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66 道试题
1 . 下图示意1978—2019年我国乡村非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变化趋势,这反映出我国(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20)
A.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入B.劳动力结构不断优化
C.农村劳动力实现就近就业D.城乡经济发展趋于均衡
2023-11-05更新 | 69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2024届高三11月选择考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代中央巡视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皇帝为特定目的派出使者巡视地方并向皇帝汇报。汉武帝时诏曰:“今遣博士大等六人分循行天下,存问鳏、寡、废、疾,无以自振业者贷与之。谕三老、孝弟以为民师,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朕嘉贤者,乐知其人。广宣厥道,士有特招,使者之任也。详问隐处亡位及冤失职、奸猾为害、野荒治苛者,举奏。”

——摘编自张国芝《汉代巡视制度研究》

材料二   明代御史巡按制度经历了一个草创、发展完善和逐步败坏的过程。洪武朝是巡按制度的草创阶段,七品御史巡按可纠劾地方任何官员,这种以卑临尊的特殊体制较好地完成了监察使命。永乐朝开始巡按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大约从弘治以后,御史巡按制度发生了变化,其基本趋势是巡按御史的权力越来越大,除独专出巡、举劾事之外,又攫取了不少行政、军事大权。明朝统治者总是不断削减地方官的权力,而派朝官去控制他们,监察官日趋行政化。巡按“事在承上而不在恤下”,仅凭独专举劾就足以使地方官匍匐其脚下,以致巡按实际上取代了按察司。明代统治者对巡按侵权既没有相应办法防范于前,更没有得力措施制约于后,巡按御史的腐败几乎无法避免。

——摘编自王世华《略论明代御史巡按制度》

材料三   国民政府的监察体制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体制,中央设监察院,组织机构健全,有完备的法律法规,而地方的机构只有监察使署,全国只有十几个监察使署,平均每省都不到一个,基层根本没有监察机构。监察使署人数少,权力小,仅作为监察院的派出机构,其主要职责一方面是在地方巡回监察,随时向监察院报告;另一方面行使弹劾纠举、建议等职权。由于地方缺乏有力的监察机制,地方政府和地方势力强大,监察使无力与之抗衡,或只能敷衍了事,或为地方势力所拉拢,内外勾结,逃避监督。

——摘编自陈红民等《南京国民政府五院制度研究》

材料四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党内巡视重新被提出来。1990年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明确了中共中央以及省一级党的委员会,可以向所辖地区、部门派出巡视工作小组。1996年,中央纪委全会正式提出巡视制度,由中共中央选派部级干部开展巡视,并将情况直接报告中央纪委,及时报告党中央。2001年中共中央要求要逐步建立健全各级巡视制度,加强对巡视工作的制度规范。2007年中共十七大首次在党的根本大法中明确提出巡视制度。20097月,中共中央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并于11月成立中央巡视组,取代之前成立的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组,表明派出巡视组的主体不是纪检机关和组织部门,而是中共中央和各省区市党委,增强了巡视组的权威性,推动了巡视工作的发展。

——摘编自邢浩《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体制机制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巡视使者的具体职责。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御史巡按的职权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根本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国民政府监察机制。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巡视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2023-12-01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至崇祯四年(1631)辽饷结构表

注:明万历末年,为应对辽东战事而加派赋税,称“辽饷”。

材料二: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主要财政收入趋势表

注:清咸丰年间,“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注:免除)缓征”。

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

(1)明代为应对辽东战事、清代为镇压太平天国而筹措军费。阅读上述材料,指出两者增加军费的主要来源有何不同。
(2)结合材料及所学,概括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
(3)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简述历史图表的研究价值。
4 .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玉石钺,最初是一种农具,后来演变成为兵器,以至成为一种刑具。这一变化反映了(     
A.社会演进的趋势B.早期文明的成熟
C.青铜铸造的发达D.生产工具的革新
2023-11-02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月考(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玉石钺,最初是一种农具,后来演变成为兵器,最后成为刑具。玉石钺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社会演进的趋势B.早期文明的成熟
C.原始农业的发展D.生产工具的革新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1971年8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向全世界宣布终止美元和黄金兑换。此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挽救固定汇率制度的努力皆以失败告终。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修改章程,鼓励从固定汇率转向浮动汇率。这一变化(     
A.扭转了国际金融一体化趋势B.强化了美国的世界经济霸权
C.体现了世界货币体系的调整D.降低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风险
2023-06-14更新 | 448次组卷 | 7卷引用: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新航路开辟后,阿姆斯特丹等大西洋沿岸城市逐渐崛起,来自更多其它不同地区的商人使用不同的货币进行大量商品交易,极为不便。于是,阿姆斯特丹出现了银行并发明了银行票据和支票账务系统。这说明(     
A.商业经营方式变化B.资本输出助推扩张
C.世界市场初步形成D.顺应价格革命趋势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以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时期演变
1500年前后欧洲有超过100种不同的银币在流通,金币的发行者有32个政治实体,一国之内流通多种货币,真正称得上“国际货币”的只有佛罗伦萨的Florin金币和威尼斯的Ducat金币。
1816—1929年1816年,英国实行金本位制,随后德、法、意、日、美相继采用金本位制,西方资本主义建立了相对统一以黄金为基础和以英镑为中心的货币体系。
1929—1945年1914年以后,各国纷纷停止了本国货币与黄金的直接兑换,各国货币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汇率形成体制,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
1945—1971年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新的稳定的汇率制度,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建立IMF这样的国际协调机构。
1971年以后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各国采用了不同的汇率制度。美元仍然充当着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角色。90年代一种新型单一货币联盟出现,具有透明性、节省信息和交易成本的优势。欧洲货币联盟即属此类。

——据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聘》

上表反映了近代以来国际货币的多种变化。概括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以之为主题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要求:主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各大洲和中国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变化(%)

欧洲非洲美洲中国世界总人口
165018.318.32.422.95.45亿
175019.213.11.630.97.28亿
185022.78.15.135.111.71亿
190024.97.49.024.916.08亿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材料二 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及接踵而来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英国人、法国人等,通过对新土地的殖民和占有,与土著居民的接触、交往和融合给美洲人送去了旧世界的文明,还使新旧大陆的物产得以交换和传播……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汇合,开启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摘编自黄邦和等《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欧、非、美三大洲人口占世界人口比率变化的基本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三大洲之间人口变化的共同因素及相互联系。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航路开辟后,为“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提供了哪些条件。
2023-07-12更新 | 39次组卷 | 32卷引用:重庆市实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10 .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宋朝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谏官的谏诤职能。这种变化(     
A.适应了君主专制的加强B.避免了官僚机构的臃肿
C.提高了政府的办事效率D.增强了监察体系的权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