史试题
4 . 睡虎地秦简记载:“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之于为善也。”秦朝郡县治民,完全以中央法令为依据,民间习俗与秦法不合者,被视为“不便于民,害于邦”的“恶俗”,必须“除”之。这一做法(     
A.完善了秦朝法令制度B.正确引导了民间的舆论
C.体现了“大一统”意志D.增强了百姓的国家认同
2024-05-1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部分高中高三下学期5月联合测评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青海一带的“瘴气”在唐以前史书中屡有所见,但两宋时期很少见,两宋时期,官方文献所载瘴疾多集中两   广岭南地区;唐之前贵州基本上是少数民族聚居的羁縻州县,文献中很少有贵州瘴疾的记载,及至元代,记载明显增多。官方文献关于瘴疾的记载(     
A.与经济重心的南移密切相关B.折射出中原王朝势力的消长
C.有利于传统中医理论的发展D.反映了华夏文化漫润的深浅
2024-05-23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考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明代史学成就】

材料   自明初开始,从中央到地方,方志的撰修受到普遍重视。朱元璋即位不久,即于洪武三年(1370年)“诏儒士魏俊民等类编天下州郡地理形势、降附始末为书”,撰修全国性志书《大明志书》。永乐十六年(1418年)明成祖朱棣又诏令天下各地郡、县、卫、所撰修志书,并颁布了《修纂志书凡例》,对志书包含的各项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此后,除景泰、天顺、嘉靖时期分别撰修的《寰字通志》《大明一统志》《承天大志》等全国性志书外,天下各地修志成风,形成一统志与郡县志齐修并举、共同兴盛的局面。嘉靖时期的《重修淳安县志序》中说的“皇明御极,鉴古定制,郡邑皆有志,而会其总于天下一统志”,便是这种状况的极好说明。《中国地方志综录》修订本中共辑录现存明代方志多达7413种,而实际数量超过这个数字。

中国自先秦以来,无论官府还是知识分子个人,对记录史事和撰修史著都十分重视,历史记载代代延续,所谓“国灭史不灭,故虽偏霸之朝亦皆有史”。到宋代,经过历代史家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古代史著在内容和体裁上趋于成熟,这使宋代史学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也对元明史学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为明代上述史学成绩的取得奠定了基础。直至元代,虽然最高统治集团是文化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但对史学的重视程度并不逊于文化发达的汉族统治政权。到明代,这种传统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清代学者在《四库提要》中说,明代人“尤好作私史”,便是其重史传统的一种表现。

——摘编自毛佩琦主编《中国大通史·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明代史学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明代史学取得成就的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西周初期编纂的一些资料中记载夏朝末期夏人诅咒夏桀,期盼他早日灭亡,甚至不惜与其一同赴死;商朝末期商人也在诅咒纣王,盼望上天降威,收回纣王的大命。周人编纂这些现象(     
A.表明西周初期较注重民心向背B.意在总结夏商成功统治经验
C.反映了西周重视夏商民众呼声D.体现了夏商旧俗的影响深远
2024-05-22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十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逸周书》记载:“汤放(放逐)桀而归于毫,三千诸侯大会。”《帝王世纪》记载:“诸侯有不义者,汤从而征之,诛其君,吊(慰问)其民,天下成悦。”上述文献记载可以说明,商代(     
A.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B.构建了贵族宗法制度
C.推动了早期国家发展D.遵循了儒家仁政理念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据史料记载:“自(太平)军兴以来,徽商的资本和利润在清政府“戡乱”名义下的重税及“助饷”过程中,大量流失。”“(徽商)助饷捐赀,盈千累万”“捐至数百万之多”“六邑捐输数百千万”。由此可知(     
A.太平天国运动冲击旧商群体B.战争消耗导致政府财力匮乏
C.官商互动导致饷银结构变动D.微商通过协助政府实现自保
2024-05-22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考前提分演练(九)历史试题
10 . 据《汉书》记载,汉武帝“诏书旧典,刺史班宣,周行郡国,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汉灵帝时,刘焉目睹政治衰缺,以为刺史威轻,乃建言:可选清名重臣以为牧伯,授予军政权力,镇安方夏。汉灵帝时期州牧的设置(     
A.加剧了地方的离心倾向B.调整了中央的行政体制
C.提高了地方的监察效率D.动摇了郡县制度的基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