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6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历史—选修4:历史人物评述】

甘地用独特的思想引领印度人民走向独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甘地出生于一个宗教家庭,从小受印度教思想的熏陶,其毋对于印度教的无比虔诚和宗教的圣洁给甘地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在所有的西方文化中,对甘地影响最深刻的莫过于世界文学巨人—列夫·托尔斯泰……他的人道主义和宗教哲学著作《天国就在你心中》使甘地为之倾倒。

—朱其兵《历史教学要有“根”的情怀》

材料二甘地的非慕力不合作精神资源来自“真理与爱及非暴力所产生的力量”。甘地在人际关系方面,崇尚博爱、平等。……甘地他们通过反复的和平抗争方式,反复冲击挑战这种政策与法规,也反复承受因此带来的惩罚,从而使某政策与法规在道义上无法立足,在法理上漏洞百出,在现实上举步维艰,最后唤起全民的抗争,同时也唤起政策、法规制定与执行者的反省,使他们不得不寻求走出现实困境的路径,终至双方坐下和平协商解决问题。

—王德邦《文明制度下的文明反抗—甘地非基力不合作运动浅议》

材料三甘地把历史上自发的宗教非暴力抗争,不仅发展成大规模发动民众的现代政治手段,也发展出相应的一套理论,最后也确实成为达到印度独立目标的重要原因之一。甘地在当时就风靡全球,包括风靡英国。它的历史背景是:包括英国在内,强国对殖民历史本身普遍的反省和道德谴责。甘地大量反基力哲人格言,展现的对民众的号召力,一身“拖地”纷纱和东方式神秘,不断入狱绝食的政治道德形象,使他成为世界偶像。

—摘编自林达《重读(甘地自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甘地独特思想的来源。

(2)据材料二、三指出甘地独特思想的主要内容,试举两例说明甘地是如何践行这一思想的。

(3)据材料三,概括印度人民崇拜甘地的最主要理由。指出甘地“成为世界偶像”的主要原因。

2017-12-05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鄂东南省级示范高中教育教学改革联盟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西式建筑在中国出现,多集中于澳门,主要由传教士和殖民商人修建。18世纪,由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设计,中国工匠精心修建的圆明园分园——长春园的欧式宫殿,是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光辉典范。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作为工业文明的体现,开始大量传入中国,给国人巨大的思想冲击,如康有为见识了香港西式建筑林立、街路整齐后,认为西人治国有方,进而摒弃了“西人为古之夷狄”的看法。20世纪上半叶、西式.建筑规模进一步扩大,如上海国际饭店高达24层。另外,资政院、教堂、医院等建筑也一改中国传统建筑.“城高池深”的特点,体现了某些近代社会的气息。

——摘编自田毅鹏《西式建筑进入中国的沧桑往事》

材料二   早在秦汉时期,西方就通过陆路交通,从中国瓷器、漆器等商品上的建筑、风景图案信息来猜想推测中国园林。16世纪末开始,来华传教士的著作中对中国园林的记录让西方全新认知了中国园林,如《张诚日记》认为中国屋宇、花园的美在于布置得宜和对自然的模仿。18世纪,传教士马国贤、王致诚分别将《避暑山庄图咏》《圆明园图咏》传到西方,让西方对中国园林的了解进入到图像时代。受中国园林艺术影响,英国率先在西方兴建了以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为特征的自然风景园。

——摘编自李晓丹《17—18世纪中西建筑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大量传入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西式建筑风格东渐和中国园林艺术西传的不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历史启示。
3 . 【科举制度与晚清选官制度】

材料一   法国启蒙运动领袖伏尔泰曾著有《风俗论》赞誉中国“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法国重农学派魁奈更认为“中国的专制君主不持偏见……一切官职均经科举获得,只把哲学作为宗派,把文人奉为贵族”。一直到1855年,英国期刊文献和议会辩论中,仍认为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包括罗马帝国)先于中国采用竞争性的文官考试制度,中国有更多社会群体享有“竞争(文官)的自由”,且“没有操纵的提名,也没有可耻的党争”,有的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

——摘编自【英】汤因比等《展望二十一世纪西方文官制度》

材料二   李鸿章在1864年就批评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建议“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需专设一科取士”,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要求“停止八股试帖,推行经济六科,以育人才而御外侮”。……光绪二十四年诏令“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1905年清政府再有诏书“饬令各督抚设学堂,将俾全国之人,咸趋实学,以备任使……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据【日】宫崎市定《科举史》、【美】艾尔曼《晚期帝制中国的科举文化史》改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述相关西方人士推崇科举制度的原因,论证科举制所具有的“(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政府在选拔和培养人才方面的新举措。结合所学,基于政治、文化角度,归纳影响近代科举制命运的外部因素。
2024-05-24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等级性考试模拟(三)历史试题
4 . [古代政府的尊孔]

材料一   唐代对于儒学尊崇更甚。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诏“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武德七年“以周公为先圣,孔子配享”。太宗贞观二年(628年),左仆射房玄龄等建言,“伏请停祭周公,升夫子为先圣”,诏从之。贞观四年,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唐代以科举取,明经、进士二科尤重,这推动了五经标准读本的编撰。五经皆系孔子整理编定,由此孔子作为“先师”的正统地位也得到加强。乾封元年(666年),高宗“幸孔子庙,追赠太师,增修祠宇,以少牢致祭”,又废周公庙。武周时期,出于政治需要,复推崇周公。在玄宗朝,为了消除武周影响,不祀周公,并把对孔子的尊崇推向顶峰。

——摘编自焦天然《汉唐间孔子与周公地位之嬗变》

材料二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诏天下通祀孔子”;并令礼部尚书与儒臣“定释莫礼仪,颁之天下学校,令以每岁春秋仲月通祀孔子”,又“颁释莫先师孔子仪注于天下府、州、县学”。从此确立了政府在全国各级学校同一日内用同一套礼仪祭祀孔子的制度。洪武十七年又敕,每月朔望,祭酒以下行释菜礼于国子监,府、州、县长官以下则诣学校行香。全国性的整套祭祀礼仪,到了洪武十七年六月命礼部制大成乐器颁天下儒学时,也开始趋于完备。

——摘编自朱鸿林《中国近世儒学实质的思辨与习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唐代孔子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历代统治者尊孔的影响。
2024-05-22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T8联盟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压轴(二)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明代史学成就】

材料   自明初开始,从中央到地方,方志的撰修受到普遍重视。朱元璋即位不久,即于洪武三年(1370年)“诏儒士魏俊民等类编天下州郡地理形势、降附始末为书”,撰修全国性志书《大明志书》。永乐十六年(1418年)明成祖朱棣又诏令天下各地郡、县、卫、所撰修志书,并颁布了《修纂志书凡例》,对志书包含的各项内容做了明确的规定。此后,除景泰、天顺、嘉靖时期分别撰修的《寰字通志》《大明一统志》《承天大志》等全国性志书外,天下各地修志成风,形成一统志与郡县志齐修并举、共同兴盛的局面。嘉靖时期的《重修淳安县志序》中说的“皇明御极,鉴古定制,郡邑皆有志,而会其总于天下一统志”,便是这种状况的极好说明。《中国地方志综录》修订本中共辑录现存明代方志多达7413种,而实际数量超过这个数字。

中国自先秦以来,无论官府还是知识分子个人,对记录史事和撰修史著都十分重视,历史记载代代延续,所谓“国灭史不灭,故虽偏霸之朝亦皆有史”。到宋代,经过历代史家的不懈努力和艰苦探索,古代史著在内容和体裁上趋于成熟,这使宋代史学出现了繁荣的局面,也对元明史学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为明代上述史学成绩的取得奠定了基础。直至元代,虽然最高统治集团是文化较为落后的少数民族,但对史学的重视程度并不逊于文化发达的汉族统治政权。到明代,这种传统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清代学者在《四库提要》中说,明代人“尤好作私史”,便是其重史传统的一种表现。

——摘编自毛佩琦主编《中国大通史·明》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明代史学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其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分析明代史学取得成就的原因。
论述题 | 较难(0.4) |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文史互证”是源于传统的训诂考据学方法,而参以宋代以来的史学方法以及近代西方史学、语言学、论释学理论精华的一种既打通汉、宋,又融合中西的史学研究方法。对于这一史学研究方法,梁启超认为诗、古文辞、小说都是极为重要的史料,善于治史的人往往能通过这些文学作品“于非事实中见出事实”;陈寅恪也曾提出:“小说等虽然有很多疏漏错误的地方,但是具有通性之真实。”

——摘编自景蜀慧《“文史互证”方法与魏晋南北朝史研究》

等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任选一篇或多篇你熟悉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采用“文史互证”的史学研究方法从历史层面对其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文章篇目,史论结合,阐释清晰)
2024-06-13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7 . 【近代中国农村合作运动】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后期,为了农村赈灾和反共的政治需要,南京国民政府将西方传来的合作社思想付诸实践,开始用行政命令主动发起农村合作运动。在“救治农村”“调节农村金融”的口号下,通过政府的组织和宣传,将城市银行的剩余资金贷往农村,创办信用合作社。1928年,国民党中央执监会通过了《组织合作运动委员会建议案》,将其规定为国策运动之一。“经中央及地方政府的提倡,始逐步具体化、普遍化,益以各方面的推动,合作事业之进展逐日形蓬勃矣。”但终因未能改变封建制度,农村合作运动未能起到挽救农业危机和复兴农村经济的功效。

——摘编自傅宏《论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

材料二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为了解决中央苏区粮食极度缺乏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号召农民组织起来建立合作社,并设立国民经济人民委员部负责管理。19302月闽西根据地发布的《合作社讲授大纲》作为第一个向群众系统讲述合作社的宣传材料,提出了合作社的多项原则,如合作社以增进社员共同的经济幸福为目的,社员必须是自动结合的,等等。19321933年,苏区政府相继颁发了合作社暂行组织条例等法律规则,推动了合作社的迅速发展。如他们在个体经济的基础上,为调剂劳动力和耕牛以促进生产而自愿结合组建劳动互助社、耕田队和犁牛合作社等。19342月,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生产合作社等成倍增加,在反经济封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葛文光、李录堂《新中国成立前农村合作社的历史沿革及其评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20年代后期南京国民政府推行农村合作运动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苏区农村合作运动的特点及意义。
2024-04-28更新 | 171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十堰市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考试(二模)历史试题
8 . 【全球化与历史书写】

材料一   中美部分高中历史教科书“二战史”内容比较

教材版本中国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2019年版美国麦格劳-希尔版本《世界历史》2005年版
单元标题第七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五单元20世纪危机(1914-1945年)
章(课)标题14课第一次
世界大
战与战
后国际
秩序
15
十月革命
的胜利与
苏联的社
会主义实
16课亚非拉
民族民
主运动
的高涨
17
第二次世
界大战与
战后国际
秩序的形成
23章战争和革
命(1914-1919年)
24章两次大
战的西
方(1914-1939年)
25
世界各地
的民族主
义(1914-1939年)
26
第二次世
界大战
19391945年)
二战史子标题17课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
的形成
1.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德意日法西斯组织与法西斯主义
2)亚洲、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
2.第二次世界大战
1)局部战争(日本侵华和中国的局部抗战)
2)全球战争(太平洋战争、苏德战争、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3.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1)雅尔塔体系
2)联合国
3)二战影响
26章第二次世界大战
1.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1)日本在中国的战争
2)意大利和德国的侵略
2.全面战争:战火中的世界
1)闪电战:德国征服欧洲
2)德国入侵苏联
3)亚洲及太平洋战争
4)轴心国的失败
3.战时生活
1)占领、合作与抵抗
2)大屠杀
3)妇女与战争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下)》和麦格劳-希尔《世界历史》高中历史教科书

材料二   “全球史观”的倡导者巴勒克拉夫主张,历史研究者应“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建立“超越民族和地区的界限,理解整个世界的历史观”,“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每一个历史时代都有领导该时代历史潮流的力量,即中心。历史上也的确存在过“欧洲中心”或者“欧美中心”。但是“欧洲中心”的存在,并不等于非欧洲中心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不存在。在研究“中心”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时,也应该研究非中心国家和地区对历史潮流的回应,或它们如何创造历史,不应该排斥其他地区和国家的文明和历史贡献。

——摘编自李世安《全球化与全球史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和美国教科书关于二战史书写的异同。
(2)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影响历史书写的因素。
2024-05-26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新高考协作体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9 . 【翻译的历史】

材料   东汉至唐宋期间,翻译的著作以佛经为主。从汉代开始,印度的佛教文化开始大规模传入中国。翻译家们在翻译佛经的过程中,借助西方外来语创造了“唯心”“彼岸”“刹那”“姻缘”等全新的词汇。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去印度求经,17年后回国,带回佛经657部。玄奘主持了更大规模的译场,用19年时间译经751335卷。此外,他还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语,是第一个把汉语著作介绍到国外去的中国人。

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明末徐光启与传教士利玛窦主持翻译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著作掀起了译书的高潮。徐光启在《几何原本》中引入了西方几何学概念中的“点、线、面、直角、曲线”等专有名词,将中国古代传统数学理论与几何学相融合。徐光启与传教士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介绍了西方农耕、种植业技巧。传教士邓玉涵编译《泰西人身说概》和罗雅各编译《人身图说》,将西方先进的人身解剖学引入中国。

1842年,魏源编成《海国图志》,指出“然则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欲悉夷情,必先立译馆翻夷书始”,提出开设外语翻译学校。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与列强交涉的语言障碍,再一次促使清廷官员重视翻译人才的培养。1862年,京师同文馆创立。中国近代翻译家翻译了许多西方知名的政治思想和文学著作。严复根据英国哲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而翻译了《天演论》:林纾翻译了《巴黎茶花女遗事》。一些介绍西方历史、法律的著作,诸如《万国公法》《公法千章》《西洋史撮》等开始出现。

——摘编自欧阳丁《从中国翻译史看中国译者地位的变迁》

从上述材料中提取相关论点,运用中外史实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清楚,史论结合)
2024-05-25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新高考协作体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10 . 【社会变迁类型】

材料   人类社会的变迁大致可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Ⅰ.渐进性微变:在原有社会经济形态内的积累性社会变迁。

Ⅱ.突发性微变:在原有社会经济形态内的革新性的社会变迁,例如农业社会形态内发生的改朝换代的“革命”,大都属于这一模式。

Ⅲ.创新性巨变:突破原有社会经济形态的革新性社会变迁。

Ⅳ.传导性巨变:突破原有社会经济形态的外因诱导性巨变。

——摘编自罗荣渠《论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请以“社会变迁”为主题,从Ⅰ、Ⅲ、Ⅳ三种类型中任选一种类型,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