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36 道试题
2 . 中华民族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示一

图示二

图示三

材料二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式,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改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   (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

——《檐曝杂记》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所示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秦朝中央政治制度的“大变动”主要指什么?它具体是怎样构成的?
(3)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三、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
(4)综合以上材料,简要概括古代中国中央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2021-08-21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2014-201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下图为商代王位传承示意图。图中横箭头表示兄弟关系,竖箭头表示父子关系,斜箭头表示堂兄弟或叔侄关系,数字表示即位顺序。该图示内容表明商朝
A.宗法制逐渐得以确立B.王位继承缺乏制度规范
C.兄终弟及方式渐趋成熟D.血缘宗法关系影响深远
4 . 如图是19世纪后期的某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图示现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B.交通工具的革新
C.工业革命的推动
D.对外殖民扩张的推动
2018-07-1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战期间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发展概况示意图

—《必修2历史图册》

材料二长三角在经济上指以上海为龙头的江苏、浙江经济带。这里是中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存在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在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外商直接投资起到巨大促进作用。1985—2003年,长三角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了288倍,年均增长率达37%,占全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由1985年的5.46%上升到2003年的49%。

—《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形势综述》

(1)根据材料一图示信息,概括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一战期间这一地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时期长三角地区对外开放的历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6 . 如图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       
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B.民众就业观念的转变
C.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D.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
2022-06-16更新 | 8629次组卷 | 6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天立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7 . 明朝时期,中央机构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下列图示,能正确反映这一局面的是
A.B.
C.D.
2021-08-24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乐山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下面图示反映了清朝权力中心的变化。这种变化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皇帝逐渐倾向于任人唯亲B.君主专制不断得到强化
C.清王朝议政范围逐渐扩大D.统治阶级内部权力更迭
9 . 宪政是近代以来中外各国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冲击一反应”模式强调近代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是对外部冲击的一种回应。有人据此图示晚清宪政建设的历程(见图)。


材料二   1688年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在三百年间没有严重的政治动乱,没有发生过暴力革命,也没有出现过真正以武力为手段的政治斗……有人说,这是因为英国得到了起稳定的政治结构;我们可以同意这种说法,但问题是超稳定结构的关键在于它能不断得适应新的变动,在变动尚不足以大到引起突变时,结构的自我调节机制已经消化了这些变动,使他们成为结构新的组成部分。根据这种解释,我们就能理解英国何以走上一条渐进改革的路。

——据《变动与适应:对英国现代化进程的再认识》

材料三   美国宪法的核心问题不外乎“权力”和“权利”这两个问题,而所谓美国宪政的实践也就同时包含了至少两个主要内容:一个是关于“权力”(包括国家和政府权力)的建构与运用,另一个是关于“权利”(公民的个人和集体权利)的建构、享有与保护,也就是说,有“权力宪政”和“权利宪政”两条主线。并不止于此。“权力宪政”和“权利宪政"并不是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直线,它们的存在与发展也不是相互隔绝的。相反,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也许可以被称作“共生”的关系:相互依赖,相互激励,又相互制约。

——据《原则与妥协:美国宪法的精神与实践》


(1)参照如图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冲击-反应”模式出发,阐述晚清宪政建设的历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近代英国政治结构中的自我调节机制在浙进改革中的表现。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两条主线”在美国建国初期的宪政实践中有何体现?
(4)各国国情不同,宪政建设也体现出不同特点。请以德国的宪政建设为例进行说明。
2021-08-2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其界定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都具有确定性,包含着特定的含义,为解决历史问题奠定了基础。对下表图示的解读,正确的是
A.人文精神在近代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兴起
B.人文主义思潮出现后,人的价值才被发现
C.人文精神的滥觞,就伴随着人文主义的出现
D.人的价值是人文主义和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