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朝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将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役制度,也叫摊丁入地、地丁合一。清代田赋主要征于民田,按亩派征,根据土地类别和肥痔高下分别规定不同科则。以征银为主,也征收一定的米、麦、豆、草等实物。除正税之外,田赋还有加征。征收田赋,若是银两,官府要把碎银铸成银上搬国库,铸造中的损耗,要粮户负担,名为火耗。若是粮食,要搬运仑储,有脚耗、雀耗、鼠耗等,也要粮户负担,名为美余,合称“耗美”。漕粮是一项特殊的田赋,征于山东、河南、江苏等八省。漕粮的随征加耗称为“滑项”,用补滑运、仓储折耗并充各项费用,名目繁多。白粮也有数颜较大的加征。清后期,盐税、商税等迅速增长,田赋却连原额都难以维持,在国家财政中的比重不断下降。

——摘编自张扶植《中国历史上的农业税》

材料二   北洋时期田赋大都沿用清制以地丁和漕粮为主,又将清朝税目归并。限定准收相当于征税10%的征收费。1915年后各种附加又卷土重来,多达百余种。1928年,国民政府将田赋划归地方,按亩征收之后各种附加、摊派失控,致税额增加几十倍。1941年税收体系更加紊乱。解放战争时,战乱导致全国经济发展缓慢,税制混乱。

——摘编自唐蒙《论农业税的演变历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材料三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趋势来看,农业产值占整个社会经济总量的比重较小,再加上此时的农业一般是自身效益低,社会效益高的弱质产业,农民属于社会中的一个弱势群体,因此不少专家学者从减负增收角度,不断呼吁减免农业税,给农民以国民待遇,努力消除“一国两制”“一国两策”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党中央以及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以及社会公平公正问题给予高度关注。其次,这一时期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国家财力不断壮大,取消这部分税收对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发展不会造成多大震动,对全国财政收入总量和财政实力也影响不大,国家财政完全有能力承受。因此从20年开始,我国全面开始农业税费改革直至2006年完全取消农业税。

——唐蒙《论农业税的演变历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农业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时期农业税的征收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取消农业税的意义。
2 . 《史记》所记汉朝除京城长安之外的18个都会中,北方地区拥有13个,今江南地区只有吴县-个。唐朝著名的城市首推长安,其次洛阳,再次扬州,再次广州,再次泉州、益州,最后越州。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治中心南移趋势B.南方经济地位日趋加强
C.城市经济职能为主D.关中地区经济最为发达
3 .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间竞争的重心从一种外在的占有(如两次大战前帝国主义国家争夺领土与资源的战争和两极时代美苏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转向内在的参与(如对以信息为代表的高技术的掌握与开发,在世界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的手段与能力等)。这一变化说明-
A.国际竞争方式更具迷惑性B.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明显
C.各国相互依存的程度加深D.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2021-06-04更新 | 418次组卷 | 5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1届高三5月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泉州海关志》记载,宋元明三代对海外贸易管理严格,国内外商人从泉州港出海或靠岸,必须先赴市舶司登记,凡从海外运货抵港,要先经市舶司抽分、博买,即征收关税,否则没收船货并治罪。在宋初,泉州已是“蕃舶之饶,杂货山积”。在元代,泉州海外贸易更是达到极盛,泉州对外通商的国家和地区由南宋时的58个增至98个,进口商品主要以香料、药物为主,出口商品则以丝织品和瓷器为大宗,而且最多时进出口货物在400种以上。

——摘编自泉州晚报《宋元市舶司:一部繁荣的泉州海外交通史》

材料二     工业革命之后,英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表明,英国需要维持和扩大殖民版图以满足工业发展对于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并将之作为输出资本和转移社会矛盾的场所。工业革命后,英国生产能力和经济实力的提高则意味着,英国能够以自由贸易为手段,通过更加高效与隐蔽的方式扩大殖民版图。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则成为“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实践者。因此,英国工业革命所导致的经济社会的变化,是“自由贸易帝国主义”产生的根源。

——摘编自卢玲玲《近代英国“自由贸易帝国主义”的形成及影响》

材料三   下面是2001—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与进出口贸易增长率的关系图。

——摘编自侯军强等《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经济发展阶段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宋元时期陆上对外贸易场所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市舶司设立后泉州的主要历史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工业革命前英国流行的经济政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后英国“自由贸易帝国主义”产生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01—2020年中国经济增长与进出口贸易关系总的趋势。从现代国际贸易的角度,简析图示这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充分发展,但当时的戏剧也对其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例如,在悲剧《奥瑞斯特斯·复仇神》中,女神雅典娜警醒人们切勿挑起公民之间的对立,导致城邦一再陷入内斗。在《请愿妇女》中,外邦传令官谴责雅典民众在公民大会议事时鲁莽成性,经常在情绪驱使之下投票决议发动战争。在喜剧《马蜂》中,雅典陪审员被比喻为成群结队的马蜂,他们往往被“煽动家”蛊惑,不问案情原委便要判人重刑甚至死刑。

——根据王焕生等编译《古希腊悲喜剧全集》整理

材料二   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辉煌的文学形式是戏剧。它原先与宗教活动密切相关,在早期其情节很短,演员是业余的。至16世纪下半叶,戏剧迅速发展,演出场地也从教堂搬到剧场,并出现了职业演员。此后,剧场成为伦敦流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的剧院吸引着国内外的观众,历史剧和爱情剧取代圣经故事,成为主要题材。在当时戏剧首先属于商业行为,是一种大众娱乐形式,其次才是一种艺术形式,剧作家的初衷只是取悦于观众。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三   清朝实行“湖广填四川”时,高腔、皮黄、梆子等戏曲声腔也随之入川。当时四川“大约西人用秦腔,南人用昆腔,楚人土著多曳(弋)声曰高腔”。但随着移民后代的原籍意识逐渐消融,形成一个以高腔为主、五腔并存的大剧种——川剧。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川剧各戏班、剧团要求艺术革新的民主思想日益浓厚,兴起了以穿戴时装、演时事为特点的川剧时装新戏。抗战爆发后,川剧界编演了《枪毙韩复榘》等大量直接反映抗战事迹的时装新戏。自20世纪初到40年代,川剧舞台上总计演出过400多个时装新戏剧目,有力推动了川剧的变革。

21世纪以来,在各级政府的倡导和资金支持下,川剧院团本着弘扬传统文化、普及川剧艺术的目的,免费将优秀剧目送到校园演出,教授中小学生学习川剧表演、打击乐。不少学生看完戏后,对川剧产生了兴趣,感叹传统川剧的博大精深。各院团还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川剧进社区活动,以名家名段演出惠民,满足了社区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需求,提高了社区居民共创和谐社区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根据杜建华《川剧史话》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戏剧所反映的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戏剧的变化趋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剧形成与发展的原因,以及在新世纪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2024-04-09更新 | 142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2024届高三3月抽样统测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东晋士族官宦中的富裕信徒,常给予佛寺常年供养。东晋尚书令何充好佛,在他修营的佛寺里,“供给沙门以百数,糜费巨亿而不吝”,对贫苦的亲友却无所施遗。这一现象反映出东晋时期(     
A.社会阶级呈现固化趋势B.传统价值观念遭遇冲击
C.寺院经济威胁国家统治D.宗教事务由尚书省负责
论述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明代除了像《本草纲目》这样享誉世界的巨著,许多医书至今仍是中医学医疗、科研、教学的重要参考文献。曾毅在《明代医书作者的群体研究》一文中考察了442位明代医书作者信息,调研了《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与《宋以后医籍年表》中成书于明代、作者可考的812种医书,得到如下情况。

医书作者信息表(部分)

地域浙(127)、苏(95)、皖(60)、赣(37)、沪(17)、豫(17)、鄂(16)、闽(15)、鲁(13)、冀(7)、川(7)、陕(5)、湘(5)、晋(4)、粤(3),桂、贵、滇、辽、琼各1。
科考227位作者科考情况不明;获取到功名的医书作者有131位,其中进士68位,举人16位,武举人4位,生员43位;参加科举未获得功名45位。
身份职业医家,包括官医52位、民间医163位。民间医家中有61位其原本职业目标与早年学习的知识并不是医学,而是科举或文学;兼业医家(有其他职业,如官,同时行医者)40人;非医家187人,这其中官员112、儒生26、文人10、僧道25、书商6、藩王2。

医书数量与进士作者人数的时间趋势


职业医家著述与医书影响力统计表

影响力职业医家创作数量该影响力医书总数占比
极低15733546.9%
19537951.5%
366258.1%
192286.4%
极高121485.7%
合计41981251.6%

——据曾毅《明代医书作者的群体研究》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个有关明代医书创作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
2024-03-16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模拟调研(四)历史试题【康德卷】
8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史上中国西北半壁曾有过辉煌,在海上丝绸之路兴盛以前,中国绿洲与中亚绿洲沿路商旅络绎不绝,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然而,唐宋以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南重北轻的格局,南方逐渐超过北方。1500年以后,随着东南和华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空间经济发展格局由南北框架逐渐转换为东西框架,西北草原丝绸之路的地缘优势丧失殆尽。近代以来,随着列强侵华的不断加深,中国沿海港口城市次第开放,近代的铁路和公路运输使得沿线城镇迅速发展起来的同时,改变了传统商品市场的格局和劳动力的地区分工,沿海地区的社会经济畸形发展。20世纪30年代,新兴工业百分之七十以上集中于沿海各省,从战时经济学的视角观察,此种工业布局极不合理。

新中国成立初期,出于地缘政治风险和国家战备的考量,中央政府制定了偏向内陆的工业布局指导思想,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指出:沿海的工业基地必须充分利用,但是,为了平衡工业发展的布局,内地工业必须大力发展。正是在这一工业布局指导思想的安排下,彼时国家投资明显向内陆倾斜。 1952~1978年间,内陆地区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其占全国工业产值的比重已由31.9%提升至40.1%。

改革开放以来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增长总体上呈现东部快、 东北和中西部慢的不平衡增长格局。针对区域发展差距带来的突出矛盾,中央政府适时提出了完善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决策,更加重视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解决地区差距继续扩大趋势的力度,先后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1999年)和东北振兴战略(2003年),加上最早提出的东部率先发展战略, 国家关于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初步形成,有望藉此塑造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摘编自冯建勇《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胡焕庸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空间经济发展格局的演变历程,指出民国时期工业布局存在的隐患。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为了改善经济发展格局而做出的努力,谈谈你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认识。
9 . 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伟大的祖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天下一统成为各国诸侯共同追求的目标,便逐渐形成以华夏为主干、连接蛮夷戎狄为一体的天下一统的国家观。《荀子·正论》将其归纳为“五服之制”,即对四夷实行羁縻政策,只要求他们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定期向天子贡献方物,以此把四夷囊括在华夏的一统天下之中。其中虽然有严辨夷夏的思想成份,但人们已把蛮夷戎狄看作统一天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比之前代,这种变排斥为相融的民族意识已经具有很大的进步,它对于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章义和《从华夷观念的演变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化》

材料二   唐王朝处理州郡之外的附属国家、人群和地区的边疆控御模式,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外儒内法的专制君主官僚制这样一种国家建构模式的边疆治理政策。粗略地说,它就是以册封和朝贡为主要制度的羁縻体系。这一套控御边疆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加以发展。处于羁縻或册封地位的依附者,经历从宋元土官和明清土流并置、改土归流等步骤而被逐渐内地化,被纳入府县管治体系。

——摘编自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下一统的国家观”初步形成的时间,并概括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王朝进行“边疆控御”的主要举措。 “这一套控御边疆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加以发展”,请分别以元朝、明朝的一例史实予以说明。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边疆治理的演变趋势。
10 . 1793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率团访华,因觐见礼仪是否采用跪拜之礼而产生分歧;到1873年各国公使驻京觐见同治皇帝,日本大使行三揖之礼,西方各国公使行五鞠躬之礼。这一外交礼仪的变化表明(     
A.朝贡体系的彻底瓦解B.中外交往的平等地位
C.近代外交的演变趋势D.中国国际地位的衰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