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7 道试题
1 . 《管子·治国》中写道:“粟者,王之本事也,人主之大务,有人之涂(拥有民众的途径),治国之道也。”该思想(     
①强调了农业的重要性                  ②肯定了土地私有制
③体现了对民众的关注                  ④维护了周天子权威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024-05-21更新 | 207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怀柔区青苗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2 . 正统观·家国认同

材料一   “夷狄不可为帝王”是自先秦至魏晋华夏社会根深蒂固的观念。十六国时期众多少数民族统治者争正朔、明法统,开少数民族统治者论证自身正统性的历史先河。匈奴人刘渊,以“晋为无道,奴隶御我”为理由反晋,并宣称“夫帝王岂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耳”,不久称帝。羯族人石勒建立后赵政权后,担心因东晋政权的存在而“书轨不一”,自己的正统地位得不到天下人的承认。对此,徐光劝慰说:“陛下既苞(包)括二都(即占据长安和洛阳),为(就是)中国帝王。”淝水战前苻坚在阐述攻打东晋的理由时说“帝王历数岂有常哉,顾惟德所授耳”;“非为地不广、人不足也,但思混一六合,以济苍生”。少数民族政权排定自己的五行历运,后赵承晋,为水德,前秦与前燕承赵,为木德,后秦承前秦,为火德,北魏建国时承秦,为土德。

——摘编自邓通《十六国胡族政权的正统意识与正统之争》等

材料二   按照中国史学的传统观念,某个王朝纂修前朝历史,就是对前朝具有正统性以及本朝是前朝法统继承者的承认。元朝自从议修辽、宋、金三史之始,围绕着纂修义例,即辽、宋、金三朝“正统性”的问题,展开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争论。一派主张,以辽、金为《北史》,宋太祖至靖康为《宋史》,建炎以后为《南宋史》。另一派则主张独尊宋为正统。元顺帝至正三年(1343年),下《修三史诏》,指出辽、宋、金三朝“为圣朝所取制度、典章、治乱、兴亡之由,恐因岁久散失。合遴选文臣、分史置局,纂修成书……垂鉴后世,做一代盛典”。两年后,修史工作大功告成,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辽史》《宋史》《金史》。这一撰史原则无疑更加符合五代辽宋金元时期多民族融合进一步发展的客观历史。

——摘编自江湄《元代“正统”之辨与史学思潮》

(1)阅读材料一、概括少数民族统治者家国认同的观念,并分析其影响。
(2)阅读材料二、评述元朝关于辽宋金三史的“纂修义例”问题的争议与解决。
3 . 《自然》最新发表一篇考古学研究论文称,利物浦大学和阿伯里斯特威斯大学的考古学家在赞比亚的卡兰博瀑布遗址发现了一件约47.6万年前的木构件,它是两根切开凹口后交叉搭建的原木,这个木构件可能是一个平台。以往研究表明,史前人类只会将获取的木头作为武器或挖掘工具,但这个木构件表明早期人类有意识地使用石制工具改变了原木的形状,创造出自然界不存在的东西。利物浦大学的拉里·巴勒姆教授说:“这一发现改变了我对早期祖先的看法。忘记“石器时代”的标签,看看这些人在做什么:他们用木头制造了一些新的大型构件,他们用智慧、想象力和技能创造了一些从未存在过的东西。”对于这一考古发现,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时代越近人们对历史的研究越接近真相
B.新考古发现拓宽了人们对史前史的认识
C.考古发现可以推翻一切原来的研究成果
D.历史研究中考古学家比历史学家更重要
4 . 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始建于西汉的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东汉的江苏洪泽古灌区、唐代的山西霍泉灌溉工程、五代时期的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等4个工程成功入选。目前,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已达34处。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①它们见证了中国古代农业技术的发展
②我国灌溉工程遗产分布广泛类型丰富
③入遗推动了灌溉工程遗产的保护传承
④应该全力挖掘其经济价值与经济效益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唐至北宋前期,时人以诗人的眼光评价杜甫,其作流传不广。但到了北宋中后期,宋人从“文”和“道”推崇杜甫,认为“至其出处,每与孔孟合”,“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由此,“学诗者,非子美不道,虽武夫女子皆知尊之”。这一变化(     
A.和孔孟学说理念不符B.说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受时局和理学的影响D.是北宋崇文方针的体现
6 . 唐朝时期,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主要掌纠举百僚及入阁承诏、知、推、弹、杂事;(殿院)殿中侍御史掌殿廷供奉之仪,检查朝班时百官之仪态行履;(察院)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礼、营作、大府出纳皆领焉”。据此可知,唐朝(     
A.监察机构的权力和范围得到扩大B.通过台谏合一强化皇权
C.中枢机构设置遵循分权制衡原则D.监察机构职责分工明确
7 . 中国古代边疆民族政权的发展

材料一   从汉朝到唐朝,漠北草原上先后出现过由匈奴、鲜卑、柔然、突厥、回纥等民族建立的强大国家。它们虽盛极一时,但其政权组织却是建立在氏族或部落基础之上,并没有打破氏族或部落原来的组织结构和血缘外壳。这种国家被称为“部族联盟国家”。在部落联盟国家中,作为征服者的统治民族与被征服者未能融为一体。一个统治民族在比较强盛的时期,能够控制草原上许多不同民族、部族,这种情况下,部落联盟制的国家建构起来会很快:但是一旦发生问题,比方说严重的天灾,或严重的内江,那么解体得也非常快。因为那些被控制的部族原本的基础并没有被打乱,当统治民族出现问题的时候,原本被统治的那些部族马上可以组织起来,甚至可能取而代之。所以草原上这些部落联盟制的国家尽管一时强盛,往往是旋兴旋废,起得很快,落得也很快。

——摘编自邓小南《忧患与繁荣:北族政权的兴衰》

材料二   成吉思汗将其部队按照十户、百户、千户的方式加以编组,委任了各级长官。蒙古国建立后,将所有的草原牧民都按千、百、十户编制起来,这种制度具有兵民合一的特点,是蒙古国统治草原社会的基本行政单位。编组千户时,大部分是混合不同部落、氏族的成员重新组成的。尤其是被成吉思汗征服的部族,基本都被拆散,分属于不同的千户。这样,千户、百户制度实际上取代了旧日的部落、氏族结构,蒙古国百姓通过这一制度被纳入严密的组织,在指定的牧地范围内居住,接受赋役征调。千户百户制度瓦解了草原上的原有的氏族部落,逐渐形成了全新而有持久生命力的蒙古民族。

——摘编自张帆等《辽夏金元史》

(1)依据所学,简述北朝至唐朝突厥族的兴衰。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比较汉唐时期和元朝中国古代北方边疆政权的发展变化。
2023-10-09更新 | 125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清华志清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英格兰之后,建立王室法院体系,并向地方派遣巡回法庭,从而了解和融合地方习惯法,通过经年累月的审判活动形成案例集成,逐步建立统一的法律规则。这些实践(     
A.传承了大陆法系的成果B.推动了英国普通法的形成
C.开创了王在法下的传统D.建立独立完整的司法体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唐广德二年(764)二月,皇帝敕令提出了新的税收政策:“天下户口,委刺史县令据见在实户量贫富等第科差,不得依旧籍账。”这一新政策(     
①改变了过去的征税标准   ②为实行两税法做了准备
③标志租庸调制开始实施   ④加重了官府的赋税征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 . 在编纂《民法典》过程中,我国立法机关广泛地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多次派员深入调研;还通过网络收到100多万条意见和建议。但已颁布的《民法典》仍存在未充分确认商事关系的特殊性,难以满足社会的商法制度需求等问题。这从侧面反映了(     
A.广大民众法律知识滞后B.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曲折性
C.国家立法程序仍需完善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
2023-09-06更新 | 892次组卷 | 20卷引用:北京市清华志清中学2023-2024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