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79 道试题
1 . 中华

材料一   “中华”一词始见于记载两晋南北朝史实的史籍中。在当时东晋、南朝士人中,“强胡陵暴,中华荡覆”、“中华覆败,沉没戎虏”是一个很普遍的说法。将原西晋统治下中原地域的朝臣、士人统称作“中华人士”“中华之士”。从当时对“中华”一词的使用来看,可以发现如下事实:第一,“中华”用以指原西晋统治下的中原地域;第二,“中华”一词主要用以称谓原西晋的朝臣和中原士人。第三,使用“中华”一词的人主要是南迁的原西晋的朝臣和中原士人,他们对胡族大举入据而“湮没”和“荡覆”的中原政治及文化传统无限感伤与眷念。“中华”一词对胡族这一“他者”的排斥显而易见。

材料二     晋室南迁后,“北方世家大族未获南迁者,率与胡人合作”则是当时极普遍的现象。北魏、北齐、北周,均有相当数量中华士人参与权力中枢,他们是为北方民族政权塑造“中华”身份并推动其一步步融入“中华”的关键力量。北魏、北周等少数民族政权在主观上对“中华”不抵触、不排斥。孝文帝时大臣韩显宗上疏,斥南朝“欲擅中华之称”,说明北魏心目中已经以中华自居。北周闵帝时还在关中地区设置了“中华郡”(今陕西省富平县)。

入唐以后,“中华”不但成为唐朝的别称,在与外国或周边政权交往时大多使用“中华”一词,标志着“中华”实已成为中国的名号,“赤县神州,即有唐中华之国也”。李唐统治集团是北魏、北周以来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北方少数民族上层集团代表,其竭力以“中华”自诩,最终使“中华”成为新的胡、汉融合体的统称。

——摘选自石硕《胡入中华:“中华”一词的产生及开放性特点》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一词产生的时代背景。
(2)依据以上材料,概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华”一词内涵扩大的过程及意义。
今日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查漏补缺历史试题
2 . 中国古代的人口南迁

结合所学,评析图中人口南迁的历程。
2024-06-09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昌平区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3 . 京九线是位于京广线、京沪线之间的南北铁路干线(如图)。1958年,铁道部提出修建从北京到江西九江铁路干线的计划,但因技术原因,导致计划搁浅。80年代,全国政协提案中提出,将京九铁路延长至香港九龙,并力争在香港回归前全线贯通。经过多年修建,到1996年9月京九线全线开通。京九铁路的运营(     

①推动了南北运输进一步发展   ②得益于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③适应了国民经济调整的需要   ④密切了内地与香港地区联系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024-06-05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如图是汉代画像石“泗水捞鼎”。史载大禹铸九鼎,代表天下九州,成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以后,随着朝代兴亡,九鼎先后为商和周所得。战国时,东周灭亡,九鼎不知去向。有传言九鼎落于彭城(今徐州)泗水。秦始皇东巡琅琊时,动用大量人力寻找打捞,但未果。对上述史实评论正确的是(     

A.秦打算通过九鼎为统一做舆论准备B.秦始皇巡游天下造成了沉重的赋役
C.统治者重视政治传统的延续和继承D.画像石确证了九鼎记载的真实可信
2024-06-04更新 | 217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5 . 近代东亚国际关系由于发生了侵略与战争,19-20世纪以中、日、朝三国为中心的东亚历史充满了创伤。

材料一   日本强迫朝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及主要内容(部分)

时间条约部分原文
1876《江华岛条约》“日本国人民在朝鲜国指定各口,如其犯罪交涉朝鲜国人民,皆归日本官审断。”
1882《济物浦条约》“日本公使馆备兵员若干备警事。设置修缮兵营,朝鲜国任之。”
1910《日韩合并条约》“韩国皇帝陛下将关于韩国全部一切统治权,完全且永久让于日本国皇帝陛下。”

材料二   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第一款规定:“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故凡有亏损其独立自主体制,即如该国向中国所修贡献典礼等,嗣后全行废绝。”1899年,中国和朝鲜签订了近代朝鲜历史上第一份对外平等条约《中韩通商条约》。

材料三   

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时代背景,评述19世纪中后期日本对朝鲜的侵略。
2024-06-04更新 | 64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6 . 如图标识的地理位置是现在中国的省会城市,这些城市见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下列选项表述正确的是(     

A.①是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B.国共两党在②实现第一次合作
C.在③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D.在④打响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
2024-06-04更新 | 76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查士丁尼统治时期,为了打破西亚地区对丝绸贸易的垄断,拜占庭帝国设法获取中国的养蚕技术和丝织品加工的工艺。至公元6世纪中叶,发源于中国的丝织业,从原料生产到纺织成品这一整套技术完全传入了拜占庭帝国的统治区。这反映出(     
A.中国与东罗马有经贸往来的途径B.阿拉伯帝国是中西文化交流桥梁
C.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巅峰D.奥斯曼帝国影响东西方贸易往来
2024-06-01更新 | 220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据西周金文显示,周王任命的诸官,主要分为两类,为满足周的王家日常需要的职务,如山虞(掌管山林)、牧人;还有掌管礼仪、军旅的职务。任命时多辅以“用宫御”三字说明此职主要为满足王家宫廷的需要。以上材料说明西周(     
A.朝廷官职均由周王的子弟充任B.西周形成专业分化的官僚制度
C.西周以采邑制度供养贵族官员D.朝廷官员和王室家臣身份合一
2024-05-31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下学期三模适应性练习历史试题
9 . 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2758号决议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及其所属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1971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许多国家的代表涌上来表示祝贺,57个国家的代表登台致欢迎词,原定上午结束的会,一直开到下午,历时约6个小时。此历史事件的意义包括(     
①从法律上和政治上维护一个中国的原则
②出现与亚非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建交的高潮
③提升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世界影响力
④中国与各大国建立起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024-05-28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查漏补缺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法国史学家雅克·勒高夫在《中世纪知识分子》中记载,1277年巴黎主教艾蒂安·唐皮耶列出两百多条被判定为“异端邪说”的观点——“哲学家不应该接受未来复活这种说法,因为这种事不可能合理地得到验证”“神学建立在传说的基础之上”,基督教“有其不可信和谬误之处”并“对科学是一种阻碍”,人生“幸福存在于此世,而非彼世”等等。对此记载理解准确的是(     
A.希腊化时代思想观念的交融B.文艺复兴前反神学思想的萌动
C.科学革命后形成新思维方式D.宗教改革动摇了罗马教廷权威
2024-05-28更新 | 9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下学期查漏补缺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