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3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秦开始,国家行政文书化。秦律规定,行政活动必须“以书言”,以便查验考核。超出权限的行政行为必须请示,请示“必以书”,禁止口头请示;上级对下级发布的命令、教戒、文告也采用书面的形式。汉武帝时“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官吏则“出乘车马,坐治文书”。文书行政依靠高效快捷的邮驿系统与各郡国、县联络。

——摘编自闫晓君《秦汉行书律与帝国行政运作》

材料二   “帖”是唐代非常重要的下行公文。“堂帖”是中书门下处理政务的主要公文之一,


军事系统则普遍使用“军帖”。从中唐以来,节度使、观察使等的官署也广泛使用“帖”来指挥公事,州帖和县帖在地方普遍行用。
   

——摘编自雷闻《唐代帖文的形态与运作》

材料三   明代地方行政的文书程序中,经常可见由多名里老、生员、乡绅联署的呈文。这些


呈文既是绅士里老向官府反映地方社会意愿的重要手段,也是地方官向上级官府汇报地方事务的重要依据。入清以后,绅士里老的公呈仍然在行政程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曾国藩说:“国家定例,督抚以司详为凭,司道以县禀为凭,州县以绅民公呈为凭。”但在引据公呈解决地方事务的过程中,决定权仍掌握在官府手中,每一环节都在传统政治权力关系的框架之内。

——摘编自毛亦可《明代文书行政中的地方社会意愿表达》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秦汉至唐文书行政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明清文书行政出现的新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明初至成化年间(1465-1487),民间一直存在自下而上的白银货币化趋势,在这一趋势下,禁银政策逐步松弛,白银货币化自上而下全面展开,最终形成“朝野率皆用银”的格局。这一变化(     
A.体现了工商皆本的现状B.源于封建经济逐渐解体
C.说明了社会转型的完成D.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英国责任内阁制确立后,执政党可以利用其议会多数的优势,改变和操纵议会工作议程,使之有利于内阁。这反映出英国(     
A.行政权呈扩大的趋势B.国家权力中心发生了变化
C.内阁权力的过度膨胀D.权力之间失去了制约平衡
2022-07-06更新 | 790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创新发展联盟2023届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4 . 材料一:奴隶贸易残酷罪恶的奴隶贸易是建立在奴隶痛苦和牺牲基础上的生命与金钱的交换。 在扩张的过程中,罗马人把大批战俘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卖为奴隶,其中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参与了罗马城建设,更多的奴隶则在大农庄、手工作坊、商业和银行从事劳动。中世纪早期,欧洲奴隶人数约占 总人口的10%左右,许多拜占庭人与斯拉夫人、诺曼人的奴隶结婚生子,巴尔干地区民族的复杂化由此开始。7世纪,巴格达城的码头有从中亚运来的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黑奴。

——摘编自《古希腊罗马奴隶制》《阿拉伯通史》等

材料二   大西洋奴隶贸易统计表

时间

1525年1550年1700年1800年1835年1846年1860年
奴隶数量(个)

0

53354529681944449142158228003

资料来源-Trans-Atlantic Slave Trade-Database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使国际贸易受到抑制,全球海运航线被严重破坏。西方人关于经济的思考发生变化,非洲越来越被视为各种原材料的产地,也是工业制品的市场,而不再仅仅是奴隶的来源地。随着对奴隶贸易的道德谴责日益增强,1804年起,丹麦、英国、智利、墨西哥等国相继禁止了奴隶贸易。1815年维也纳会议签订了《巴黎和约》,其补充条款对缔约国废除奴隶贸易做出规定。

——摘编自《非洲现代史》等

(1)阅读材料一,概括奴隶贸易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 16-19 世纪中期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5 . 考证分析数据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手段,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曾于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任职的朱偰在1948年写下一段话:83日,我到南京中央商场买了蚊帐一顶,凉席一条,价1290元。823日,我在上海购茶叶1斤,付80万元;毛巾袋一件,付120万元。(这是法币购买力的最后记录,接着就实行所谓金圆券了)。926日,我出去理发,价17000元;购皮鞋一双,价309000元。中央银行的《金融周报》公布929日至104日一周间上海批发物价指数,已为战前(1937年)的49000余倍。

——摘编自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回忆法币、金圆券与黄金风潮》

材料二   有学者把产业结构合理的标准定义为“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适应经济主体所处的经济环境,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

——摘编自岳映平《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本质标准》

19812021年产业占GDP比重的变化   

198120012021
第一产业33.4%15.3%7.3%
第二产业44.8%51.1%39.4%
第三产业21.8%33.6%53.3%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


(1)分析材料一数据的可信度
(2)概括如表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根据材料二,结合时代背景分析2021年产业结构的数据,并得出结论。
2023-04-14更新 | 185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A卷)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周墓葬,在考古发掘中多有发现。每个宗族都有一块公共墓地,宗族内的家族又有相对集中的墓地区。与商代相比,周代人殉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随葬品中的铜礼器组合发生了重大变化,食器增多,酒器相对减少。最常见的礼器有鼎、簋、盘、匜、壶等,形成了以鼎、簋配套组合的定制,分为5个等级。这类墓葬主要分布在陕西西安、河南洛阳、甘肃灵台、江苏丹徒和安徽屯溪等地区,对于研究西周时代的葬俗具有重要作用。

       ——摘编自吴存浩《西周时代葬俗试论》等

材料二       据考古发现,汉墓中大量使用画像石和画像砖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画像石(砖)上常见牛耕、嘉禾、狩猎、放牧、楼阁建筑、人物、车马行列、舞乐百戏、祥鸟瑞兽、天文星象、历史故事等图案。许多画像墓是气势宏伟的多室大墓,墓葬形制结构复杂,墓主多为官僚和地主。墓内随葬品往往有大量钱币和陶器,其中陶器多为鼎、壶、瓮、仓房、厕所、灶、炉、磨、牛、猪、狗等。

       ——摘编自安全槐《中国考古》


(1)概述材料一西周墓葬所反映的社会状况。
(2)分析材料二汉代厚葬文化形成的时代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墓葬考古的意义。
2022-12-22更新 | 507次组卷 | 4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B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81年,在总结大学士桂萼、提督都御史陶讲、江西巡抚刘光济以及海瑞等人的经验基础上,张居正一手制定并推行实施了“一条鞭法”。据《明史·食货志》记载,“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一条鞭法”实施后,史料记载,正德初年到万历五年,明朝国库存银呈现总体上升趋势。“一条鞭法”从不同角度降低了征税成本,扩大了总量,并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缓和了社会的矛盾。

——摘编自王颖《“一条鞭法”的税收研究》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以下简称《农业税条例》)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十六次会议于195863日通过并施行的。1983年,根据《农业税条例》的规定,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对农林特产收入征收农业税的若干规定》,开征农林特产农业税,1994改为农业特产农业税(简称农业特产税)。《农业税条例》实施期间,我国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同时,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差距逐步扩大,“三农”问题依然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根据中央决定,2004年,开始免征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同时在吉林、黑龙江两省进行了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其他省份进行了降低农业税税率试点。2005年,中央继续大范围、大幅度减免农业税,全面取消牧业税,并明确2006年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

——摘编自刘积斌《关于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议案的说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明代实施“一条鞭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农业税的变化并说明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3-02-08更新 | 241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鄂西会战是1943年夏日本为打击中国部队进行的一次进攻战役,但石牌保卫战成为日军西进的止点,被誉为“中华民族精神堡垒的标识”。《中央日报》在社论中说:“鄂西我军的大捷,确实粉碎了日寇的迷梦,……且可加紧盟军在远东战场各方的反攻。”这表明
A.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B.近代民族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C.抗战由此进入战略反攻阶段D.抗战有力制约日本的世界战略
2022-04-20更新 | 739次组卷 | 11卷引用:历史(辽宁A卷)- 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城市的新增人口,为城镇消费经济增添了新的成份,推动了消费的大众化。从地方文献记载中,我们经常可看到城镇中属于社会底层的人群正在向原有的消费阶层挑战,“服饰器用竞相僭越,士庶无别”“自明末迄今,市井之妇,居常无不服罗绮,倡优贱婢以为常服,莫之怪也”。消费主体的扩大,推动某些消费品的大众化,价格趋贱,例如制袍服的姑绒,明时每匹价值百两,康熙时降到一二十两,次者七八分一尺,下者五六分。但是,小小缝隙不足以使旧社会的大厦倾覆,在明清江南,谈不上“市民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对抗,沉重的传统黑箱仍然紧锁。

——摘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清末,上海已经成为全国服饰的中心,巴黎的新时装,在三四个月后就会流行于此,各地又追随上海。传统马褂出现变异,“至季年,马褂不过尺四五寸半,臂不过尺二三寸,且仿洋装,制如其体”。嘉定东南部“因临近租界之故,改艺蔬菜以应供者尤多”,上海县则植马铃薯,宝山县则种洋葱。随之而来人心离古道越来越远,“自租界北辟,男以鬻贩营生而奢华渐启,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居民衣着消费的变化简表

时间主要内容
1949年—1978消费档次较低,自制服装较多,理性消费,追求蔽体取暖,政治色彩浓厚。
1979年—1992化纤及其他布料需求上升,成衣消费有所增加,盲目追求潮流,消费趋同,政治色彩逐渐淡化。
1993年以来纯棉制品成新宠,成衣消费盛行,追求个性,衣着消费多样化,衣着档次大幅度提升,品牌化趋势明显。

——据朱高林《建国以来我国城镇居民衣着消费的变化趋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江南城镇消费经济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城镇消费经济的新变化,并分析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城镇居民衣着消费的变化趋势。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军费与财政

材料一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至崇祯四年(1631)辽饷结构表

注:明万历末年,为应对辽东战事而加派赋税,称“辽饷”。

材料二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主要财政收入趋势表

注:清咸丰年间,“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注:免除)缓征”。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

(1)明代为应对辽东战事、清代为镇压太平天国而筹措军费。阅读上述材料,指出两者增加军费的主要来源有何不同。
(2)结合材料及所学,概括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
2022-09-08更新 | 3244次组卷 | 24卷引用:黄金卷04-【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高考历史模拟卷(北京专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