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书院在中国古代特别是两宋教育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在普及文化知识,提高当时社会整体教育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宋人尤其是宋代理学士人对书院教育各项制度的建设也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宋代私立书院教师多由创立者自己或聘请有成就的平民学者出任,而公立的书院由朝廷任命有声望的官员士大夫出任。书院的主管者称为山长,在一些规模较大的书院,其下还有负责教学工作的“堂长"和“讲书"",及维持教学纪律的“堂正"和“学录”。南宋后期,官学化的书院对教师的选任更为严格,规定其必须是通过科举考试有出身的官员。……在书院讲学过程中理学思想体系也更加严密,更适合统治者的需要。故南宋后期理学再次兴盛之时,其势力遂不可阻挡,从而成为南宋后期乃至明清官方的统治思想。

——摘编自王晓龙、司学红《宋代书院教育》

材料二   13世纪末,人们开始以一种新颖的主动的态度来探讨教育问题。经过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潮的洗礼以及欧洲各国世俗学校的普遍建立,学校培养人才的目的远远不限于神职人员,学校的课程设置相应进行了重大调整。……西方近代人文主义教育理念的形成是对中世纪“一切为了上帝”的“以神为本"思想的批判与扬弃。……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把课程的重点由教材转向学生,主张学习者是教育的中心,强调课程的设计应完全以人的需要为出发点,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

——摘编自孙雪《从“神本"到“人本”的转型——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教育观评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书院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方教育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根据开元ニ十五年户令:“诸鳏寡孤独贫穷老疾不能自存者,令近亲收养。若无近亲,付乡里安恤。”则鳏寡孤独贫穷老疾不能自存等弱势群体原则上应该由近亲或乡里照应,实际上,对于流入京师长安的乞丐,曾全部收容进病坊(悲田养病坊)并由政府支给粮米,则政府实际上是承认对弱势群体的救济责任的。不过,在住房救济上仍然限于收容,没有更多的发展在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朱元璋下诏:“鳏寡孤独废疾不能自养者,官为存恤。”洪武五年(1372年)又再次“诏天下郡县立孤老院”,这些孤老院后来改名为养济院,“民之孤独残病不能自生者许入院”。13748,再次中令:“各种鳏寡孤独并笃疾之人贫穷无依不能自存者,有司从实取勘,官给衣粮养赡,为居宇以居。”在晚年钦定的《大明律》中继承并细化了元代对不履行社会救济责任官员进行处罚的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若应给衣粮而官吏减者以监守自盗论。”这是中国法律史上首次出现的处罚对社会救济不力官员的具体规定。

——《中国古代的住房权问题》

材料二     法国学者贾克琳・福鲁若在《国家、贫民和房产主》一文中描述,法国在1990531日颁布了旨在实现住房权的“贝松”法,该法令的第一条把住房权确定为个人的基本权利,“凡经济收入或生活条件有困难的个人或家庭,均有权获得地方行政单位的帮助,以进住一所体面的住房,并继续居住下去”。1934,美国制定了《国民住房法》,1937年该法案进一步补充为《公共住房法》在开篇就明确提出:联邦政府为各州、地方政府提供资金和信誉保证,以为低收入国民提供安全、体面、整洁的住房,从而提高国民的基本福利是一项国策

——王笑严《住房权保障法律问题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和明代朱元璋对弱势群体的态度,并说明明代有较大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法国“贝松”法体现的人文精神。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美国制定和完善住房法的原因。
(3)上述材料中的一些举措对于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住房保障制度有着怎样的积极的启示意义?
2021-10-05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15届高三四模历史试题
3 . 魏帝曹巡视太学,以经学史上一系列自相矛盾的问题反复诘难经师,令经帅膛目结舌。这与汉代帝王亲临太学讲经恰成反照。这说明
A.儒学独尊地位受到冲击B.太学的官学地位受到挑战
C.儒学尚未形成理论体系D.统治者治国思想不断变化
论述题 | 较难(0.4) |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环境史根本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变迁,或者说它立足于研究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并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和研究人们的思考、行为的各个方面。但是在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关系变迁这个根本对象之下,从事这个领域研究的学者,他们研究的主题各有侧重,休斯将此宽泛的分为三大类:第一,环境因素对人类历史的影响。这类主题考虑的是环境本身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第二,人类行为造成的环境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反过来在人类社会变化进程中引起回响并对之产生影响的多种方式;第三,人类的环境思想史,以及人类的各种态度藉以激起影响环境之行为的方式。

——摘编自科研导刊《新兴史学——环境史》


结合世界史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探讨。(说明:可以就其中一个观点或多个观点进行探讨,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并加以探讨。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1-04-29更新 | 91次组卷 | 2卷引用:山西省临汾市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48年,东北大部分地区获得了解放,时任东北局城市工作部部长的王稼祥同志认识到加强城市工作的重要性。他主张应“取消帝国主义的经济特权,没收官僚资本,保护民族工商业,以公营企业为骨干,领导私营工商业,发展合作社事业”。为此,他特别强调要“严格区别地主的封建性财产和民族工商业者的资本主义财产”,对于前者应采取“没收后分配给农民”的政策,而对于城市中的工商业,则应采取“保护的政策,确保私营企业主的合法经营权”,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支持革命战争”的目的。王稼祥提出的城市施政纲领还涉及到政权民主化工作、科学教育工作、文化创新工作、环境保护工作、城市房屋工作等诸多领域,由于城市改革面临的问题比较复杂,他认为“必须有周密计划,慎重步骤与妥善办法”,才能使城市“从帝国主义国民党统治的旧城市变化成为新民主主义的新城市”。

——摘编自徐泽浩《王稼祥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稼祥城市工作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稼祥城市工作思想的贡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近代中国入境旅游大体分为三个阶段: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人在华旅游只限于通商口岸;《天津条约》打开了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的大门;《辛丑条约》签订以后,入境旅游基本放开。到20世纪20年代,各种形式的入境旅游都有长足增长。这一变化
A.揭开中国近代化的序幕B.瓦解晚清的朝贡体系
C.创新了社会发展的模式D.体现殖民主义的意志
2021-05-08更新 | 476次组卷 | 6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高中联合体2021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