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2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中华民国史》记载,1910年留学生杨荫杭回家乡聚集同志,创设励志学会,借讲授新知识之机宣传排满革命。但是据杨绛回忆,其父杨荫杭1910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硕士回国,执教北京政法学校,兼为肃亲王讲法律,辛亥事发父亲辞职回乡照顾祖母。据此可知
A.学术专著具有权威性B.历史叙述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C.口述史料更有可信性D.综合两种说法可确认客观事实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开罗埃及博物馆保存了一尊男性石像。该雕像出土于埃及卡纳克地区,其头部为希腊式样, 但站立姿势和衣服却是埃及式样。该雕像(     
A.是埃及文化领先世界的最佳证明
B.体现了古代战争对埃及文化的破坏
C.是研究东西文化交融的一手史料
D.是研究塞琉古王国文化的原始资料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下图是中国古代官方户口统计数字图(部分),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正史户口统计数是绝对可靠的一手史料B.官方记载户口数与实际户口数存在差异
C.正史户口统计数必须与民间史料相印证D.官方统计数可以真实反映人口历史状况
4 . 下图为1993年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出土的木牍《集簿》,上面记载的内容主要有:地方行政机构的设置和吏员的配备;户口数、性别及年龄结构,流民安置;提封、侯国邑属国、宿麦田及桑田面积的增减变化;钱谷出入。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有(     
   
①御史参与对《集簿》的审核工作,以防止官员造假
②政府通过《集簿》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
③《集簿》用于记录地方豪强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
④《集簿》可以用作证明简策在汉朝仍有使用的一手史料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6世纪末,拜占庭史料首次以“桃花石”(Taugast)指称中国,此后,该称呼广泛出现于阿拉伯、突厥等语言文献。关于“桃花石”这一名称的源流,学界部分观点如下表。根据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观点学者理由
“拓跋”说[法]伯希和“桃花石”(Taugast)乃拓跋(thak-bat)的译音,用以指代北魏
“唐家”说[法]夏德根据现存突厥暾欲谷碑碑文,桃花石(tabghaq)为“唐家”(Togus)之转音,意即唐朝
“汉人”说[元代]李志常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记载其师丘处机在阿力麻里(今伊犁),见当地人“喜曰:.桃花石诸事皆巧。'桃花石谓汉人也'
A.伯希和为国外学者,立场相对客观B.暾欲谷碑为实物史料,故“唐家”说最为可靠
C.拜占庭史料年代早于唐朝,可证伪“唐家”说D.李志常所记为一手史料,可信度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81年,在总结大学士桂萼、提督都御史陶讲、江西巡抚刘光济以及海瑞等人的经验基础上,张居正一手制定并推行实施了“一条鞭法”。据《明史·食货志》记载,“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一条鞭法”实施后,史料记载,正德初年到万历五年,明朝国库存银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一条鞭法”从不同角度降低了征税成本,扩大了总量,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的矛盾。

——摘编自王颖《“一条鞭法”的税收研究》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以下简称《农业税条例》)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六次会议于195863日通过并施行的。1983年,根据《农业税条例》的规定,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对农林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若干规定》,开征农林特产农业税,1994改为农业特产农业税(简称农业特产税)。《农业税条例》实施期间,我国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同时,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差距逐步扩大,“三农”问题依然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央决定,2004年,开始免征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同时在吉林、黑龙江两省进行了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其他省份进行了降低农业税税率试点。2005年,中央继续大范围、大幅度减免农业税,全面取消牧业税,并明确2006年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

——摘编自刘积斌《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议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明代实施“一条鞭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农业税的变化并说明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3-02-08更新 | 241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北京琉璃河出土的周代青铜礼器——堇鼎,其上铭文大意为: “‘堇’奉燕侯之命,到都城向召公奉献食物,召公赏钱给堇,堇用这些钱铸造了该鼎。”此铭文佐证了《史记索隐》中记载: “召公奭受封于燕,但本人并没有去,他留在都城继续辅佐周王,派遣长子前往燕国。”这可说明(     
A.周初分封制度尚未完善B.《史记索隐》抄袭了堇鼎铭文
C.血缘宗法制度完全确立D.史料互证利于还原历史真相
2024-04-05更新 | 408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届湘豫名校联考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线建设是指1964年起,在中西部地区开展的一场以战备为中心,以国防工业为基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活动。19641030日,中央工作会议下发《1965年计划纲要(草案)》,提出要“争取时间,积极建设三线战略后方,防备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在中央的领导和部署下,西南、西北、中南地方三线建设委员会相继组建,在“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号召下,共产党员身先士卒,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共投入约2052亿资全和近千万人カ,建设起了近2000家大中型企业、科研机构和基础设施。至1980年,三线地区的工业总产值比1964年增长4.5倍。攀枝花、十堰等工业城市拔地而起

——摘编自陈东林《三线建设的决策与价值:50年后的回眸》

材料二 史料1对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在渝开设的窗口办公、展销、咨询服务等项目可布置在母城核心地带;对科技信息研究机构、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新兴产业,用地量不多又无污染的项目可布置在母城边缘的近郊开发区内(如南坪、石桥铺、观音桥);对其他工业项目,视其生产性质及规模,分别布置在母城外围的区县城镇地带。重庆市档案馆《关于重庆市三线调整项目定点规划及优患政策会议纪要。

史料2老兵们磨破了军装、解放鞋,磨破了肩和手,他们谁也没有怨言,更无人提劳动用品,工作服、补贴、加班费等物质要求,有人说他们傻,老兵们心里明白,他们为的是把三线建设尽快搞上去,这是最大的精神安慰。

——葛民治(三线建设企业新光厂党委书记)口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进行三线建设的特点及其意义。
(2)如果要进一步研究三线建设,材料二中的两则史料有何价值?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开创纪元我探访”小组寻访历史亲历者,记录了下列资料:


材料二   至今,76岁的樟木村村民莫荣樟对1951年秋末分田地的情形记忆犹新:“村上地主、富农的田地和房屋都分给没有田地的贫下中农了。”“打土豪,分田地,那些分到田地的村民个个脸上乐开了花。共产党是咱老百姓的大救星呀!”

——摘编自《土地改革:农民翻身做了土地的主人》

材料三   第二章土地的没收的征收第二条   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第六条   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摘编自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位老人提到的历史事件。
(2)对比材料二,概括在土地政策上口述历史与文献记载的不同。
(3)综合以上材料及问题的解答,就口述史料研究历史问题提出一点建议。
10 . 下表为不同史料对禄东赞的记录,根据上述史料可以推断出(       
史料出处
“初,太宗许降文成公主,赞普使禄东赞来迎。召见顾问,进对合旨,太宗礼之,有异诸藩”《旧唐书·吐蕃传》
“丙辰,吐蕃赞普遣其相禄东赞献金五千两及珍玩数百以请婚,上许以文成公主妻之”《资治通鉴》
《步辇图》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

A.《步辇图》取材于贞观年间唐王朝与吐蕃的和亲事件
B.历史文献与图片史料丰富多元可直接还原历史现实
C.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与西北地区的民族融合
D.都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一手史料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