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60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0年的英国,家境殷实,发财心切,“人们都在为了市场销售而努力生产”。他们的逐利本能,指向“廉价与简单”;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很快被抬进纺织厂。他们的利益诉求,直接影响议会;于是政府顺水推舟,沿用旧制度,应付新问题。假如说土地兼并与新教伦理为英国打下工业化的基础,那么“亦商亦战的海上力量”则是其腾飞的重要支柱。可以说:“英国工业经济,是从其与欠发达世界的商业交往中成长起来的”。工业化后的英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下降;城市人口逐渐超过全国总人口的50%;“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煤烟尘和水蒸气的结合也使伦敦成了世界著名的“雾都”。工业化改变了英国自身面貌,也大幅改写了国际地缘政治。

——摘编自赵一凡《英国现代化奇迹》

材料二   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摩擦、矛盾时有出现,并面临着经济封锁等联合敌对行动。与此同时,新经济政策放宽了出租土地和雇佣劳动的限制,富农阶层和耐普曼阶层(资本主义分子)逐渐崛起,并引发一系列社会冲突。1925年,斯大林指出要“利用现有的资源来全力推进我国工业,从而加速整个经济的发展。”1926 年起,苏联通过开展增产节约运动、发行“工业化公债”和农业集体化运动,满足工业化的粮食供应和资本积累。工业化开始后,苏联一面加强对经济的计划领导,一面着手在工业管理体制进行调整与改组,最终形成“部——总管理局——企业”的部门管理体制。在13年的工业化期间,苏联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的比重从20世纪20年代末的39.5%上升到1940年的61%,其代价则是农业经济和消费品生产长期落后,同时出现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

——摘编自陆南泉《斯大林工业化道路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英国工业化的有利条件及其对英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工业化的历史背景。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与英国工业化相比,苏联工业化的不同之处,并谈谈你对工业化的认识。
2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代在中央和地方都设有医学博士,平时在地方巡医治病救人的同时进行医学教育,唐玄宗时期制定《广济方》,要求地方官员将其中常用的药方抄写下来,张榜天下,便于在疫情暴发时照方抓药,及时治疗。唐代政府设坊隔离,各州县设立“病人坊”,对病人收容、隔离、治疗,有效切断传染源,集中力量救治病人。唐代各级政府要求及时掩埋因疫致死尸体,禁止病人家属乱抛尸体,督促和鼓励家人将死者掩埋,有效防止通过尸体的疾病传播。

唐代中央政府会在暴发疫情之后调拨粮食发给地方或开放义仓赈济灾民,同时酌情针对灾情大小减免当地百姓的赋税,用以安抚民心维持社会稳定⋯⋯《册府元龟》中记载:“其有一家长大者皆死,所余孩稚十二至襁褓者,不能自活,必至夭伤,长吏勒其近亲收养,仍官中给两月粮,也具都数闻奏。”官府规定了对遗孤的近亲收养制度,而且会予以补助两个月的口粮,用以保障这些遗孤。

——摘编自代有利《唐代防疫体制及启示》

(1)概括唐代疫情防护的主要措施。
(2)分析古代防疫对现代防疫有何启发。
2024-06-05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泰雅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16世纪荷兰画家勃鲁盖尔的作品淳朴、自然,表现了荷兰为代表的北欧之社会现实,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是风俗画大师,人们称他“农民勃鲁盖尔”。据此可知(     
A.荷兰成为欧洲艺术创作的中心B.海上殖民扩张影响艺术创作
C.批判现实主义美术思潮成为主流D.文艺复兴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梁启超在湖南时务学堂讲学时“多言清代故实,胪举失政,盛倡革命”“最新民权革命论,日夕以此相鼓吹”,一时间学生深受“悖逆”之言的影响,对此支持学堂发展的新派人士认为应“论其罪状,何殊叛逆",应另聘名儒讲学。这反映出当时(     
A.维新变法的策略未能统一B.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C.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D.新旧派别间斗争激烈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59月,清政府谕令停止科举考试。科举停废,基层社会学堂的数量急剧增多。科举停废前士子纷纷变换观念,改弦易辙,不再死守科考一途,开始寻求多元化的职业取向与路径,为改变自己的命运创造更多的实际机会。辛亥革命老报人朱峙三在日记中写道:“科举去年明令停废,自是以后各县专办学堂,以为培植人才之地,可望吾国富强矣。”他考取了县里的师范学堂,陶醉在“自建学堂后,气象一新,书声嚷嚷然,夜景犹佳”的氛围中。后来他在论及这一转变时说:“时论谓朝廷如不办学堂,则乡里儒生坐井观天,囿于一隅,不得相聚于大都会城市中,何曾有革命种族思想耶?”

——摘编自关晓红《科举停废与近代乡村士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末废除科举制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两宋时期,人才辈出,群才璀璨。如谏官方面有唐介、包拯、吕诲云诸人名垂青史;武将方面有狄青、岳飞、韩琦诸人扬名异域;文学方面,有奉旨填词的柳永,有秾丽别致的“闲愁词人”晏殊,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史家方面有刘恕、曾公亮、宋祁、司马光这些大手笔;书法方面有黄庭坚、蔡襄等一班字若珠玑的大家;在哲学上有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重振儒学;在书法艺术方面有黄庭坚、蔡襄,将宋意发挥得淋漓尽致,至今学子犹受其艺术法乳熏陶。科技方面有大发明家毕升……

——摘编自《解码国学》

结合时代背景,围绕两宋时期“人才辈出”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要求:表述成文,解释完整;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人会馆首建于明,至清而盛。明中叶以后这种由商人所建的会馆之所以出现,是经济因素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变化进行社会整合的产物。明清时期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全国出现了几个比较稳定而富有特色的经济生产区域,突破传统社会千百年来形成的“千里不贩樵,百里不贩米”的经济格局。宋元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中国社会贱商的传统有所改变,士大夫阶层对商人及其职业的鄙视、敌对转而采取认同的态度,清康熙帝曾说过“通财贸之血脉者,惟有商贸。”这一转变是各地商人会馆兴起的政治舆论基础。明清以来纵横捭阖的十大商帮,以全国为战场进行商业战争,本地商帮与客帮之间矛盾频出。一些侨居商人阶层与当地社会的隔阂还不时造成纠纷和冲突,本地商人依仗其地域和人际、文化优势,常常欺侮、排挤外来客商。而这种社会的边缘化地位又反而促进了他们的相互认知和认同。于是乡土观念浓厚的中国明清商人同籍人士各出其力,通过在客地修建富有故乡文化特色的恢宏壮丽的会馆,向人们展示本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达到以群体力量共谋发展的目的。

——摘编自李晓琴、石涛《对明清商人会馆产生的动因探析》

材料二   近代上海的同乡会诞生于1905年反美华工禁约运动,民国时期,同乡会获得了较大发展,数量远远超过了会馆的规模。清末民初,随着新政的展开以及“社团主义”等新式社会概念的引入,很多社会中间组织都经受了早期现代化的更新与再造。较之会馆而言,同乡会内部管理民主化特征明显。同乡会一般都设有会员大会,选举理事会和监察理事会。另一方面,组织结构的科层化也是一个重大变化。比如,宁波同乡会按照会务的多寡设立了各种分工明确的专职机构。除此之外,同乡会更加注重外来人口的现实生活,还将其业务范围扩展到推行教育、提倡实业、介绍职业、调处争执、慈善救济、公共卫生等“救生”事项。

——摘编自邱国盛《同乡组织与近代上海外来人口的管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商人会馆得以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会馆相比,近代同乡会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会馆和近代同乡会设立的共同作用。
8 . 北齐编修的《魏书》,明确将鲜卑族源纳入炎黄谱系,称东晋掌权士族和南朝君主及宗室为“岛夷”。南朝梁的《宋书》,则称在北方建立政权的胡人为“索(北方少数民族的发辫)虏”。南北方此举的根本目的在于(     
A.明“夷夏之辨”B.构建政权合法性
C.承续华夏正统D.阐发大一统思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1776年,亚当·斯密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出版。《国富论》认为,分工是经济第一原理,人类可以通过劳动分工、自由贸易、企业家精神、创造力和想象力,来制造无穷无尽的财富。该著作(       
A.体现资产阶级的诉求B.推动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源于动力技术的革新D.符合当时西方各国的需求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据统计,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全国府、州县级行政单位共有1346个,明末则为1564个。与明初相比,明末各地方行政单位的编制变化不大,但明朝的人口数量从明初到明末翻了一倍还多。据此可以推断,明朝(     
A.地方政府行政职能逐渐萎缩B.高产作物传人导致人口增长
C.基层治理模式更加科学高效D.地方政府规模与人口增长相适应
2024-05-15更新 | 364次组卷 | 6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