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6 道试题
1 . 汉代《百官志》记官而不及机构,以长官、佐贰、属官代表各自府署,被称为"以官存司";而唐代《百官志》则是"以司存官",即在各机构名下记其长官、佐贰及所属官吏,并将之概视为机构成员。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强化集权秩序的趋势B.官修正史体例的变化
C.政府机构臃肿的弊端D.政府行政效率的降低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欧洲地图制作的中心转移到荷兰。许多制图师竞相为商业公司提供地图,帮助他们发展海外贸易。世界的边界被重新清晰界定,有市场和原材料开放潜力的地方被一进行了标注。阿姆斯特丹的地图制作,从木刻转到铜版雕刻,印刷机器的诞生,使得地图市场价格出现下降趋势。制图业是阿姆斯特丹的一大特色,大量的印刷机构都专注于地图信息的收集、整理、制作、印刷、出售。一批制图家和制图家族脱颖而出,他们多才多艺,既是勘测员、制图员也是风景画家,将艺术、知识和地图很好的结合起来。

——摘编自徐永清《地图简史》

材料二   康熙初年“疆域错纷,幅员辽阔……方舆地理,详略既殊,又今昔互异”,统治者因此迫切需要一份准确、详细的全国地图,为治国理政提供参考。对西学有浓厚兴趣的康熙皇帝决定任用传教士采用西方测绘方法,绘制全国地图。1708年全国性实地测量正式开始,测绘人员分赴全国各省,于是举凡天下山水城廓,均采用经纬度测量及三角测量法进行测绘。到1717年,除新疆及西藏部分地区外全部测量工作结束,朝廷将实测资料编绘成总图,即《皇舆全览图》。这是我国最早根据广泛测量绘制的大型地图,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摘编自姜倩倩《西法中用为舆图》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急需开展大规模的全国基础测绘。19505月成立总参测绘局,统筹全军测绘工作,“测绘供应国防建设必需的全国精密地形图,并承办人民政府经济建设所需要的测绘业务,有计划地完成全国测绘任务”。1956年国家测绘总局成立后,两局分工实施全国基础测绘,全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绘进入全面推进时期。到1975年全国第一代12.5万、15万、110万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除台湾省、南海诸岛和边界争议地区外均已完成,这是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

——摘编整理自《中国测绘史》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世纪荷兰成为欧洲地图制作中心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康熙时期中国与17世纪荷兰地图测绘的差异。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中国成立后地图测绘事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第一代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测绘成功的历史意义。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某同学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作出如下设计。

主题史实核心
国际关系格局变动的主要因素是国家间实力的变化一战后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欧洲主导
二战后的两极格局美苏主导
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多个力量中心

阐释:“一战”后,虽然美国实力上升,但英法综合国力仍占优势,在战后确立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中,以英法为中心的欧洲仍占据主导地位。“二战”重创欧洲,美苏成为两个超级大国,形成了以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美苏实力的相对下降,西欧、日本、中国、第三世界等多个力量中心的出现,多极化趋势出现并逐步加强。


请参照上述范例,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知识,拟定一个主题,完成一份探究设计。(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4 . 如表为美国对苏遏制战略重心波动情况表。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波动周期代表人物代表政策战略手段战略重心战略效用
第一周期
1947—1953年
乔治·凯南八千字电文非对称遏制(重点)核心地带优势积聚
保罗·尼采NSC—68号文件对称性遏制(全面)边缘地带优势流失
第二周期
1953—1969年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大规模报复非对称遏制(重点)核心地带优势维持
约翰·肯尼迪、林登·约翰逊灵活反应对称性遏制(全面)边缘地带优势丧失
第三周期
1969—1981年
理查德·尼克松、杰拉尔德·福特尼克松主义非对称遏制(重点)核心地带止跌企稳
吉米·卡特卡特主义对称性遏制(全面)边缘地带劣势放大

A.美国战略规划日趋消极保守B.多极化趋势加速了两极格局瓦解
C.力量对比影响美苏争霸态势D.第三世界的崛起冲击了霸权主义
2022-05-26更新 | 297次组卷 | 5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高三二轮复习联考(二)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政府禁用金银交易,先是推行"洪武通宝"铜钱,而后又印制"大明宝钞"纸币,故当时的典章制度中只有"钞法""钱法",而没有"银法"。明朝白银货币化崛起于市场,是不同寻常的货币化过程,体现了市场经济萌发,突出了市场的重要作用。明朝赋役、财政改革,全面推行货币税收,是市场经济作用的结果,使得农民必须将农产品带到市场上去卖掉,换回白银以缴纳赋税。不仅如此,明朝还全面推行以银代役,使得劳役向赋税转化。物物和人力交换是传统自然经济的交换特征,货币经济是使用货币进行交换的经济,而交换是在市场上完成的。

——摘编自钱金飞《7~14世纪中国与西欧封建社会发展比较新论》等

材料二   1920年银行业的总资本数是1912年的两倍多,1925年更是达到1912年的将近八倍。到1937 年为止,中国的银行总行数达到164 家,资本达到4.1亿多元。在银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证券、保险、信托业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近代中国的金融业整体形成了初步的体系,与此时期新式大机器企业的发展相互呼应,出现了一种新的气象。20世纪30年代前,中国的货币制度异常混乱,是一大堆铸币、重量单位和纸币凑成的大杂烩。当时中国主要货币银元与银两之间,没有固定的兑换比例,得益与亏损,变化无常。国民政府成立后,国内经济界要求改革币制的呼声十分强烈。1933年,国民政府废两改元后,中国采用银本位制,作为不是产银国家的中国来说,该种币制尚有重大缺陷。20世纪30年代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白银开始大量外流,随之社会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挤兑、提款、抢购、投机白银的风潮,1934年金融混乱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法币改革后,货币的发行权集中到中央、中国、工商和农民四大银行,改革法令实施半年多,全国货币基本上统一。在国民政府的一再要求和利益诱使下,英国首相支持中国"币改",使"法币"与英镑挂钩,随后,美国也使法币与美元挂钩。中国政府实施法币政策后,日本则公开宣称,将不惜以任何方式来彻底阻止中国法币改革的全面推行。

——摘编自叶凤刚《30年代国民政府币制改革论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货币演变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白银货币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货币改革的背景,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6 . 下面三幅没画用夸张的手法反映了二战后德国历史的演变进程。该图组(       
A.反映了战后德国对参与欧洲合作的态度B.体现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严重对立
C.再现了德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完整进程D.契合了二战后世界政治形势的演变趋势
2022-04-25更新 | 239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2届高三第八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7 . 清代中期,南方中国的广大城乡,宗祠取代佛寺成为地方社会主要建筑物。即使开发比较晚的赣南地域社会也是如此,时人说:“赣郡各邑,士大夫家皆有祠学,标其额曰某氏宗祠,而概称之则曰祠堂。”这反映了当时
A.西周宗法制度直至明清不断传承延续B.三教合一的趋势在南方不断得到加强
C.赣南地区文化成为了中国最发达的区域D.儒教为核心的正统意识被南方社会认同
2021-12-13更新 | 30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高三上学期模拟调研(一)历史试题(康德卷)
8 . 清朝户籍管理制度相对松弛,到康熙年间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永停编审,名存实亡。这一做法
A.符合资本主义萌芽的需要B.加剧清朝财政收入困难
C.顺应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D.导致清朝基层治理混乱
2022-03-02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计量史学的最大特征就是运用自然科学中的数学方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它使许多传统的看法得到检验和修正。同时使历史学家更多地把目光转向了下层人民群众,转向了物质生活和生产领域,转向了家庭史、妇女史、社区史、人口史、城市史等专门史。历史资料的来源也更加广泛,像遗嘱、死亡证明、法院审判记录、选票、民意测验等等,都成为计量分析的对象。由此反映了(     
A.历史研究逐渐数字化B.历史研究重视证据
C.计量方法优于传统叙事方法D.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融合的趋势
2021-12-07更新 | 311次组卷 | 7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2021-2022 学年上学期高三一诊模拟考试(一)历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据樊树志《国史十六讲》记载,东汉政府在全国重要冶铁工业区设铁官57处,其分布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东汉时期
A.手工业技术进一步发展B.冶铁业分布呈现出均衡性特征
C.经济重心出现南移趋势D.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手工业布局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