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1 道试题
1 . 在封建时代的法国,结婚要经过父母同意,离婚由于违背基督教教义而被严格禁止。在《法国民法典》中,婚姻被看成是基于男女合意的契约,只要有完全行为能力的男女双方相互同意,履行必要的程序,就可以实现结婚自由和离婚自由。据此可知,《法国民法典》(     
A.巩固了资产阶级共和制度B.确立了西方国家立法的规范
C.旨在宣扬契约自由的原则D.冲击了旧有的宗教伦理思想
2024-04-29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赵县中学、高邑第一中学、无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期中)历史试题
2 . 从16世纪起,西属美洲在建立西班牙式的大教堂、修道院、神学院、学院和大学的同时,也建立起第一批印刷所,组建了图书馆,收藏有关欧洲文化的书籍。在葡属美洲,殖民者的后代可进入耶稣会创办的学校和葡萄牙的大学接受教育。这些现象的出现(     
A.客观上促进了拉丁美洲文化的多样性
B.体现出美洲移民政策吸引了欧洲移民
C.表明美洲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缩小
D.说明美洲的族群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
3 . 据1870年统计,在爱达荷,华工在6579名矿工中占58.5%,达3853人;在俄勒冈,华工在3965名矿工中占61.2%,达2428人。在华盛顿、爱达荷和蒙大拿各州,约有1.5万名华工为北太平洋铁路线铺轨。在加利福尼亚的农场工人中,华工1870年占1/10,1880年占1/3,1884年占1/2。这说明(     
A.华工助推了近代美国西部经济发展B.清政府迫于人口压力鼓励移民海外
C.工业革命使美洲劳动力实现多元化D.西方侵略势力掠夺中国劳动力资源
5 . 据史料记载,蒙古西征在攻陷城池中将有技能的人掠至中国,并设置了专门机构来组织其从事生产,元朝设有诸色人匠总管府。同时,阿拉伯人接触到了蒙古火药的威力并加以改造,在其与欧洲基督教国家的战争中大显神威。据此可知,蒙古西征(     
A.引发了大规模人口流动B.体现了生产分工的细化
C.推动了实用技术的交流D.促进了欧洲社会的革新
6 . 据考古发现,在乌兰巴托附近的诺彦乌拉匈奴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汉朝锦绣织物,用彩丝绣出流云、鸟兽、神仙骑鹿的图案;还出土有安息、大夏、小亚细亚的毛织品,上面的图案有植物纹、鸟兽纹及人物纹。另外,在出土的丝绸上还绣有形同黑海北岸斯基泰文化的人物形象。这反映出(       
A.中国与欧洲开始广泛的直接贸易B.汉朝政府的经济政策趋向务实
C.统治集团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D.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一次高潮,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1582~1644年为初步发展阶段,1644~1722年为发展和繁荣阶段,1723~1795年为日趋衰落阶段。一批诸如《几何原本》《同文算指》《浑盖通宪图说》《乾坤体义》《远西奇器图说》《火攻挈要》等关于西方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和地理学等书籍传入中国。顺治初年,清政府任命德国耶稣会会士汤若望为钦天监负责人。传教士主要是以个体或小群体的方式在中国传播天主教。中国学者如徐光启、李之藻等和耶稣会会士利玛窦等来往密切,对于各种学问有精深的研究,此后清朝一代学者,对于历算学都有兴味,而且喜读经世致用之学。同时,使中国知识界认识到并非只有中华文化高明,西方科学文化也有不少地方值得中国学习。出于对神学的偏见,一些反映近代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如从伽利略到牛顿的科学体系,以及培根、笛卡尔的思想方法等均未能传入中国。当时西学的传播局限于中国社会的上层(官员和知识分子圈子里),入清之后,甚至更囿于宫廷之内。

——摘编自林延清《试论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分期、特点与历史作用》

材料二   16~18世纪,代表中国精神文化的儒家经典、文学作品被传教士译介到西方,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一历史现象被学界称之为“东学西渐”。当欧洲的工业革命尚未开启时,在传统社会的框架内,西方国家很难战胜中国。这迫使西方传教士在中国采取和平的方式,而不能重复在美洲的武力传教。与此同时,依附于传教活动的文化交流,得以在平等的基础上展开,中国文化才能走进西方,并被正面接受,而未遭受歧视。传教士除了译介大量代表中国文化的文本到西方外,还按照耶稣会制度要求,定期以书信形式向总部汇报传教情况,这些书信的内容也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当时欧洲强烈需要借助外部因素冲破旧社会藩篱、摆脱教会束缚、批判封建专制并建立开明统治。为达到上述目标,欧洲人将目光转向海外,最后聚焦于“高于欧洲的中国文明”,期待从中汲取发展的力量,在有关中国的文献中寻找他们所需的材料,并对此加以阐述、积极推广传播,为自己社会的改革创立理论,制造舆论。

——摘编自郑朝红《16~18世纪“东学西渐”重探:动因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之际西学在中国传播的特点,并对其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18世纪“东学西渐”的主要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西文化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816~1846年,普鲁士学龄儿童入学率从43%增至68%,60年代达到97.5%。1828~1836年德累斯顿、卡塞尔、汉诺威和达姆施塔特成立了技术训练机构。1821年柏林技术学院成立,1842年把学制由两年延长为三年;开设算术、几何、数学、化学和矿物学等学科。这反映出德国(       
A.强调初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B.工人社会地位的普遍提高
C.教育发展迎合了工业革命需要D.国家统一加速了教育转型
9 .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就开始实行全民免费接种牛痘和卡介苗,60年代初,又逐步开始对脊髓灰质炎、麻疹、乙脑、白喉、破伤风、百日咳和结核病等展开免费计划接种。中共中央于1955年成立南方13省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并在各省、市、县党委成立相应机构。这可用于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A.防疫是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内容B.爱国卫生运动强化了全民卫生意识
C.政治制度决定国家卫生治理形式D.政府不断地完善医疗卫生互助体系
10 . 下图所示为 1926~1936年中国各类产品贸易竞争力指数(指一国对某种或某类产品的出口额与进口额之差与该产品进出口总额之比)的变化情况。这可用于说明(       

A.一战后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增加B.国民政府关税改革促进了民族经济发展
C.贸易结构调整促使官僚资本扩张D.中国贸易逆差减少得益于国际环境改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