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人”称谓始见于楚汉相争之时,其指汉王刘邦一方人员之统称,还不具有族属和文化含义。随着西汉政治、文化和族源历史整合的推进,到汉武帝时代,与“诸侯人”相对而言的狭义的“汉人”完全被融政治、文化、血缘和族群于一体的广义的“汉人”所取代。在整体意义上完全具有族别功能的“汉人”认同产生的同时,“中国一体”的国家意识也开始凸显。

——刘志平《汉代的“汉人”称谓与“汉人”认同》


(1)依据材料,指出“汉人”含义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以行政区划而言,元朝统一后,边疆和内地在管理上存在差异,但又有相通之处。内地设立州县,云南也实行州县制,但普遍用土官任职;藏族地区未采取行省制度,而由中央宣政院直辖,有实在的行政管理,包括设官命职、开辟道路、建立驿站、清查户籍等等。汉、唐等前代中原王朝尽管一度也拥有广袤的版图,但是这样的版图维持时间并不长久,控制手段的不足和外患的存在加剧了边疆离心倾向。而元朝未发生过某一地区脱离统治的情形,它稳定统治了中原和边疆一百多年,始终保持辽阔的版图。

——摘编自张帆《元朝的多民族统一与国家认同》


(2)依据材料,概括元朝大一统国家的治理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①经西昌、泸沽,进入彝族同胞聚居的地方。我们坚定地执行毛主席规定的民族政策,与沽基族首领结盟修好;并使老伍族中立;对受蒋介石特务支持利用,不断袭击我们的罗洪族,则反复说明我们是帮助少数民族求解放的。就这样依仗党的民族政策,顺利地通过了彝族地区,赶到安顺场渡口。

——《刘伯承回忆录》(1981年)





19355月,为顺利通过彝族区,中革军委印制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布告中写道:“中国工农红军,解放弱小民族;一切彝汉平民,都是兄弟骨肉……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军纪十分严明,不动一丝一粟;粮食公平购买,价钱交付十足。”


③长征亲历者黄镇于19355月创作《红军彝族游击队》,描绘了红军长征进入彝族地区,得到彝族沽基家族的支持,成立了中国红军彝民支队,共同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

(3)分别指出①②③的史料类型。依据史料,说明其反映的共同历史信息。

以下表格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在新疆和西藏地区开展的民族工作。

序号史事
2006年,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由国家整理出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978年,新疆仅有1个民航机场、9条区内航线。2014年,已建成运营16个民航机场,开辟了155条航线,成为中国拥有机场数量最多,开通航线最长的省区
截至2014年底,19个援疆省市共拨付援疆资金536亿元,实施援疆项目4906个,依托援疆省市累计引进各类合作项目6482个,到位资金8277亿元
截至20159月,新疆现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1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50
2012年至2022年,在中央支持下,西藏接待旅游人数从1058.39万人次增加到3002.76万人次,旅游收入从126.48亿元增加到407.07亿元
截至202311月,西藏累计建成5G基站超8700个,发展5G用户184万户,实现所有乡镇5G网络全覆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4)从上表中任选两个史事,写出序号,提炼一个主题,并对主题进行说明。
2024-01-19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中国古代庄园

材料一   东晋谢灵运承袭祖父的爵位——康乐县公,在会稽经营家族庄园。他在《山居赋》中记载,“田连冈而盈畴,岭枕水而通阡……蔚蔚丰秫,苾苾香粳(稻米)”“兼有陵陆,麻、麦、粟、菽”,可做到“供粒食与浆饮”。庄园中由佃客(依附民)为之生产蚕桑麻纻,甚至还提到“六月采蜜”“亦酝山清”(酿酒)。

——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二   宋代,富者有资可以买田,并招募浮客(佃户),分耕其中。政府规定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一些田庄设存放借贷佃户财物的解库,佃户乏时,举债于主人而后偿之”“秀州居民韦十二者,于其庄居豢豕数百,散市杭、秀间”。

——摘编自崔永盛《唐宋庄园和庄园经济研究》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谢氏庄园的特点。
(2)阅读材料二、提取信息,结合所学,分析宋代庄园发展折射出的时代特征。
2024-01-21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建中央集权制度。这种制度是适应新兴的封建地主制经济的需要而在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秦始皇把这一制度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自中央到地方由三个主要环节构成。第一个环节就是建立大一统国家的元首制度,第二个环节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就是朝廷,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政治、军事;第三个环节是地方行政制度。

——摘编自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1)依据材料和所学,指出秦始皇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构成及意义。

左侧人物是宁夏固原北魏漆棺画中之“舜"(垂裙帽、窄袖为胡服特点),右侧为河南洛阳北魏孝子石棺画像中之“舜”(宽袍大袖为汉服特点)。

上图是南朝画像砖的托盘人物,前两位男性,后两位是女性。都穿大袖口短上衣,腰间系带,下身都穿挎褶(挎褶是北朝应用最广的服饰)。

(2)依据材料和所学,对以上两幅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简要说明。

(3)指出①②的史料类型,简述两则史料在研究唐代制度变化时的价值。

西汉时期,北方地区城市有1187个,南方地区为391个。唐元和年间北方地区城市数量为806个,长江流域及南方地区有1176个。北宋时期,中国形成了以汴京、临安大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城市群。元时期,西藏形成了宣政院、乌思藏宣慰司、十三万户三级管理体制,十三万户府所在地一般都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明成祖时,政府相继在长城沿线设置“九边”军事重镇,部分军镇后来成为重要的综合性城市。明朝后期,全国有40多座大的工商业城市,其中有14个位于今浙江地区,16个位于大运河沿线,10个位于长江沿线。康熙十年,清政府在平定准噶尔叛乱后在天山南北广大地区设治管辖,南疆的农耕经济和商业贸易都有一定的发展,由此带动城市的发展。

——摘编自何一民《论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分布的变化与特点》


(4)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分布的变化。
2024-01-19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法律与教化

材料一   《唐律疏议》中有十恶重惩原则,如谋反:“谓谋危社稷”。然王者…奉上天 之宝命……为子为臣……将起逆心故曰“谋反”。如恶逆:“谓殴及谋杀祖父母、父 母……”。如大不敬,指对帝王不尊敬的言行,为帝王配制药物有错误,为帝王做饭菜误犯食禁,无礼对待帝王派遣的使者。如不孝,指对直系尊亲属有忤逆言行;居父母丧时嫁娶作乐,脱去丧服,改着吉服。如不义,“谓杀本属府主、刺史、县令、见受业师,吏卒杀本部五品以上官长”……此外还有八议原则:亲、故、贤、能、功、贵、勤、宾这八种人犯罪“大罪必议,小罪必赦”。以及刑事责任年龄及老幼废疾减免刑法原则(七十以上老人,十五 以下儿童),死刑复议原则等。

材料二   1905年的“洛克纳诉纽约州案”是一桩具有代表性的重要劳工权益案。当时,经过工人阶级的艰苦斗争,纽约州议会终于通过一项法律,禁止面包房老板让雇工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一个叫洛克纳的老板第二次违反这一法律时,法院对他处以50美元的罚金。洛克纳不服,最终把这个案件上诉到了最高法院。洛克纳的辩护律师声称: 纽约州的这项立法偏袒工人,损害老板,因此违反了宪法修正案第14条中“平等保护条 款”。而且,宪法第5条修正案,也禁止各州不经过正当法律程序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权,而“程序”就是为了保护个人权利而建立。19世纪末的美国,资本权力几乎决定了一切。这期间,最高法院通过一系列的判例确立并发展了这一原则。因此,经过激烈的辩论,最高法院以5比4的票数判洛克纳胜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对《唐律疏议》的原则进行简要说明。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概括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基本特点。
2023-01-06更新 | 137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顺义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近代中西方城市化

在西方,大工业造成了近代大城市、新城市的产生,其主流是工业城市。由于城市数量、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等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环境问题,诞生了近代城市规划。英国于1848年颁布了《公共卫生法案》,其标志着近代城市规划的兴起。自此,中央政府通过立法对地方政府履行职能的情况进行监督并在必要时予以强制执行,地方政府则在相关法案授权和中央财政支持下开展城市规划实践。

中国近代城市化是西方商人来华、农民进城经商的城市化,其主流是商业城市,并仅限于几个开埠城市,如上海、天津、汉口、广州等。即使有工业带来的城市化,也仅限于外资工业、军事工业。与西方的新城市开发规划比较,中国即使同一城市的新市区规划也互不相干,无城市的整体性可言。无论是欧美人租界、还是日本人的铁路附属地以及中国人的商埠区(济南市)、新市中心区(上海市)规划建设,虽然具有不同形式和表达方式,但都体现出各自心目中的政治意图和对欧美城市意象的追求及向往,包括古典的、近代的、殖民式的等。

——摘编自李百浩《中西近代城市规划比较综述》等

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结合所学,阐释城市化所折射出的中、西时代特征。要求:依据材料和题目要求提出一个论点,依据论点进行论述(分别概括近代中、西城市化的特点,分析原因),最后进行总述。
6 . 历史与教育

20世纪30年代出版的中国史教科书(部分)

书名相关说明出版机构
《朱氏初中本国史》本书在叙述各时代民族演进史迹时,特别注意于发扬我国民族精神和表彰我国民族对于世界文化贡献的事实世界书局
《高中本国史》(1)我国民族之拓展,(2)历代文化、政治、经济、社会之变迁,(3)外交失败之经过。尤注重讨论现代各项问题,期求得我国应付世界事变之妥善方案开明书店
《初中新本国史》本书唯一目标,在叙述我国历史演进的程序,并说明中华民族的伟大性,借以引起学生研究历史的兴趣和爱护国家的观念……叙述历代受外族压迫抗争的情形特详,借以激起其爱国信念,使努力于雪耻工作,以谋我民族的复兴世界书局
《新编高中本国史》其于近世以来外交之失败、政治之纷更、社会经济之变动,尤根据现代社会之趋势,详述其因缘,期使读者明白我国现状之由来……对于民族复兴有关的教材,例如我国民族之何由强盛何由衰落;强盛时在世界文化上所占的地位……均不厌求详,期有以唤起民族精神,使知我民族在世界文化上地位之重要中华书局
(1)依据材料,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史教科书内容的特点。
(2)结合历史背景,试对这些历史教科书进行简要评价。
2022-07-09更新 | 134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历史上的杭州

材料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杭州市余杭区,1936年首次发现,201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古城概况
古城距今5300—4300年,由宫城、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面积约300万平方米,有宫殿区、王陵区、仓储区和作坊区的考古遗迹;外城约630万平方米。

墓葬玉器

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器,包括祭祀神灵用的玉琮、玉璧和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玉钺。这和其他随葬品较少的普通墓葬对比鲜明。
水利工程
古城外围延绵20余千米的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达100平方千米,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材料二   杭州见于记载始于《史记·秦始皇本纪》,称钱唐。秦汉六朝八百年间它只是普通小县。隋完成统一后,改置州于余杭(杭州之名始此,即得名于州治余杭),就浦西凤凰山麓之地,肇建新城。至此,杭州具有了“水居江海之会、陆介两浙之间”适宜于都市发展的优势。后经历任良吏修筑海塘、屯田筑堤、开筑六井、治理西湖等,杭州得以持续发展。唐昭宗时,杭州“东眄(望、看)巨浸,辏闽粤之舟橹,北倚郭邑,通商旅之宝货”。唐末五代干戈扰攘,在吴越钱氏经营下,两浙并为一个政区,晏然无事者垂九十年;北宋时有“东南第一州”之誉。高宗定都临安,杭州更进一步而成为南宋全国第一州。

材料三   杭州是明代四大图书聚散地之一。图书市场上除了本地刻书外,还有私人藏书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图书。刻书的书坊众多,注重刻印质量。图书内容包括:四书五经及其注释或解读;以小说、戏曲为代表的“俗文化”,如《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隋唐演义》等;八股文范本的选编,甚至“中原北方之贾人市买以去”;经商指南类图书,如《陶朱公致富奇书》《士商要览》(亦题作“天下水陆程图”)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良渚古城遗址的特点,简述良渚古城考古发现的意义。
(2)阅读材料二,分析杭州发展成为“全国第一州”的重要因素。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说明明代杭州出版业反映出的社会状况。
2024-01-20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秦直道。

材料一   秦直道与长城呈”正确”形架构,相互支撑、遥相呼应。秦在直道沿线设有严密完备的配套军事防御设施,如关隘、兵站、驿站、烽火台等。前方有事,大军三天三夜即可从咸阳疾驰到河套前线。秦直道基本沿山脊布线,地形相对平缓、顺直,所经地区植被繁茂,道路隐蔽性好。直道路基底部最宽达60米,顶部宽30米至40米,残存最厚的垫土层现今仍有6米以上。直道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就完成选线规划、勘察设计和施工建设。

——摘编自何吉成《震古烁今秦直道》等

(1)阅读材料一、概括秦直道的特点。

材料二   汉武帝刘彻多次沿秦直道北击匈奴,巡视朔方。飞将军李广从秦直道快速进军,让匈奴骑兵措手不及。汉宣帝甘露二年,呼韩邪单于“朝天子于甘泉宫,汉宠以殊礼”。许多迹象表明,呼韩邪单于当时是循“直道”南下。昭宣之后,汉匈关系转向缓和,双方使节来往频繁,多次从直道经过。王昭君北上经行“直道”之说,得到许多学者的支持。直道连接“北边道”,匈奴获得中原丝织等商品后,与西域各族和希腊人发生直接或间接的商业交换。

——摘编自王子今《文化史视角下的秦直道考察》等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直道在汉代发挥的作用。
9 . 水道是罗马城建设的核心工程,对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   《论水道》是一部关于罗马水务的专著,作者弗仑提努斯(35年左右—103年或104年)在担任罗马水利总监期间,撰写了该书。书中各条水道的输水量、水管的规格、水务相关的法令法规等信息都源于官方档案,前辈学者的文献也是资料来源之一。在使用前人的记载时,他认真分析和比较,提出较为正确的解释。他测量出每条水道的实际流量和供水量,纠正原有官方档案存在的错误。据弗仑提努斯记载,公共用水免费,私人用水要缴纳水费……维修水道时,如果从个人的地产上取用了物资,则由最诚信的人对其进行估价,国家予以补偿。

——摘编自张尧娉《弗仑提努斯<论水道>及其史料价值》

材料二

第一阶段对古罗马水道的研究始于1516世纪。中世纪罗马城破败不堪,供水短缺。1453年,教宗尼古拉斯五世修复了古代的维戈水道。为配合重建工程,学者们研究水道,其兴趣主要在于文本研究,把古典作家对水道的叙述收集起来,并未对罗马城的水道遗迹进行考察与研究。(当代学者)泰勒评价道:“通病是不加批判地使用文献……易于相信传闻和未经证实的记载”
第二阶段19世纪后半期,伴随着城市考古学的繁荣,古罗马水道研究出现了第一个高潮。1870年,意大利国王建立罗马古建筑发掘与保护的总监部,1875年,创建考古学院,考古发掘得到系统化的整合。兰西阿尼将罗马城发掘出的输水管上的铭文进行汇总,尽可能多地获得水道的信息;托马斯·阿什比通过寻找从罗马城水道中清理出来的沉淀物,追溯水道的路线。……拿破仑征服浪潮中兴起的民族主义思潮,促使许多国家将罗马文化当作建立民族认同的文化基础,对本国罗马行省水道遗址给予特别关注

——摘编自张尧娉《古罗马水道研究的历史考察》


(1)依据材料一,从可信度和研究价值两个方面论述《论水道》的史料价值。
(2)阅读材料二,任选一个阶段,概括古罗马水道研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
10 . 律令制度是日本史研究的重要内容。

公元700年前后日本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从归国的遣唐使、留学生口中得知唐朝“法式备定”后,统治者决意改革政治制度,编纂法典。757年开始实施的《养老律令》(“养老”为当时天皇年号)篇目与唐《永徽律》完全一致。律是定罪量刑的刑法典,日本律的条文与唐律差别不大,只是做了轻微修改,如减轻刑罚。令是行政制度和规则,日本在唐令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例如日本班田收授规定贵族的属民、奴婢按农民标准的三分之一授田,而唐朝均田制奴婢不授田,这是由于唐朝奴婢数量少,没有必要专门作出规定;日本贵族占有大量奴婢,为减轻贵族对新制度的反抗,需要给予适当宽限。再如唐朝州、县官员全部由中央任命,日本国、郡、里三级地方行政长官除国司由中央派遣外,郡、里长官都由当地有势力的豪族地主担任。

——摘编自何勤华主编《中华法系》等

阅读材料,概括公元8世纪日本律令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说明以上特点形成的背景。
2022-07-10更新 | 166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