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2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科举制作为历经了1300年悠久历史的一种考试制度,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科举不分门第,不论贵贱,唯才是举,打破了门阀专制。科举考试制度消除了荐举制度选才缺乏客观标准的弊端。随着政权开放,科举考试参加者愈来愈多。科举考试的内容、程序和相关的规定日趋制度化、严密化。

——摘编自康金红《我国古代科举制选拔人才的公正性刍议》

材料二政治的近代化就是政治的民主化、科学化,就是要反对和消除封建主义、专制主义,建立民主政治制度,树立民主社会观和人生观,实行民主政治生活。而科举制早已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因此不可能产生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整个封建统治阶级都非常迷恋这种制度,热衷于维护这种制度。

——摘编自孙学涛《科举制与中国近代化》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科举制的历史贡献”为主题,自拟论题,并结合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4-02-29更新 | 96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895-1913年这段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主要由于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痛感中国落伍,急切地要求发展近代企业。辛亥革命前,主要资产阶级立宪派人所领导的收回路,矿权运动,正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具体表现,加之清末政府推行“新政”,采取了一系列奖励工商实业的措施,随后而来的帝制覆灭,民国建成,各种鼓励与保护实业的政策、法令、章程、条例的制订、为人们发展实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这段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取决于这些因素。

——摘编自何善川《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原因之再探》

材料二1882年,罗新昌机器厂在南昌章江门外瓷器街开业,这是江西第一家民族资本创办的工业企业。其资本额只有5000元,有20多个工人。但是,它的出现,标志着江西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诞生。遗憾的是,此后江西的近代工业似乎停滞了,一直到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江西的近代工业才进入一个较长时间的稳定发展阶段。这期间,江西的近代工业既有和平年代和风细雨式的持续增长,也有战争岁月暴风骤雨式的急速发展;既有江西地方政府有计划有步骤的工业化建设,也有共产党领导下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早期实践。

——摘编自刘义程《发展与困顿:近代江西的工业化进程》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8951913年这一时期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江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并据此指出影响近代江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2024-02-29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北美独立战争爆发之初,革命者需要动员民众参与和支持对英战争,因此他们大多推崇斯巴达和古代罗马的奉献牺牲精神。随着战争的结束,自由和个人权利的地位凸显出来,斯巴达、雅典甚至罗马的社会价值便遭到了质疑。1776年,美国革命者基于共识一致选择了共和制。但是激进的共和派主张建立基于社会平等的简单易行的民主共和国;而稳健的共和派把雅典社会描绘成一幅悲惨黑暗的景象,以此证明“纯粹的民主”在古代并不成功。稳健的共和派最终将自己的意志付诸宪法。

——摘编自李剑鸣《在雅典和罗马之间——古典传统与美利坚共和国的创建》

材料二   “失去的事业”指的是战后美国南部白人通过建构内战记忆,为其战败做辩护,并试图夺回在战争中所失去的一切。这种内战记忆产生于战争中及战后,主要以老兵交流、家庭口述和日记等文字方式保存下来。“失去的事业”赋予战前南部的种种美德,把分裂行为建构成一场捍卫南部生活方式的光荣斗争。从19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新南部的经济发展,“第二次失去事业”增添了“士兵英勇”与“民族和解”这两大主题。世纪之交,联邦政府对南部老兵参与战场遗址维护的支持、一系列的邦联将军铜像在南部城市中心或新兴商业区的竖立,“失去的事业”开始成为美国人的历史记忆。

——摘编自罗超《美国史学界关于内战记忆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北美革命者与古典传统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述美国国家认同对历史记忆带来的影响。
2024-01-30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750年英国城镇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1%,1851年增加到52%,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同时,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1851年,英国已有580多座城镇,十万人以上的城市已有7个,移民人数约1790万人。这时期推动城市增长的因素有很多,如大型纺织和钢铁工业,海外贸易和服务业的急速扩张,铁路的延伸等,制造业城镇、港口城镇和休闲城镇层出不穷。英国的近代城市化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主义时期,城市化发展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城市基础设施不足和组织混乱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摘编自彼得·克拉克《欧洲城镇史》

材料二20世纪中后期,在城市化发展水平较高的西方发达国家中出现了逆城市化的趋势。这里的“逆”,并不是指城市人口的农村化,而是指大城市中心人口过度聚集,开始逐步向城市周边迁移,同时城市中心的部分工业、商业等经济活动也向周围蔓延扩散。随着逆城市化现象的发展,城市周围农村地区发展迅速,而城市中心出现了衰退趋势。

——摘编自曹立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逆城市化研究》

材料三1978到2017年,中国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8.1亿,中国经历了大规模快速城镇化过程。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出台《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求“城市政府应该集中力量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强各种公用设施的建设,进行环境的综合治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根据实际,合理控制人口密度。建设一批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推动多中心、郊区化发展。同时,有序推动数字城市建设,提高智能管理能力,逐步解决中心城区人口和功能过密问题。”

——摘编自《百年党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城市化的特点和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逆城市化现象出现的背景。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治理的经验。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王朝在已归附的边疆民族聚居区,推行羁縻府州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前人开创的羁縻政策。羁縻府州长官由当地部族首领担任并以传统方式处理本族内部事务,其职位可以世袭,但须经朝廷册封任命,接受所在边州长官的军事征调,并向朝廷进贡。这一制度符合当时西南社会的实际状况,进而巩固唐朝的西南边陲。

——摘编自邓仕海《唐代西南边政与边吏研究——以剑南道为中心》等

材料二   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执行国家的政令和律法,承担国家规定的赋税,建立国家正统的儒学教育体系。随着制度障碍的打破,人口大规模流入垦殖,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文化的相互交融及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改土归流对于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莫代山《改土归流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贡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羁縻府州制度在西南地区得以推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改土归流”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这一政策实施的意义。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3—1957年,我国运输网有了很大发展。经过5年建设,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和修复铁路干线、复线、支线和企业专用线共达9300多公里,铁路通车里程比1952年增加22%;海拔高、工程极其艰巨的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先后建成通车,全国公路通车里程比1952年增加1倍:内河通航里程由1952年的9.5万公里增加到1957年的14.41万公里,增加了0.5倍;民航航线里程1957年则比1952年增加1倍。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1949—2010)》

材料二   铁路迎来了史无前例的跨越式发展,高谏铁路从无到有飞速发展,生产出时速高达350公里的动车组,标志着中国铁路运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和西部开发八条公路干线建成。械至2012年,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7万公里,比2002年增长34.7%;公路里程达到423.8万公里,增长1.4倍;定期航班航线里程达到328.0万公里,增长1.0倍。旅客周转量由2002年的1.4万亿人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3.3万亿人公里,货物周转量由2002年的5.1万亿吨公里增加到2012年的17.4万亿吨公里,沿海规模以上的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由2002年的16.7亿吨增加到2012年的66.5亿吨。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3-1957年我国运输网建设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1世纪初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024-01-26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西方的文官制度

材料一   西方国家对于中国考试制度予以适应性改造,并添加了许多现代元素,使之逐渐发展成为当今通行世界的文官制度。考试内容灵活多样,兼顾通才与专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各国建立了通专人才相结合的新体系,可以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以使每个职位都可获得最佳人选。在西方国家的文官制度中,功绩制是重要原则,公开考试与择优录取,都是这项制度的重要内容。正是由于功绩制原则的确立,克服了西方传统的恩封制与“政党分肥制”带来的种种弊端,打破了论资排辈的晋升法则,代之以资历年限、升级考试成绩、年终考核成绩各种因素综合考查的办法,使西方文官从录用到升迁都相对公开公平。

——摘编自李永强、马慧玥《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在英国,国家试图对文官队伍加强政治上的控制,撒切尔夫人更是将“政治态度”作为选拔高级文官的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自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7年,白金汉宫中的40位常任次官和135位副常任次官,大多数是由撒切尔夫人与其大臣根据他们的政治倾向而任命的,文官的政治中立原则被其所摒弃。美国总统为了推进行政改革的进程,往往利用政治任命官员,从而加强了对文官系统的控制。在澳大利亚,政治家与官僚之间及官僚内部的权利再分配,强化了对文官的政府控制。在日本,绝大部分政务官是通过事务官进入政府,特别是政府首脑,大多数都有过从事事务官的职业经历。至1972年,日本20世纪出任首相的35人中,只有5人没有担任事务官或军官,因此,有人认为日本是文官收买了政党和政府。

——摘编自秦勃《两官分途:西方文官制度一个基本原则的生成与嬗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国家对中国考试制度进行改造的表现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文官制度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从大历史视角考察世界国家治理模式可以发现,世界上并不存在统一的国家治理模式,有古代西方国家的“良法之治”到“权力制约”治理模式,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的“中国之治”,有近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治理模式和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模式。每个国家在每个阶段需要根据所处的治理环境选择或创立有效的治理模式。

——摘编自王芳《比较视角下的国家治理模式及其理论建构》等


结合所学知识,就某个国家某一阶段治理模式进行典型特征概括,并根据具体史实加以论证。(国家治理模式特征概括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荀子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礼治”思想,接纳吸收了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新兴的封建制的基础上将礼法结合起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封建法律思想。荀子的法律思想是战国法律思想史上从西周礼乐精神向封建正统思想确立的过渡,是对奴隶制下宗法等级制向非世袭的等级官僚制的改造。“法自君出”、“隆礼重法”、“德礼刑政”等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历次对于封建制度的变革都能够从荀子的思想里找到渊源。

——摘编自高振年《荀子法律思想研究》

材料二   纵观40年以来中国学界关于荀子法律思想进行的研究,可以发现其间存在三次明显的转向。这三次转向又将研究划分出了四个阶段:1978年底至1990年为第一阶段,以阶级分析为主要方法;1991年至2003年为第二阶段,以法律文化为主要视角;2004年至2014年为第三阶段,参考西方法学话语体系与遵照中国文化自身逻辑两种研究范式并行;2015年至今为第四阶段,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言献策。

——摘编自刘瑶《改革开放40 年荀子法思想研究的三次转向》

(1)根据材料一,指出荀子的法律主张并概括荀子法律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界对荀子法律思想的研究。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由海洋”VS“封闭海洋”:分歧与妥协

材料一   17世纪时,出现了关于海洋归属权的争论,以下两种观点颇具代表性。

观点一

海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可占领的人类共有物,任何国家不得对海洋提出要求,海洋应向所有国家开放,由所有国家平等使用;人类间的相互交往和贸易是人类社会的自然需求,即使远隔重洋,人们也可以通过行使航行权而建立相互的联系。

——摘编自[荷]格劳秀斯《自由海洋》(1609

观点二

根据自然法和国家法,海洋并不是为公共所有,而是可以像土地那样被私人占有,或者成为私有财产;大不列颠国王,是环绕该国的所有海洋的主人,这些海洋是大不列颠王国不可分割的永久附属品。

——摘编自[英]塞尔登《海洋封闭论》(1635

[资料夹]

1494年,葡萄牙与西班牙签署条约规定:沿子午线将南半球分成两半,双方议定将该线以东以及巴西归属葡萄牙,该线以西则归西班牙。根据此条约的规定,荷兰东印度公司无权派遣船只前往东印度水域。

17世纪初,荷兰以海洋自由为名几乎垄断了北海的渔业,甚至将其捕捞范围扩展至英国海岸,造成英国与荷兰在北海上的纠纷越来越多。英国认识到彼此间的矛盾不只是关于“捕鱼”的纷争,更是有关海域主权的纷争。詹姆斯一世在1616年对外发布公告,宣布向英国海域的外国渔船进行征税。

材料二   1982年,联合国颁布《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图为该公约部分内容。

◆公海对所有国家开放,不论其为沿海国或内陆国。公海自由包括航行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捕鱼自由等。
◆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大陆架上的自然资源主权,归属沿海国所有……沿海国在专属经济区内享有对渔业的专属管辖权。
(1)指出材料一中两种观点的分歧,并结合资料夹说明分歧的原因。
(2)鉴于海洋主权的分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这一公约的颁布有何意义。
2024-01-19更新 | 165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西省宜春市宜丰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