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83 道试题
1 . 《新华日报》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发行的一份报纸,自1938年1月创刊以来记录很多重要历史时刻,下图为新华日报号外。对该号外解读正确的是
A.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B.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终于取得最后胜利
C.苏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D.日本在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举行反攻的压力下被迫接受
2021-10-1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十校联盟2022届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了解研究伟大思想家是人类不断认识自己和进步的阶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历史研究小组从图书馆查阅了一套《中外思想家传》,从中摘抄了涉及以下人物的部分内容:孔子老子韩非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朱熹陆九渊王阳明


请从上述人物中至少选取三人构成一个主题,并结合相关史实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正确)
2022-09-28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传统观点认为,英国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基础。学术界新观点认为,英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裕的农产品、自由劳动力和国内市场。下列关于新观点解读不正确的是
A.否定了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B.强调农业经济发展是工业革命劳动力的重要来源
C.不再强调工业革命和圈地运动之间的必然联系
D.认为农村资本主义发展为工业革命提供多方面条件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14至15世纪中期,英国教育由站在新视角下解读中世纪经典著作的伊拉斯谟文雅学识教育开始向以培养人的美德为重点的绅士教育转变;16世纪后期,英国教育更多向实用主义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自然科学知识教育也日渐受到重视。英国这一时期教育的发展反映出
A.新航路开辟刺激了近代教育兴起B.教育对国家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C.文艺复兴运动已在英国渐趋推进D.科技进步推动人文教育的发展
5 . “长城”之变

长城曾是军事防御工事,而今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它既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某历史学习小组以长城为对象展开研究型学习。

环节一:砖石长城作为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事的长城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研究小组找到部分有关古代长城的资料(见材料一到材料三)。

材料一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经陇西、北地、上郡,并阴山、燕山下,至辽东(跨鸭绿江),延袤万馀里。

——根据【西汉】司马迁《史记》整理


(1)请根据材料一,在地图中以长城图例标注出秦朝长城的大致走向。

材料二   中国古代某朝代北部边疆示意图



(2)除修筑长城之外,材料二所示王朝为应对北部边疆的民族关系,采取的措施包括
A.设置榷场        B.开放马市        C.推行土司制度        D.派遣驻藏大臣

环节二:血肉长城

材料三   研究小组在参观北京古北口长城纪念馆时,搜寻到有关长城的三幅宣传画。



(3)宣传画也是一种历史语言,请你结合史实,对上述三幅宣传画进行解读。

环节三:钢铁长城

材料四   研究小组在网络上搜集有关长城现今状况的资料时,频繁跳出人民解放军的相关图片,他们从中截取到部分(如下图),了解到人民解放军被誉为“钢铁长城”。



(4)下列有关材料五“钢铁长城”的历史叙述错误的是     
A.诞生于南昌起义     B.曾远征缅甸抗击日军     
C.创造过长征史诗     D.取胜过抗美援朝战争

环节四:文化长城

材料五   1987年,长城(The Great Wall)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5)下列世界文化遗产与长城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A.雅典卫城     B.莫高窟     C.古罗马城     D.昆曲
(6)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长城’之变”?
2022-06-12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崇明区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台湾歌手王少峰在其创作的歌曲《海峡两岸》中写道:“相逢太美分离太痛,海峡两岸情意浓。”如果依次审视1949年以后的两岸关系,下列解读错误的是
A.“分离”的直接原因是国共两党的内战B.“相逢”最早应该在20世纪80年代
C.“太痛”说明两岸人民渴望统一D.“太美”表明两岸当局都接受“一国两制”
2021-10-07更新 | 119次组卷 | 37卷引用:2013届辽宁省盘锦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三第二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7 . 下表为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变化表。据此,解读正确的是
区域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西汉唐朝明朝清朝
黄河中下游地区42.830.430.4120.0
江淮地区15.223.475.7262.9
A.表明了国家经济政策的改变B.拉大了两地生产力水平差距
C.反映了古代经济格局的变化D.催生了传统耕作方式的革新
8 . 《元史·百官志》载:“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下列各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元朝实行的是四级地方行政机制
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矛盾
③行省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④这一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 . “不论大小局、厂…它们的开办费和常年经费,全由官款拨充,制造出来…大部分直接拨给湘军、淮军和沿海各省使用,小部分由各省以协饷等名目调换或计价购买,经费都实报实销……”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洋务产品可以实现自足B.镇压太平军耗费巨大
C.晚清官营企业具有封建性D.说明中国近代工业起步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认识,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下表为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

姓名任职地

事迹

刘陵安成
(今属江西)
先时多虎,百姓患之,皆徙他县。陵之官,修德政,逾月,虎悉出界去,民皆还之。
法雄南郡
(今属湖北)
(郡)多虎狼之暴,前太守赏募张捕,反为所害者甚众。雄乃移书属县曰:“凡虎狼之在山林,犹人民之居城市。古者至化之世,猛兽不扰。皆由恩信宽泽,仁及飞(禽)走(兽)……其毁坏槛阱,不得妄捕山林。”是后虎害稍息,人以获安。
刘平全椒
(今属安徽)
县多虎为害,平到修政,选进儒良,黜贪残,视事三月,虎皆渡江而去。
童恢不其
(今属山东)
民尝为虎所害,乃设槛捕之,生获二虎。恢闻而出,咒虎曰:“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汝若是杀人者,当垂头服罪;自知非者,当号呼称冤。”一虎低头闭目,状如震惧,即时杀之。其一视恢鸣吼,踊跃自奋,遂令放释。吏人为之歌颂。

——据《后汉书》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2-06-09更新 | 10009次组卷 | 46卷引用: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历史真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