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3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战国时期,赵国已经形成完备的赏罚制度,据下表可推知该制度(     
记载出处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蔺相如出使强秦不辱使命,完璧归赵……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A.是士卒晋升的主要渠道B.加速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
C.保障了赵国的吏治清明D.有利于维护君主专制权威
2024-05-06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二轮复习质量检测(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南宋《农书》记载,一是将“地势之宜”列在“天时之宜”之前;二是将天时、地利统一起来合称为“天地时宜”;三是更重视人的因素。“人定胜天”一词在南宋中期开始出现。据此可知,此书(     
A.全面总结了传统农业生产技术B.标志传统农学完成根本性转变
C.强调积极主动地改造利用自然D.深受理学格物致知观念的影响
2024-05-06更新 | 207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东北三省三校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世纪中叶,汉斯·斯隆爵士开启了国家收藏的大门。他的慷慨捐赠促成了大英博物馆的成立。大英博物馆虽是国家机构,但从成立到19世纪初,国家的钱包没有对丰富大英博物馆的珍藏掏过一分钱。到19世纪上半叶、大英博物馆作为帝国文化的载体发展到鼎盛、国家开始重视博物馆的建设、议会对博物馆给予大量的资金投入扩充国家的收藏,提升博物馆的管理水平。严厉的参观规则得以变更,准入卡制度被废除,使之更好地实现为公众服务的宗旨。大英博物馆的收藏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埃及古物部、古代近东部和希腊、罗马部都在此时建立,这三部分的藏品反映出英国对他者的文化霸权,突出英帝国的优势地位,英帝国的现代与东方的古老鲜明对比,英国民众身为富国子民的优越心理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摘编自谢小琴《大英博物馆一个帝国文化空间的建构(1800-1857)》

材料二:1847年,中国人林针游览了美国的博物馆并将其见闻记载于《西海记游草》,这是中国人关于外国博物馆的最早记载。中国第一位驻美使臣陈兰彬所著的《使美纪略》,记述了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纪念馆的信息。19世纪末,国内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如维新派人士康有为、梁启超等在一系列维新运动中曾提出建立博物馆的主张,并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但由于运动失败而没有付诸实施。当时中国办博物馆的社会条件已经成熟,在此影响下,1905年,张謇创办了我国第一座现代化意义上的公共博物馆——南通博物馆。

——摘编自杨海燕《中西方博物馆比较研究》

材料三: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2月,以两馆为基础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该馆现有140万余件藏品,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至2016年,登记在册的博物馆达到4873所,各类专业博物馆层出不穷,国民近乎免费地享受丰富的博物馆资源。

——摘编自马克查《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上半叶大英博物馆的变化,并分析其发展到鼎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博物馆创办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博物馆建立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现代中国博物馆建设的主要特征。
2024-05-09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巩固检测(期中)历史试题
4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由宋入元的遗民学者胡三省,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进士,曾任小官,宋亡避归乡里。三省精于史学,立志为编年体史学巨著《资治通鉴》作注。注释初稿在战乱中遗失,他复购他本《通鉴》重新作注成书。《通鉴》胡注用力精深,内容丰富,大致包括八个方面。第一是音读,即对一些生僻字注出读音。第二是官制,注某官名的职掌、品秩、设立时间等。第三是名物,对一些当时人已不熟悉的古代物品、概念进行解释。第四是地理,注古代地名的建置沿革和名称变化。第五是前后照应,注《通鉴》所载事件、人物的先后联系,诸如某事为此后某事张本,某人某事见此前某卷某年,某字号即此前某卷某人等等。第六是改正错误,指出《通鉴》记事中的一些疏误并进行考订。第七是事件补充解释,对《通鉴》中一些记载过于简略的重要问题补充材料,作进一步说明。第八是对《通鉴》中某些事件、人物的评论。清四库馆臣评为深得注书之体足为千古注书之法。而且,胡三省通过注释中有限的评论,抒发了宋元鼎革的亡国之痛。

——摘编自张帆等《辽夏金元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胡三省为《资治通鉴》作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胡三省的史学贡献。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丛报》即刊载了五口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1850年,传教士郭实猎向英国皇家学会呈递关于西藏史地和自然资源的报告。《天津条约》以后,西方传教士和领事官员便发文介绍了北京、苏州、杭州、汉口等地的史地资料。1875年,罗约翰撰文将中国东北地区的重大史事按编年进行勾勒。除此以外,来华西人还着眼于中国的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科技,在内容建构上,逐渐呈现出综合的书写倾向。随着中外时局的变动,来华西人的中国历史书写改变了“中华文明西源说”,把中国视为了一个独立的文明单位。

——摘编自崔华杰《从历史理解中国:近代来华西人的中国历史书写及其路径演进》

材料二   道咸以来,海禁大开,部分文人士大夫将传教士介绍到中国的世界史地知识梳理成系统,撰《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介绍西方政治、地理、科技,徐图寻求“制夷”之法。同光年间,“史学经世”的观念流行,读者群体也不断扩大。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发文评介西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交通,鼓吹变法自强。1876年,郭嵩焘将出洋考察日记汇编为《使西纪程》,对西方的政教、工业、海防、外交做了相对客观的记载。甲午战败后,世界历史书写和评价的著作剧增,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先谦所著的《日本源流考》《外国通鉴》《五洲地理志略》,不仅将“中国”纳入“世界”进行书写,还为后人了解各国的政局、物产、民俗等提供了重要史料。

——摘编自邢科《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世界史”书写的视角转换》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以来西方书写中国历史的背景和演进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书写“世界史”的特点及书写活动的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历史书写的主要因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闽书》记载,明初以来,除提供征派差役依据之外,里甲“祭祀、乡饮、迎春等事,皆其措办”,清朝则增加了宣读圣谕、倡导互助等新职能。里长和甲首多以宗族为中心,控制族内的人丁和田产,根据实际需要设置相应职务,形成了相当严密的赋役共同体。明清统治者制定了不少乡村治理的律令条规,还允许各地的家训族规成为国家律令的补充。福建地方官府大多要求基层“粮户归宗”,即承认里长和甲首的世袭特权,承认致仕归乡官僚的社会影响力,承认乡村社会的宗族自治,从而维护“服赋役而隶版籍”的统治秩序。

——据郑振满《明清福建的里甲户籍与家族组织》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改革。土地改革不仅是经济革命,更是政治整合。是通过清匪反霸打击实际掌握乡村统治权和压迫普通农民的地主势力或其他黑恶势力,将分散在乡村社会的社会权利收归到国家政权体系中来,实现了国家政权对乡村社会的整合;一是国家政权在乡村社会末端建立起基层政权组织,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将土地分配给无地、缺地、少地的农民,由此,农村改革之父杜润生先生称土地改革是“农民取得土地、党取得农民”。

一一摘编自李华胤《我国乡村治理的变迁与经验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福建地方乡村治理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知识,概括土地改革对乡村治理的作用。
2024-05-04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盐城市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汉字革命”

材料一

里耶秦简8-461号“秦更名方”照片

出土于湖南省龙山县里耶古城遗址的一枚木方,用篆字刻画,内容有:“王室曰县官” “公室曰县官”“邦司马为郡司马”“毋曰邦门曰都门”“王游曰皇帝游”“王猎曰皇帝猎”等。

《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 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材料二   19世纪下半叶以来,电报和其他形式的标准化通信把全世界越来越紧密地连在一起,而通信系统从电报到打字机再到计算机,都以罗马字母为基础。晚清知识分子卢戆章说:“以切音以识汉文…全国皆能读书明理,国家何致贫穷?人民何致鱼肉?”一些有识之士主张简化汉字,推广拼音文字,以普及文化。卢戆章成为汉语拼音文字的首倡者。留美工程师周厚坤于1912年发明了第一台索引式中文打字机,被誉为中文打字机之父。到新中国成立前至少产生了30个拼音方案和多台中文打印机,终因自身存在着缺陷,兼之政局动荡,没能在国内推广。

1954年,新中国成立文字改革委员会。1956年,国务院通过并公布了《汉字简化方案》。1958年,中央政府选择了相对简单、国际通用的26个罗马字母,正式推出现代汉语拼音(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1979年,北京大学王选巧妙地把汉字用数学转化为点阵,将汉字占用体积缩小了五百倍,研究出了数字存储激光照排印刷系统,用电脑给汉字排版成为可能,王选因此被称为“当代毕昇”。1983年,王永民发明了“五笔字型”(王码),首创“汉字字根表”,解决了汉字输入速度问题,由此得到广泛的推广。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评析“汉字革命”。
2024-05-04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8 . 自古以来,人类在不断的迁移中求生存、谋发展,并在迁徙过程中带来了不同文化的交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晋书·文帝纪》记载,当时“归附”的少数民族人口达“八百七十余万口”之多。西晋时,在全国设21个州,有20个州遍布着流动人口的足迹。见于记载的两晋流动人口约15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占人口输出区总数的1/2左右。其中,由秦、雍地区流出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1/3;从并州迁到冀、豫等州的人口,占原地人口总额的2/3。……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

——摘编自曹文柱,赵世瑜、李少兵《乾坤众生》

材料二   

材料三   移民到美国的华人对当地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的四大股东之一利兰·斯坦福在18651010日给约翰逊总统的一份报告中说:“(华工)一个阶层,他们安详、平和、耐心、勤劳、节俭,他们(比白人劳工)更谨慎和节俭,因而工资少点也毫无怨言……如果没有华人,要在《国会法案》规定的时间内建成这个宏大的全国性工程的西段,是完全不可能的。”

——摘编自徐国林《近代美国华人移民的职业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时期人口迁徙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简述这一时期人口迁徙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地图所示游牧民族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华人移民美国的原因。指出华工对美国作出的重要贡献。
2024-05-01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环大罗山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交流与传播

自奥古斯都时代起,赛里斯(拉丁文,与丝有关)在罗马就成了中国丝绸和与东方开展贸易的象征,尽管这种贸易往往经过印度或安息的中介。古罗马史学家也特别提到中国铁是“质量最佳的”,还有中国的大黄、桂皮等药物也是罗马人着力追求的商品。据普林尼记载,罗马每年因东方贸易而流入印度、中国和阿拉伯的货币至少达一亿赛斯特斯,约合十万盎司黄金。

——摘编自丘进《汉代中西交往与社会开放》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古代罗马帝国与汉朝贸易往来的特点。

1202年意大利人斐波那契出版《算盘书》,提倡使用数字“0-9”。这是目前所知欧洲最早介绍阿拉伯数字的著作。

1957年陕西西安东郊元代安西王府遗址出土的“六六幻方”铁板。上面纵横都刻着六个阿拉伯数字,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原理。
(2)指出以上史料的类型,并分析其价值。
思想家主张
孟德斯鸠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任何两个权力都不能集中在一个人或一个机关手中
伏尔泰

本身自由,周围的人与自己平等——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人们的自然生活

卢梭基于人民自由意志订立的社会契约是国家和法的合法根据。法律是公意,即人民共同意志的表现,任何人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3)概括上述文件反映的启蒙思想,并从美国独立战争或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任选一个,结合具体史实阐述启蒙思想的影响。

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之上的,无产阶级的目的就是要用革命的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实现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政治民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无产阶级手里,并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共产党人应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4)概括材料中的主要思想,任举两例说明在该思想影响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2024-04-2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练习历史试题B卷
10 .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诛杀宰相胡惟庸,牵连致死者3万余人。关于胡惟庸被杀原因,朱元璋口谕:“(胡惟庸)窃持国柄,枉法污贤”,未提谋逆之事;《明太祖实录》记载:“丞相胡惟庸等谋逆”,这一说法被后世史家反复转引。据此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①朱元璋口谕内容因具有主观因素,说法不可信
②《明太祖实录》属于官修史书,说法是可信的
③明初宰相胡惟庸被诛杀的原因存在多种可能性
④探究胡惟庸被杀之因须搜集更多史料加以辨析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4-30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门头沟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