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3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在抓紧进行国民经济建设的同时,下决心发展核工业,新中中国尖端技术的研发从核科学技术研究开始起步。19525月,在周恩来主持下,中央军委领导人在研究国防建设五年计划时,开始酝酿发展特种武器问题,并征询了有关科学家的意见。大批留学海外回国的中国科学家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将科学研究方向转向核技术研究,投身到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建设中。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在原子能技术、火箭导弹、计算机技术、生物技术、半导体技术、无线电电子技术等尖端技术领域都取得了重要成果,为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苏熹《新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战略的演变1949-1986》

材料二   改革开放初期,在“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战略方针的指导下,围绕应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主题,在党和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组织下,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对策性讨论。这一时期的新技术涵盖信息技术、能源材料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核技术等领域。这场讨论最终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对策建议,为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1983年,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此后,世界各国相继制定了本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战略,国际高科技竞争的形势催生了中国“863”计划的出台。“863”计划以“军民结合,以民为主”为方针,选择七大领域,面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长期目标。“863”计划出台后,中国的高技术研发开始在国家战略规划的指导下进行。

——摘编自苏熹《新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战略的演变1949-198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我国大力发展尖端科技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与50年代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简要分析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024-02-09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名校面对面】2022-2023学年高二大联考(8月)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

材料一:清政府将代表内地经制州县基层组织的保甲、汛塘等移植至改流后的地区,并且设立国家军队,施行儒家教化,责令习读《圣谕广训》等儒家经典书籍,逐步培养他们的忠君观念和君臣尊卑思想,以实现王朝国家权力所不及地区与内地早日实现一体化。随着改土归流的推进并派驻内地流官对基层深入治理,加之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与内地治理模式差异较大,或因地方势力过于强大,清政府通常做法是“土流参治”,虽以流官治理为主,但也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长久以来生产生活所延续下来的行为方式,甚至会吸纳当地曾经的土司头人协同治理。

——摘编自聂迅《清代土司基层社会治理组织体系重构:以改土归流地区为中心》

材料二:英国有着深厚的地方自治传统,被誉为“地方自治之母”。都铎王朝时期,地方自治……斯图亚特王朝时期……地方自治权限得到很大发展……1835年市政法案规定由领取薪水的行政人员来执行地方政府的工作,并对郡治安法官进行分权;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规定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居民成为自治主体……随着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中央政府加大对地方的行政监督。

——摘编自孙宏伟《英国地方自治的发展及其理论渊源》

材料三: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是在延续“皇权不下县”的治理方式之下,民众面对的是乡绅,而不是代表国家权力的县一级政府。基层社会的乡绅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实际主体,充当了政府官员和当地百姓之间的中介人。政府“治理”角色的缺位,基层乡绅“治理”角色的出现,成为近代中国“自治”观念传入的社会背景。当士绅这一群体离开庙堂回归基层社会的时候,就成为基层社会中集民望、学识、威望和能力于一身的领导者,成为道义上和实际上的基层社会的治理主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乡绅逐渐在农村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家族组织,政府给予乡绅及其家族组织充分的尊重与信任,并利用这些基层组织获取资源、履行维持秩序和劝课农桑等重要职责。

——摘编自刘凤雪《近代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结构的变迁与“自治”观念的中国化》

材料四:195012月至195110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采取党委领导下的群众路线方法,在全国范围内完成镇压反革命运动。1950年,政务院颁布《乡(行政村)人民代表会议组织通则》、《乡(行政村)人民政府组织通则》,确立乡和行政村为乡村的行政区域,乡人民政府和行政村不设置内设机构,只设置专职或兼职的工作人员。1954年的第一届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委员会组织法》,正式明确乡镇为基层政权。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进,1956年和1958年是农村党员发展的两个高峰期,探索出“支部建在村庄”、“支部建在生产单位”等经验,组织农民参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现代国家建设。

——摘编自董帅兵《中国共产党领导乡村治理的百年历程、基本经验与实践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加强“改土归流”地区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英国地方自治制度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乡绅在农村基层治理中充当重要角色的原因。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探索乡村治理方面所作出的贡献。
3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59年5月17日,刚建立的古巴卡斯特罗政府颁布《土地改革法案》,决定直接没收大地主超额的土地,没收后平均分配给乡村工人,该法案还规定,蔗糖种植园不能为外国人所有。这引起在古巴拥有大地产和种植园的美国资本家的恐慌,他们纷纷向政府呼吁向古巴政府施压。美国随后的经济制裁战推动着古巴在政治立场上向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靠近。在东西方对抗的背景下,冷战支配着国际政治,美国政府对古巴的一系列反美行为和其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密切发展做出了冷战的解读。1961年4月17日,由中情局训练和武装的流亡美国的1500多名古巴人组成的代号为2506的突击旅开始在猪湾的东入口吉隆滩登陆,正式突袭古巴。这次入侵遭到了古巴军民的顽强抵抗,古巴军队在三天内取得了完全的胜利。这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丁美洲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入侵的第一次胜利”。

——摘编自朱大伟《猪湾事件与古巴的共产主义道路选择》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发动猪湾事件的原因。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巴取得猪湾事件胜利的意义。
2024-03-26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华大联盟团队2024届高三3月联考历史试题(全国乙卷)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核问题几乎占据了英国“政治舞台的中心”。随着1956年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英国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而苏联人造卫星的成功升空和美国在英国部署的“雷神”(Thor)弹道导弹,都使得英国全境随时可能成为苏联的核打击目标。在此背景下,以爱尔兰为首的中小无核国家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决议草案,希望世界各国签署核不扩散条约;英国国内也兴起了声势浩大的核裁军运动。1964年,英国工党政府重新上台后,将防止核扩散作为其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英国首相威尔逊提出“大西洋核力量”计划和设立裁军部长一职,试图解决欧洲核扩散危机和联合国框架下的裁军问题。与此同时,英国内阁认为一旦印度开始研制核武器,那么巴基斯坦必定不会袖手旁观,整个南亚次大陆将陷入“核竞赛”中,这将严重损害英国的利益。因此,限制印度研制核武器是英国核不扩散政策的关键。

——摘编自田地《无果而终:英国威尔逊政府在印度洋的核部署计划(1964—1968)》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60年代英国工党政府核不扩散政策的主要内容及其形成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60年代英国工党政府核不扩散政策效果不佳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休闲生活视为实现人生幸福的途径。古希腊每年有50多个大众狂欢的节日,政府要求一个人首先应该成为一个能够创造和享受幸福生活的好公民,不必人人都是至善的人,公民个人的快乐和不适决定了有利与有害之间的界限。当人的自然人性与社会秩序发生冲突时,人们应依据自然法而行动。在国家层面,为全体公民提供享受休闲生活的必要条件是城邦(国家)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是判断一个城邦政治是否修明的重要指标。在个人层面上,对休闲生活的选择是公民个人的自由,享受休闲生活实现公民权利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张玉芝《中西方古代社会休闲观念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工厂中开始实行法定周末假日。使工人定时休闲的时间有所增加。在1850年以前很多产业工人就开始享受星期六半日假。1859年据工厂视察员报道,工厂法的实行,更加明确清晰地划分了工人的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与此同时,工业化生产使日常消费品的数量增加、价格下降,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日常休闲的方式和内容。是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人的收入更是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正是由于收入的增加,才使商业化休闲活动和新式休闲消费品得以稳步进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这一时期的铁路不仅能够通往工厂或办公室,还能通往海滨和乡村,这为人们带来了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

——摘编自马婕好《英国工业革命期间的休闲生活》

材料三   知识化、信息化的今天,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发展趋势,不仅给人们观念带来根本的转变,而且给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一定的冲击。它使个体的自由意识和主体意识得到不断强化,从而促使人们形成自主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们在日益发展的横向文化交流、融合中,将越来越形成高度文明、进步、新颖、科学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生活品味、生活质量必将不断提高。

——摘编自刘海春《现代休闲生活方式的本质、样态及未来走向》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希腊对休闲生活的态度。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国休闲生活转型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球化对现代休闲生活的影响并概括推动民众休闲生活发展的因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自17世纪后期以降,财政长期盈余,即使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仍能保持盈亏的大体均衡。甲午战后,清廷开支急剧上涨,入不敷出状态愈演愈烈。清政府不得不推行改革,力求财政的“近代化”。考察东西洋各国的大臣回国后提出效仿东西各国,设财政部、会计检察院等,慈禧等最终弃“财政部”不用,改户部为自古已有的“度支”,对会计检察院等更是置之不理。1908年,清廷决议“采行新的预决算制度,欲整齐天下之财政”,具体的过程中,各省与度支部的主张并不相同,特别是涉及到各省岁入、岁出的安排,在各省造册上报的省预算中,体现出保护地方利益、推诿抵制的倾向。清政府为推行“新政”、摊派赔款等,默许地方就地筹款,国家传统税收外的各种捐税逐渐取得了合法地位,一时间民心涣散,民变四起。

——摘编自王燕《晚清财政变革与国计民生》

材料二   财政收入从1950年的62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18.3万亿元,财政支出则从68亿元提高到22.1万亿元。长期计划经济时期生产建设型财政之后,逐渐演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公共财政,以2018年为例,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等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4.6%、12.3%、10.3%,均超过了10%。财政政策在历经长时期的紧缩被动选项之后,自1998年以来逐渐走向主动积极,成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两个重要工具之一。我国长期实行的高度集权的统收统支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的分税制改革后,明确了地方财政地位、注入了确定性,充分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主动性。

——摘编自王振宇《新中国财政70年回眸与展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财政近代化转型的背景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财政治理的变迁并分析其意义。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珍珠港事件爆发前,为了尽可能避免战争的发生,日美两国从19413月到11月进行了长达九个月的谈判。就美国而言,谈判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对付德国,在远东稳住日本,二是为了孤立德国,美国力图使日本脱离三国同盟,成为对美英持中立态度的国家。如果谈判不成,美国则以经济战对付日本。而日本的目的正好相反,日本谈判的目的也有两个:一是依靠三国同盟的力量迫使美国保持中立,停止援助英国与中国;二是希望美国对蒋介石施加压力使之与日本媾和,以便日本全力南进,夺取东南亚。日美秘密谈判的消息传到外界后,日本遭到了德国和意大利的强烈反对,美国则遭到了英国和中国的指责。

1941422日,日本外相松冈重新制订了对美谈判之原则:有助于结束日中战争,即让美国不再插手中国事务;不与三国同盟条约相抵触;遵守对德国的国际信义,即阻止美国参加欧洲战争。1941621,苏德战争爆发的前一天,美国对日本的提案提出方案。在该方案中,美国坚持可以使用自卫权,维持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日本从中国撤兵等。对于日本最重视的关于承认“满洲国”问题,美国仅表示应由中日两国间友好地谈判予以解决。由于美日矛盾的逐步尖锐,在珍珠港的爆炸声中美日谈判最终破裂。

——摘编自朱听昌《美国全球战略与1941年日美谈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41年美日谈判的背景及美国的全球战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1年美日谈判失败的原因。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屈原,楚国人,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朝廷一切政策、文告,皆出于其手。屈原为实现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导致和楚怀王逐渐疏远。屈原痛心楚怀王不能分辨是非,忧愁深思创作了《离骚》……后来秦国约怀王武关相会,屈原力劝不可,而怀王的小儿子子兰等却力主怀王入秦,怀王亦不听屈原等人劝告,结果会盟之日即被秦扣留,三年后客死异国。之后楚顷襄王接位,子兰任令尹……屈原再次被流放。在屈原多年流亡的同时,楚国的形势愈益危急。到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屈原眼看自己一度兴旺的国家已经无望……于悲愤交加之中,自沉于汨罗江。

——摘编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屈原辅佐楚怀王变法图强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屈原能够名垂青史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黄道婆的手工棉纺织技艺在松江地区的传播,逐渐开始辐射到整个江南,随后向中原、湖广等地扩展,掀起了一场明清时期的“棉花革命”。在明清政府的推动下,棉花作为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加之河南、山东等地的棉花伴随着地区商品市场的发展作为大宗商品贩运至江南,为江南地区棉纺织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由于棉纺织业的发展,对纺织劳动力需求进一步增大,出现了雇染匠、研匠“往来成群”的现象,在织造、染色和平整等流程上的分工也越来越细。棉纺织产品不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范畴,而是大量投入市场销售,迎合了明清时期日益增长的人口需求,棉布成为“寸布皆有”的主要布料,并远销海外。

——摘编自毕东海《棉花的革命》

材料二   近代开埠通商以来,洋商凭借雄厚的资金及本国国家权力为后盾,使我国棉花贸易基本落入外人之手,而华商大多资本短缺,金融周转不灵难以与洋商抗衡。近代国际市场棉花贸易日益标准化,且一般采用国际通行的机器打包,棉包密度有严格规定,而中国市场棉花贸易缺乏量化标准,打包的形色也颇有参差,部分棉商甚至为了谋求利益,人工掺水掺杂。洋商在航运交通上的优势大大缩短了交易周期和经营成本,而这也使得华商望其项背,加之战争对船只、火车运输的阻断“贸易几至完全停顿”的现象偶有发生。然而在国际贸易大背景下,在华洋行为华人棉商提供了模仿和学习的机会,棉业公会相继确立,业务涵盖了从国内贸易到国际贸易,从零收贩运到加工业务,从设行收花到居间介绍。

——摘编自于新娟《近代国际化背景下的江南棉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清时期棉花革命的特点,并分析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中国棉花贸易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22-23高三上·全国·阶段练习
10 . 人类文化具有多样性,但在某些发展阶段又具有特定的相似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代后期,社会文化不要求“人人圣贤”,而要“人人世乐”,功名利禄的渴求不再占生活第一位,都市人一般喝酒聚会,谈情说爱;知识分子则收藏,琴棋书画会友畅游。社会风尚一变前期的“简质”,取代以“导奢导淫”,礼拜金钱之风,可以说是市民文化对封建伦常的全面威胁。

——摘编自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材料二   “人的觉醒”与“人的发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时代精神。……“人的觉醒”除表现为对知识的推崇外,还体现为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彼得拉克在他的《歌集》中抒发了对情人劳拉真挚的爱,以绚丽多姿的笔墨描写劳拉的形体美与精神美。……在薄伽丘的笔下,人性是具体可感的,是两情相悦的爱恋。

——肖四新《人文精神的张扬与反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后期社会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不同之处并简析其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一、二,指出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化与同时期中国文化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种不同在欧洲出现的背景。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2022-09-15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学易金卷:2022-2023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统编版)A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