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地图上的都城变迁都城通常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北京、西安、洛阳等地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古都、为学习了解秦统一以后中国的都城选址及其变迁,老师绘制了以下示意图。

中国古都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观察上图,回答问题。

(1)选填古都名称。(填涂字母)
A.北京B.西安C.洛阳D.开封
西汉时期的都城是在今天的____;
五代时期到北宋,都城主要是在今天的____;
金迁都燕京,是____成为王朝都城的开始。
(2)关于古代中国都城变迁的阶段及其特征,以下看法正确的有(双选)
A.北宋前统一王朝的都城集中在中原地区
B.北宋前的都城集中在南方地区
C.南宋后的都城集中在内陆地区
D.总体呈现出东移近海趋势
(3)有关古代中国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二者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是(单选)
A.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始终重合
B.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从基本重合到逐渐分离

在中国古代史上,还存在过两都(或多都)并存时期,较为典型的是隋朝与明朝。

材料一   隋朝运河路线图

材料二

盖天下财赋出于东南,而金陵(南京)为其会;戎马盛于西北,而金台(北京)为其枢。并建两京,所以宅中图治,足食足兵,据形势之要,而为四方之极者也。用东南之财赋,统西北之戎马,无敌于天下。

——(明)丘濬《大学衍义补》


(4)根据材料一、分析运河对长安、洛阳两都并存及国家治理的作用。
(5)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评论明朝都城选择考量的因素。
(6)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中国古代都城变迁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
2024-06-04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同济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合格考)
2 . 近代中国的探索与抗争。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文化向中国传入的过程。西学东渐的内容依时代主题变换而变换。

(1)根据提示,请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涂答题卡)
主题与思想:A民主与科学B三民主义C自强求富
代表人物:A李鸿章B林则徐C李大钊D康有为
主题核心思想代表人物
了解世界开眼看世界④、徐继畬等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奕䜣、⑤张之洞等
救亡图存进化论等维新思想⑥、谭嗣同等
民主革命孙中山等
科学启蒙③、马克思主义陈独秀、胡适、鲁迅、⑦等

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是实施历史的组织者或领导者。他们虽然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趋势,但可以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

(2)将上述历史人物与其主张的观点一一对应。(填字母)(涂答题卡)。
“师夷长技以制夷”
“救中国,建共和,首先得进行思想革命”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3)洋务运动是一场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但未能真正挽救中国的危机,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没有坚决反对西方列强侵略B.创办的近代企业采用封建生产方式
C.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中国封建制度D.西方列强的破坏

(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清王朝内部少数有识之士进行反思,人们提出的新对策,开始兴办洋务。下列能反映洋务运动前十年内容的图片是:(     
A.B.
C.D.

(5)想要了解洋务运动时期湖北钢铁业的历史,主要查阅的企业资料是(     
A.开平煤矿B.湖北织布官局C.汉阳铁厂D.江南制造总局

(6)这场运动源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痛苦反思,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文学革命,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这场运动是(     
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C.洋务运动D.维新变法

(7)陈独秀曾撰文写道:“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自今以往,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旨在强调(     
A.共和体制并不能为中国带来真正改变
B.巩固民主政体需要加强文化上的觉醒
C.北洋军阀的混战引发社会的强烈不满
D.政党政治的尝试只是一场荒唐的闹剧

(8)下面是对近代某一时期的知识归纳,该内容主题应是(     
维新思潮的涌动
反洋教斗争逐渐展开
反清武装斗争风起云涌
晚清的自救运动
A.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B.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
C.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D.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9)《中华文明史》指出: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A.阻止了民族危机的继续加深B.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
C.宣传了“师夷长技”的主张D.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2024-04-17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2-23高二下·上海浦东新·期中

3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波云诡谲。在持续了近半个世纪冷战的同时,整个世界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所学内容,完成下列表格的填空。
1945195519651990
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第二次柏林危机
危机
△东欧剧变
●德国统一
解体
●欧盟成立
●马歇尔计划
△经济互助委员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成立
◆20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国家出现不同程度的“”现象。
◆1992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组成北美自由贸易区。
□1955年,召开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 会议。
□不结盟运动兴起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冷战爆发后,不仅有国家层面的对抗,在文学艺术领域也针锋相对,试图占领舆论高地。


⑦华盛顿的“和平鸽” ⑧《赫鲁晓夫给卡斯特罗拔导弹牙》
2.根据内容,判断两幅漫画作者的国别。(填字母)并分析两则漫画的史料价值。
⑦______   ⑧______(A.苏联       B.美国)
3.根据大事年表,你认为二战后的世界历史发展具有哪些重大趋势?
时间事件
1947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建立
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运动首脑会议召开
1967年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
1990年两德实现统一
1993年欧洲联盟正式成立
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诞生
2023-05-15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等级考)试题
4 . 图片中的英国史
英国是世界上较早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深刻地影响着世界近现代历史。以下是小赵同学搜集的有关英国历史的图片。

A.马斯顿荒原战役B.宪章运动中游行请愿C.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使D.18 世纪中叶英国下院开会
(1)请将上述图片反映的史事或现象,按照出现的先后排列(填写字母)
(2)图A画面中交战双方是(填写字母)(     
A.英军—民兵B.工人—议会军C.议会军—王党军D.殖民军—大陆军
(3)在图B和图D中,居于画面主体地位的社会阶层分别是和;在今人看来,C描述的情景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应是
(4)图C画面中反映的生产方式,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5)上述图片反映的史事或现象中,可以透视出此时期英国历史发展呈现出什么趋势?
2022-05-31更新 | 45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金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文献中的历史

文献是历史演进过程中留下来的有历史意义或研究价值的图书、期刊、典章,是开展历史研究的重要载体。


(1)请依据出现时间的先后,对上述文献排____________。(填写字母)
(2)A、C、D最早刊印的地点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将下列评价与上述文献相对应。(填写字母)
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
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
孙中山首次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
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
(4)与下列史事相关的文献分别是(     )。(填写字母)
鸦片战争(     )
辛亥革命(     )
太平天国运动(     )
新文化运动(     )
(5)从上述文献中,可以透视出中国近代思想演进呈现怎样的趋势?
2022-04-23更新 | 130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民办文绮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6 . 近代以来,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无数先行者为挽救民族危亡做出艰辛探索。但都未获成功。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启革命“新”途。

材料一   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这种感觉,从鸦片战争后渐渐发动……但这一期内,思想界受的影响很少,其中最可纪念的,是制造局里头译出几部科学书。……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1.结合所学,以具体史实说明第二期中为改变“制度不足”进行的探索。
2.以下对材料一中先行者的探索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双选)
A.体现了从个体到群体的觉醒
B.动员了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
C.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层层递进的探索过程
D.解决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问题

材料二

3.观察上面三幅图片,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出现的哪些新气象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4.下表罗列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重大历史事件。请将下图所示的地点与之匹配(填序号)。
重大历史事件
A1919年,首先在______发起的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______召开,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C1926年,国共合作后的国民革命军从______出发北伐,从根本上动摇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D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______成立。
E1935年,长征途中的______会议,挽救了党、红军和革命,成为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材料三

时间工人所占比例%农民所占比例%
1927年50.818.7
1928年10.976.6
1929年7
1930年5.5

——孙应帅:《中国共产党的党员结构变化和发展趋势》

5.根据材料三,1927-1930年中共党员出身有怎样的变化?折射出大革命失败后中共的革命道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四

6.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谈谈“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新”在何处?要求史论结合。
2024-06-12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历代备边多在西北,其强弱之势、客主之形皆适相埒,且犹有中外界限。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聚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1874年12月12号

1.根据材料,李鸿章认为清朝面临的威胁来自何方?为应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清政府采取了什么相应的国防举措?
2.从海防角度看,甲午战争失败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2018年9月,国家文物局对大连庄河海域一艘沉没的军舰进行了水下考古调查,发现了主要舰体遗迹,提取出水的遗物达500多件。经确认,这是消失了124年的北洋海军沉舰“经远舰”。

3.以下水下考古发现遗物中,能直接确认沉船是“经远舰”的是(     
A.舰舷外壁的“经远”二字B.桐油灯C.各种弹药筒、子弹D.白铜水烟袋
4.结合以上出水又物,谈谈“经远舰”考古的史学研究价值。

5.图一是《时局图》的较早版本。近代革命家冯自由曾回忆:“戊戌六月赞泰感慨时事,特绘制一‘东南时局形势图’。”据此可知,该图绘制的年份应是(     
A.1898年B.1899年C.1900年D.1901年
6.图一以熊代俄国、犬代英国、蛙代法国、鹰代美国、日代日本、肠代德国,据此推测谢赞泰所感慨的“时事”当是(     
A.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B.甲午战败清廷自救不力
C.义和团运动蓬勃发展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7.图二是1940年在美国华盛顿国立档案馆发现的新版《时局图》,相较图一,它更关注时局哪些方面的内容?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2024-05-20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建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历史(B)试题
8 . 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这场革命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后逐渐扩展至全球大部分地区,深刻改变了世界面貌。

材料一: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1)工业革命中人类征服“自然力”,实现生产技术史上飞跃的是(     )(单选题)
A.瓦特改良蒸汽机B.哈格里夫斯发明纺纱机
C.阿克莱特创办现代工厂D.化学工业的兴起

材料二:

工业革命期间的纺织工厂车间
工人进厂、出厂和饮食都是在钟声所指示的一定的时间进行的。在工厂的内部,每人都有指定的位置和严格限定的老是一样的任务;各人在工头的监视下必须正确地、不停地劳动,工头通过罚款或解雇、有时甚至通过一种更加残酷的强制来使之服从。

——(法)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

(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中现代工厂制度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1750—1950年伦敦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图(单位:千)

——数据来自《西欧乡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研究(16—20世纪)》

(3)依据材料三,伦敦城市人口数量有何变化?

材料四:1880年时,我们所面对的不完全是一个单一世界,而是一个由两部分所合成的全球体系:一部分是已开发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赖的、贫穷的。

——摘自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875-1914》

(4)材料四中的“全球体系”指的是什么?该体系对世界产生怎样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谈谈你对工业革命“改变世界面貌”的认识。
2024-04-21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学业质量调研历史试卷
9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体现。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下,制度创新首先体现在中央行政制度上,通过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为古代中国三个历史时期中央官制演变示意图。根据图示,完成下表内容的填写。

123
朝代____________
中央官制____________

(2)图2较图1所示中央官制有什么重大变化?其反映的本质是什么?

材料二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

大臣甲提交书面处理方案

A.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   B.削减灾区赋税   C.修筑引水灌溉渠道

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皇帝,皇帝赞许之,遂令大臣丙负责执行。


(3)根据图3,大臣甲、乙、丙分别代表了哪一机构参与国事讨论。执行A、B、C方案的部门分别有哪些?
①大臣甲所在机构____;乙所在机构____;丙所在结构____
②执行方案A的部门____;执行方案B的部门____;执行方案C的部门____
(4)史家钱穆在《国史新论》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联系材料一中示意图中央官制的变迁,对此你有何认识?
2024-02-23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墙”的历史

人类的历史,就是在“墙”的修建与倒塌之间不断轮回。


(1)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很多功能不同的墙,对文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标出下列墙在下图所处的位置空间。(填字母)
A.公元前6世纪巴比伦国王命人修建城墙
B.公元前27世纪法老命人营造防沙墙
C.公元前13世纪迈锡尼人所建造的防御墙
D.1961年修建的柏林墙
E.15世纪印加人所筑长城
F.2003年修建的印巴边境的“隔离墙”

在中国近代,“墙”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材料一   1912年,《真相画报》对上海拆除旧城墙一事大加赞赏:

上海租界六通四辟,车水马龙,毫无障碍,唯县城闭塞,有同圈禁,不独贻笑外人,对于我国民,亦有种种之妨害。交通既形不便,空气定多秽浊,吾民何辜,受兹苦恼。……真足为新世界新人物之纪念。


(2)根据材料一,概括民国时期拆除旧城墙的原因。

材料二   1912年,《真相画报》关于是否拆长城的评论:

历代以之限西北戎马之足,匈奴……等族,皆有所畏慑,不能越雷池一步。前清自辽左入主中原……二百余年,北方无烽燧之警,今更五族一家,共为同化,此城遂同虚设……。而与其拆之而劳民,不若存之以为考古之资料。埃及之金字塔、罗马之千里石渠,合之长城,同为地球上最伟大之古物欤。


(3)根据材料二说明,杂志编者从哪些角度陈述了他反对拆除长城的意见。
(4)美国总统曾对柏林墙的修建表示“墙比战争好太多了”,柏林墙的修建与下列哪一史实有关?(单选)(     
A.第一次世界大战B.第二次世界大战
C.冷战D.殖民体系的瓦解
(5)综合上述所有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对历史上“墙”的修建与拆除的看法。
2023-04-14更新 | 5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虹口区2023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