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IMF份额”决定了成员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各项决定中的投票权。2010年12月IMF理事会会议上,通过了第十四次份额改革,金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份额从9.8%提高到14.3%,中国的份额上升至6.39%,成为第三大会员国。这反映出(       
A.欧美丧失国际金融主导地位B.全球治理民主化趋势加强
C.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亟待改革D.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1974年,针对因经济水平不同致使世界遗产申报的国家不平衡,文化遗产数量分布不均衡的突出问题,世界遗产委员会决定,要确保《世界遗产名录》能反映出“具有代表性的、均衡的《世界遗产名录》的全球战略"。材料说明,“决定”的主要目的在于(     
①突出《世界遗产名录》的多元性   ②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③降低《世界遗产名录》的限制性   ④增加落后国家文化遗产入围数量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④
2023-08-08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考历史试题(7月)
3 . 社会生活变迁是社会经济发展历史的缩影,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点。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极为繁盛的一个时代,商品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文化娱乐需求的提升也呈现前所未有的态势。宋代,农业生产的进步和手工业生产的发达,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大幅增长和城镇的繁荣昌盛,游风日盛,北宋开封和南宋杭州娱乐业之兴盛,便是实例。当时都市序列中其他城市享乐之习也甚为风行:西京洛阳是当时比较重要的政治城市及文化中心。

——摘编自刑颖《宋代市民演艺活动初探从城市变迁的视角》

材料二   租界西方娱乐方式的传入(部分)

项目

传入年代

活动方式影响

西方戏剧

19世纪40年代

1860年成立ADC剧团对上海戏曲的改变和舞台的改造产
生深远影响

跳舞

19世纪40年代

1850年举行上海开埠以后第一次舞会成为夜上海最有影响力的娱乐活动
形式之一

城市公园

1868年

黄埔公园是游憩的场所,也是上海地区侨民举办周末音乐会的地方上海地区第一座城市公园,不同于
传统的私园

马戏、魔术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表演团体主要来自英国和美国领略了不同于传统戏法的西方经典
的魔术节目

电影

1896年

主要在茶馆、酒楼、溜冰场等场所放映中国最早的放映记录,大众化娱乐
活动形式之一

——摘编自楼嘉军《上海城市娱乐研究》

材料三   1981—2009年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市民娱乐活动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市民娱乐活动多元化的原因,并归纳其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2023-08-03更新 | 2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知恩中学2023届高三模拟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人民认同国家,是因为中华民族正在经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这种转变“根植于对荣耀过去的颂扬之中”。改革开放以来,“人民”这一政治话语相比“民主”“法治”“群众”而言增长趋势更明显。在党代会报告文本中,有“全国各族人民”“带领人民”“造福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等。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一旦脱离群众,就会失去生命力。”

—摘编自殷冬水、范京京《“人民”话语与国家认同—当代中国国家认同话语建构的政治学分析》

材料二亨廷顿的《我们是谁?》(2004年发表),通过考察“国家认同危机”的现实,揭示出因移民问题导致的“次国家认同”和“跨国认同”与国家安全的相关性。正如该书扉页强调:美国面临着自身安全的空前挑战,重新估价“之所以使我们成为美国人”的核心价值极为重要,因为没有什么比我们的“国家认同”对国家安全来说更为重要的了。在他看来,宗教虽是国家认同的最主要因素,重建宗教信仰对建立美国认同至关重要,但这还不足以确保国家安全,况且“仅靠信念无法立国”“美国面临易受外来攻击的新局面”,为此他把关注的侧重点转向了在国际上“寻找敌人”。

—摘编自余潇枫《“认同危机”与国家安全—评亨廷顿〈我们是谁?〉》

(1)指出材料一、二论述“国家认同”的不同角度,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认同”增强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亨廷顿解决“国家认同”危机的方案。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家认同”的重要意义。
5 . 战国时期各国大多先于边地设郡,齐国却始终没有设郡,而是将全国划分为五都;各国的官僚机构基本都走上了“官分文武”的道路,但楚国仍沿袭春秋旧制,以令尹为最高官职,其他官职设置更加五花八门,异多于同。这一现象反映了各国(     
A.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B.求同存异谋发展的趋势
C.民族交往交融程度不一D.封建政治体制开始产生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1901年清政府宣布科举改制,突出“中国政治史事论”与“各国政治艺学策”等内容,乡试人数明显下降;1902年又恢复了经义等内容,情况稍有好转。这说明当时(     
A.革命思想深入人心B.新式学堂普遍建立
C.社会转型趋势明显D.清末新政已经破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如表反映了北宋时期南北地区生产部门的对比情况。据此可以得出,北宋时期(     
生产部门南北地区状况
农业粮食产量南方高于北方,但两税的见催额却是北方高于南方;经济作物桑、蚕、麻的生产重心仍在北方
手工业煤铁、纺织业、陶瓷业、酿酒业、建筑业等项目,北方胜于南方,盐、造纸
畜牧业和渔业北方畜牧业极为发达,渔业南方胜过北方
A.区域经济发展各具特色B.经济重心尚未出现南移趋势
C.商业发展受到政府抑制D.南北经济交流缺乏现实基础
8 . 国家既是阶级统治和暴力的机构,也具有社会职能,社会治理正是体现国家社会职能的最重要方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租庸调法,以人丁为本。开元后久不为版籍,法度废弊,丁口转死,田亩换易,贫富升降,悉非向时。德宗时,杨炎为两税法,夏输无过六月,秋输无过十一月,置两税使以总之。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史称天下便之,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云。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毫无疑问,王阳明是维护宗法专制制度的坚定卫道士,他建立心学体系,从根本上言,是要修补由于朱学僵化所造成的宗法专制意识形态的缺漏。他的“心中贼”论便鲜明地表露出他巩固宗法专制秩序的宗旨。然而,由于王阳明感应明中叶以来社会氛围和心理状态的变迁,从人的主动性、能动性上顺次展开他的宇宙论、认识论、价值主体论,从而否认了用外在规范来人为地管辖“心”、禁锢“欲”的必要性,高扬了人的主体性地位,造成对统治思想的一种反叛。正因为如此,明代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传习邪说”的“向导”。

——摘编自高丽娟、王川《中国文化概论》等

材料三   从秦朝到清朝的王朝兴替过程中,有效的解决方案主要在于建立一套行政组织……其一,通过保障其臣民基本的物质需求,避免臣民因难以忍受的生活而“铤而走险”;其二,通过反复向臣民灌输经过严格筛选的道德教条(大部分是从儒家学说中筛选出来的),使臣民接受或认同现存的统治秩序;其三,通过不断监视臣民,从而查出“奸民”并及时采取措施。这套政治统治体系通过在战略要地驻军而得到加强,使各个王朝有可能在相当时期里有效地统治一个广阔的疆域。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乡村》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租庸调制的经济基础,说明纳庸代役的影响,并分析两税法体现出的赋税征收标准的变化趋势。
(2)王阳明曾在多地为官,结合所学,指出王阳明任南赣巡抚期间推行的基层民众自我管理与相互监督机制。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王阳明思想理论的核心,并概述明代中期起在陆王心学基础上思想界出现的倾向。
(3)明清时期对民众的监督和控制比前代更加严密,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明清时期乡约制度与前代相比发生的变化,概述清代中后期的保甲制体现的中国古代基层治理的发展趋势。
2023-08-29更新 | 206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浙江卷高考历史押题卷(八)
9 . 城市化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人所言:“耕织之民,以力不足,或入于工商”“今民无以为生,去为商贾,事势当尔”。《梦粱录》记载临安“户口蕃盛,商贾买卖者十倍于昔”。因此,宋政府不得不将城市中非农业人口定为坊郭户而单独列为户籍。

——摘编自郭学信《论宋代城市发展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   回顾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我国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是不平坦的,以1978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949年至1978年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市化发展时期,1979年至今是市场经济取向下的城市化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又以1958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1949年至1958年,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及工业化的发展时期,也是城市化进程稳步推进的时期。1958年到1978年是我国城市化停滞、倒退时期。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为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从1979年到1998年,城市人口由1.84亿增加到3.79亿。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市布局渐趋合理,城市化开始逐渐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摘编自李军等《新中国城市化发展历程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城市居民成分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
(2)阅读材料二,围绕“新中国的城市化”自拟题目,结合中国现代史知识,写一篇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2023-08-28更新 | 18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年浙江省高考历史猜题卷(二)
10 . 清代,被称作“账房”的批发商从中间商那里购买纱线,并与织造和印染作坊签订丝绸制造及整饰合同。账房与作坊的合同经常由承管居中协调,后者对订单的履行及货物损失负责。这反映出当时江南纺织业(     
A.生产经营方式呈现多样化特征B.生产专业化趋势明显
C.形成了多层次的承包生产体系D.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