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5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初的欧洲,大多数强国都被卷入了关税战和对外国市场的竞争中,由于他们竭力寻求新的殖民地,以确保剩余资本和产品有海外市场。这些殖民地的竞争转而又促成了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的形成,加上欧洲被统治的少数民族不断高涨的民族主义愿望,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战争的到来。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早在19世纪,随着社会生产和物质文明的巨大发展,各国之间交往范围的日益扩大,以及人类社会互相依存程度的不断加深,一些国际机构便根据行业需要而建立,并拥有监督国家个别行政部门的权力,如国际电讯联盟、万国邮政联盟等。到1914年这样的组织已有30多个。此外还有一些非官方的国际团体……但是这些国际组织的工作仅限于行政事务方面,并不具有政治上的任何约束力。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材料三   1933224日,国联特别大会通过最后决议……表示如果日本拒绝国联的决议,不从侵略地撤军,54个国家将与日本绝交。……最终由于各自的实际利益而未实行。日本的侵略行动未能制止,国联令人失望。各国认为中国的利益不能得到国联的保障,其他国家也只有发展军事以图自保。

——摘编自《国际联盟与九一八》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如识,简述国际联盟出现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联未能制止日本侵略行动的原因。
2 . [世界近现代经济]

材料一   跨国计量经济分析表明,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事实上,1780—1801年英国出口的增加额相当于GDP增加额的21%,相当于同期工业产出增加额的50%以上;而在英国出口增加额中,美国占据了大约60%。国际贸易在利润和降低成本的双重激励下,能够促进更多创新。这意味着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创新变得更有可能。在工业扩张时期,英国的创新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外市场。的确,当时英国自身不具备实现工业创新的条件,而国内条件是促进创新的主要因素,但是海外市场为其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必要条件。

——摘编自[英]斯蒂芬·布劳德伯利、凯文·H.奥罗克《剑桥欧洲经济史》

材料二   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有两大主题:一是要清除国际贸易的障碍,二是要稳定国际金融形势。在清除国际贸易的障碍方面,美国认为关税问题是会议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而英法则把战债问题作为首先要清除的障碍。在稳定国际金融形势方面,罗斯福政府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美元贬值提高物价、振兴美国国内经济,但英法却强调币值稳定与国际贸易的关系。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最终未就任何实质性问题达成协议。会后,英帝国的成员国正式组成英镑区,法国为首的金集团则形成了更加充分的保护圈。美国则采取单边主义金融政策,以双边贸易协定开辟贸易市场,构建新的全球经济秩序。

——摘编自金卫星《1933年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海外贸易对英国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伦敦世界经济会议召开的背景及其失败的原因。
3 .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诞生于北非和西亚之间广袤干旱地带的诸多文明,很快就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帝国,在与游牧民族的不断斗争中,甚至形成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但是,以欧亚大陆为中心的历史舞台,还不到整个大陆面积的1/3,要想将整个地球作为历史的舞台,就必须将五大洲和三大洋联合在一起。而直到人类开辟出“海上的航线”之后,我们的世界才像现在这样属于一个整体。

——【日】宫崎正胜《航海图的世界史——海上道路改变历史》

材料二   1700年时,任何一位理性的观察家都会认为世界棉花生产将仍以印度或中国为中心,事实上,直到1780年,这些国家生产的原棉和棉纺织品数量远大于欧洲和北美。然而在1860年,一切都改变了,数以百万计的机械锭子——由蒸汽机驱动,由受薪工人操作——产出数百万磅纱线。棉花不再由家庭种植,而是由奴隶种植,供应数千英里之外的工厂,而这些工厂又距离布料的最终消费者数千英里。欧洲的资本家和国家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了棉花产业的中心。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三 下表为三个学习小组围绕“经济全球化”开展的研究主题

组名研究主题
区域经济集团化
经济全球化出现的背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人类开辟出“海上的航线”的主要标志,如何理解该事件后“我们的世界才属于一个整体”?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19世纪世界棉花产业中心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3)材料三甲组确定的“区域经济集团化”研究主题,会涉及哪些区域经济集团组织?请列举二个。请为丙组设计一个研究主题,并拟定简要的研究提纲。(要求:有概括性主题名称及2个相关研究要点。)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体系比较,雅尔塔体系有明显的进步。首先,雅尔塔体系表达了反法西斯联盟主要成员国的共同意志,并非狭隘的个别战胜国意图;其次,支撑雅尔塔体系的大国力量与战争中形成的实力相吻合,避免了由于力量和利益的不对称而导致机制失效。然而,随着战争的结束,雅尔塔体系刚刚付诸实践即被主导者引向对抗的轨道,战后国际秩序也由此进入长达四十余年的冷战格局。

——摘编自余伟民《事与愿违:战后初期美苏如何从合作走向对抗》

材料二   197176日,尼克松总统在美国堪萨斯城对世界格局提出了“五个中心”的看法。他认为,美、苏、中、西欧和日本是世界的五个力量中心。美国意识到自己的霸权地位已严重衰落,面对苏联的争霸,美国领导人更产生了紧迫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全面执行尼克松主义的一项内容,为了改善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的战略处境,美国开始了接近中国的过程。

——《中国外交史》

材料三   在经历了90年代的巨大动荡和不断调整之后,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世界呈现出一幅历史的全新画面。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并不能单独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与冷战的结束几乎同步出现的是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在全球范围内,经济力量和技术力量为依托的经济外交正在拆除各种围墙藩篱,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无国界经济”正在全球范围内形成。

——摘编自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


(1)据材料一,作者认为二战后建立的国际秩序与一战后相比有何进步?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秩序“被主导者引向对抗”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美国霸权地位意识变化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当时美国“接近中国”的表现。
(3)据材料三概括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影响国际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已为地方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腐败现象,即所谓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曹操在北方稳定统治后,急需人才。曹操死后,曹丕在采纳陈群的建议后,开创了九品中正制,这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所谓中正,就是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晋以后,中正改由朝廷三公中的司徒选授。在一般情况下,州郡的大小中正官是由司徒举荐的现任中央官员兼任,有时司徒或吏部尚书还直接兼任州的大中正官,这保证了中央对选举的直接控制,避免他人对中正事务进行干扰。

——摘编自张旭华《九品中正制研究》

材料二   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现象,这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才,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才。隋朝在结束魏晋南北朝国家分裂局面后,百废待兴,而首先是解决国家所需的用人问题,于是科举制应运而生。科举制度是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它扩展了封建国家引进人才的社会层面,吸收了大量出身中下层社会的人士进入统治阶级。特别是唐宋时期,科举制度之初,显示出生气勃勃的进步性,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黄金时代。

——摘编自刘海峰《中国科举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曹魏选官制度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隋朝实行科举制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历史启示。
6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揭幕于1946年5月,它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一群学人的精魂,更是一个民族在患难中所迸发的精神与力量。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九日,我国家受日本之降于南京,上距二十六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之变为时八年,再上距二十年九月十八日沈阳之变为时十四年,再上距清甲午之役为时五十一年。举凡五十年间,日本所鲸吞蚕食于我国家者,至是悉备图籍献还。全胜之局,秦汉以来所未有也。

材料二 (联合大学)先后毕业学生二千余人,从军旅者八百余人。河山既复,日月重光,联合大学之使命既成,奉命于三十五年五月四日结束。……今日之胜利,于我国家有旋乾转坤之功,而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斯虽先民之恒言,实为民主之真谛。联合大学以其兼容并包之精神,转移社会一时之风气,内树学术自由之规模,外获民主堡垒之称号,违千夫之诺诺,作一士之谔谔。

——以上材料均摘自冯友兰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举凡五十年间”日本侵华的史实,结合所学,指出抗日战争胜利后日本“悉备图籍献还”的中国领土,并用一句话概述“全胜之局”的含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纪念碑树立的背景,结合所学,分析“联合大学”在抗战时期的贡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如图是1947年发表于苏联某杂志的时政漫画《美国最新式战车》。漫画中袋子上的俄文意为“财政贷款”。该漫画创作的背景是(     
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B.马歇尔计划的提出
C.罗斯福新政的实施D.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世纪末至18世纪前半期,法国是欧洲大陆封建君主专制的典型,“太阳王”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强化封建等级制度,公然宣称“朕即国家”,并且加强了天主教神学的反动统治,大肆迫害新教徒。18世纪初,法国已是欧洲大陆资本主义工商业最发达的国家,但资产阶级作为第三等级的成员,却没有任何政治权利。人们把眼光投向英国,发现了鼓舞人心的事情:霍布斯否定了“君权神授”,洛克提出了分权理论。1700年前后,欧洲出现了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现象的热潮,一些启蒙思想家认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世界也可以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

——摘编自朱建国《法国启蒙运动》等

材料二   20世纪初,社会上广泛流传的译著有严复翻译的孟德斯鸠《法意》,杨廷东翻译的卢梭《民约论》,蔡元培翻译的柯培尔《哲学要领》等书。这些译著广为流传,极大地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和传统思想,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同时,知识界还掀起了创办革命报刊、建立印书馆的热潮,如1903年出版的《革命军》风行海内外,销售逾百十万册。新文化运动中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借助卢梭等人的自然人性论、社会契约理论确立了中国现代新文化。

——摘编自胡燕《法国启蒙思想与新文化运动》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思想传播对近代中国产生的积极作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45年8月,毛泽东等中共代表应蒋介石的邀请赴重庆进行会谈,最后签署“双十协定”。该事件的背景是(     
A.解放战争即将爆发B.日本加深对中国的侵略
C.国民党统治出现危机D.中国人民期望和平建国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解:某同学绘制的历史时间轴

材料二   美国宪法是人类法制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制定是将欧洲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来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使这些伟大的思想在政治实践中发扬光大。

——摘编自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1)据材料一的时间轴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宪法将哪些“有关人类对理性政治的思考变成了现实的政治原则”。
(3)谈谈对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