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2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840——1860 年,法国的专利授权量在西方各国中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9 世纪60年代中后期,英国专利授权量后来居上且一路领先,甚至在 1883年超过美德两国的总和。最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是(     
A.法国将启蒙运动推向高潮B.美、德率先进入“电气时代”
C.英国工业革命的先发优势D.科学与技术结合越来越紧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在8世纪末9世纪初的法兰克王国,封地主要是封臣对国王效忠的报酬,封臣对领地的占有是有一定年限的,许多封地在封臣死后被统治者收回。这表明,当时的法兰克王国(     
A.土地遭到层层分封B.贵族之间等级森严
C.国王专制权力稳固D.封建制度尚不成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清政府一面要求东南督抚遵守对列强宣战的上谕,“勿再迟疑观望,迅速筹兵筹响,力保疆土”; 一面又表示对其宣战是出于“万不得已的苦衷”,并敦促他们“各尽其职之所当为,相机审势”。这反映出清政府(     
A.反侵略斗争的策略灵活B.面临严重中央集权危机
C.对战争正义性存在疑虑D.将外交权力下放到地方
4 . 花馍,俗称花馒头,初用于祭祖,后扩展到各类民间祭祀活动中,明清时期,花馍文化大盛于国内的面食文化区。如春节的枣花馍、元宝馍,清明时的桃花馍、燕子花馍,端午时的虎头花馍中秋时的糖枣月饼馍,等等。据此可推知,花馍文化的特点是(     
A.血缘性、宗教性B.季节性、等级性
C.凝聚性、开放性D.民族性、地域性
2024·广东·二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下表所示为文献中对古代南方部分地区经济信息的记载。这些记载最有可能出现在(     
地区记载
吴越十二州 (今浙江大部及闽北)以境内田亩荒废者,纵民耕之,公不加赋
杭州周三十里,邑屋之繁会,江山之雕丽,实江南之胜概也
成都岁市布织缣数十万以给秦、陇军用
江西、浙江、福建及四川的丘陵地区垦山垅为田,层起如阶梯, 每远引溪谷水以灌溉
A.公元3-6世纪B.公元 10—13世纪
C.公元14—16世纪D.公元17—19世纪
2024-04-11更新 | 282次组卷 | 11卷引用:2024届山东省部分学校高三下学期4月联合调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金熙宗即位之后与宋议和,他坚持南宋必须称臣纳贡,这不仅改变了原来辽宋对等交往的格局,也改变了历史上由中原政权封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贡体系”的基本精神,被学者称作“倒过来的朝贡”。据此可知,金熙宗此举(     
A.彰显女真民族文化特色B.深受儒家正统观念影响
C.追求与辽政治地位对等D.导致南宋财政日益恶化
2024-04-09更新 | 509次组卷 | 8卷引用: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下表内容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滞胀图。这一变化说明        

A.越南战争使美国经济陷入困境B.石油危机导致三次滞胀
C.福利主义盛行与宏观调控失据D.盛行盲目的超前消费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清末统治阶级挽救危机的努力

材料一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大事记(部分)

1901清政府设立督办政务处,逐步推出各项“新政”。同年,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清政府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编练新军的工作在全国展开
1902清政府饬令各省,选派留学生
1903清政府设立商部,成为仅次于外务部的第二大部
1905清廷废除科举制,大办新式学堂。清廷派载泽、端方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6清廷正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1908清廷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其条款共计23条,由“君上大权”和“臣民权利义务”两部分构成
1911清政府宣布废除军机处,实行责任内阁制,组建第一届责任内阁。在13名内阁成员中,满族9人,其中皇族占5人,汉族官僚仅4人,被讥为“皇族内阁”,

材料二   清末最后十年所遭遇的转型困境致使其改制带有自毁的意味,最终不得不让位于被认为更迅捷有效的革命,其客观效果和主观动机背道而驰。

——上述材料均摘编自罗志围《革命的形成:清季十年的转折》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2024-04-08更新 | 40次组卷 | 2卷引用:山东省天一大联考·齐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七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科举制的特点是不拘一格遗拔人才,公平是其内在的重要精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科举制的公平性

材料一   隋文帝平陈后,以天下太平,大兴学校。“开皇七年制,诸州岁贡三人,工商不得入仕”.隋炀帝时设置进士科,确立了朝廷设科招考以考试成绩决定去取的考试制度。正所谓,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望定继世。

——摘编自田磊《科举制与唐前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换》

材料二   由于寒人便于驱策,宋代科举从一开始便奠定了裁抑子弟,选拔寒士的鑍调。为此,宋太祖废除唐代科举中的“公荐”旧制,一切以程文为去留。为杜绝“行卷(考试前,考生把自己的作品呈送给有影响力的高官)之风”,采取“糊名”“誊录”。宋太宗淳化三年,朝廷明诏:“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如工商杂类人内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摘编自李雅娜《唐宋之际的寒门崛起与士族衰弱—以科举制为切入点》

材料三   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证明主考官并未舞弊,但明太祖为笼络北方士人,亲自阅卷,取任伯安等六十一人,皆北士也,史称“南北榜争”。这把长期存在的科考录取的地域分配问题提上了日程,宣德二年(1425年),杨士奇向明宣宗建议:“会试取士分南北卷,北四南六。”明代完整意义上的南北“分地而取”的分卷制度正式形成、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

——摘编自林白、朱梅苏《中国科举史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科举制的公平性进行评析。
2024-04-08更新 | 56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天一大联考·齐鲁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七次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时代新风尚

1950925日至102日,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在北京举行,共有464人荣获中央人民政府授予的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其中很多人在根据地、解放区就已经是战绩卓著、名声远播的先进典型。1951117日,齐齐哈尔机床厂马恒昌小组提出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紧接着,东北各国营公营厂矿又提出开展增产节约运动的号召,受到各地工人的积极响应,一场以爱国主义为主题,以调动集体力量,把高度的劳动热情与钻研技术精神相结合,把工作经验和办法变成为经常性的制度,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量、减少浪费、降低成本为特点和内容的群众性劳动竞赛,轰轰烈烈开展起来并持续多年。1956年,全国开展了先进生产者运动,“超额和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指标”成为最流行、最鲜明的口号。各地区、各行业逐级开展劳模评选表彰活动。在劳模精神的感召下,劳动光荣、爱厂如家、埋头苦干、大搞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发扬集体主义,成了全社会普遍追求的价值观。正因如此,新中国前七年以英模辈出、团结奋斗、众志成城而彪炳史册。

——据李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

结合时代背景,对“新风尚”的历史价值作出合理的解释。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