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元明清三朝,缅甸一直与中国保持宗藩关系。元朝军队灭亡南宋后,于1287年成立缅中行省。缅甸蒲甘王朝国王兼任元朝缅中行省的丞相,自辟官属,且财赋不入都省。明朝兴起后,缅甸各王邦部落仍是分裂状态,大多臣服明朝,接受土官封号,成为明朝的“土司”。清朝乾隆年间,清缅战争爆发,最终以缅甸称臣纳贡收场,此战造成东南亚一大变局。

材料二   进入19世纪70年代,随着西方列强入侵的加剧,东亚宗藩体系岌岌可危。1885年,在经历三次英缅战争之后,英国将缅甸纳入其在南亚的殖民体系和条约体系,缅甸成为英属印度的一部分。1886年,中英双方在北京订约,第一条规定缅甸对中国仍守十年一贡之制,但是作为“宗主国”的英国并没有履行这一规定。1887年10月11日,中英《缅甸条约》签订,清缅宗藩关系正式终结,这也是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体制瓦解的缩影。

——摘编自何瑜、张波《清代中缅宗藩关系述论》

材料三   1950年6月,中国和缅甸建交,但少有往来。朝鲜战争基本结束后,周恩来指出要“敢于在制度不同的国家间实行和平共处”。与此同时,朝鲜战争使缅甸决心按照自身价值观而非大国意愿推行独立的外交政策。中缅的关系改善推动了中国与泰国的接触,也推动了缅甸与苏联和东欧各国之间关系的改善。同时,缅甸力邀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亚非会议,一系列外事活动让周恩来观察到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看到“新中国的声誉是很高的”。

——摘编自梁志《走向和平共处:中缅关系的改善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代对缅中行省的管理特点并阐述清朝国家疆域奠定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缅邦交体制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新中国成立后的中缅关系加以阐释。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家始终以积极心态和入世情怀对待社会、对待生活。树立高尚的道德信仰,强调个体修养、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价值。儒家爱国主义认为个人从来就是与一定的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就没有个人的私人利益。儒家的仁学爱国思想强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血亲之爱为基础发展起对国家民族的爱,使血亲的骨肉之爱与对国家民族的爱合为一体。在忠与孝之间,主张牺牲对父母的孝而对国家尽忠,甚至主张大义灭亲。这种价值导向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培育出一种国而忘家、精忠报国、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

——摘编自史康健《略论儒家仁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材料二   梁启超在《爱国论》中写道:“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在避难日本期间,梁启超走向了以思想影响社会,构造国民思想,以服务于社会变革的文化改造活动。梁启超希望国家的建立,要既实行宪政,又能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孕育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国家。这样的国家的国民必须是“新民”--时时为国家与民族一体化而存在的“国民”“公民”,是以一种整体性而存在的国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实践中,梁启超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摘编自商植桐郭瑞军《论梁启超的个人自治思想与共和爱国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的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爱国主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二   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15世纪到今天,欧洲(美)科技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到卡尔·本茨、爱迪生再到爱因斯坦、比尔·盖茨……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手中。
——《面向21世纪的科技》
材料三 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成就
《尚书》中的日食记录;《竹书纪年》中记载的流星雨;《淮南子》中记载的太阳黑子。
《春秋》中的哈雷彗星记录;《汉书》中的新星记录;僧一行对子午线的测量。

材料四 “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这是英国学者李约瑟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研究中重点探讨的问题,在史学界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4分)
(2)概述材料二提到的中国三大发明对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6分)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革命相比有何差异?(2分)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科学技术产生中西差异的原因。(4分)
2016-11-27更新 | 321次组卷 | 2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六校联考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典型的多边外交的成就。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与当时世界上不同类型国家的代表打交道。当会议陷入僵局时,周恩来一方面同英、法外长直接交往、会谈;另一方面,努力争取苏、中、越三方达成一致,经过会上、会下的穿梭往来和艰巨的斗争,最后苏、中、越三方终于达成了《关于在柬埔寨和老挝停止敌对行动达成协议的公报》。万隆会议期间,周恩来不仅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还积极在会内、会外与亚非国家接触,消除隔阂,将交朋友的立足点放在亚非国家。

——摘编自谢益显《当代中国外交思想史》

材料二   1973年,毛泽东在中南海会见了基辛格博士,他用赞赏的语气提出一年以前尼克松对中美相互接近所做出的解释。毛泽东说:“我们两家出于需要,所以就这样HAND﹣IN﹣HAND手携手)。”基辛格表示:总统曾对主席说过,我们这样做是为了我们本身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对别的任何人表示善意。毛泽东认为基辛格讲的是“老实话”。

——摘编自宫力《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多边外交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多边外交的指导原则。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能够“HAND﹣IN﹣HAND”的原因。
2022-03-06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市属学校互助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咸同之际(1850——1875),是晚清财政体制变化的一个关键时期,“关税所入仅存虚名”,中央政府出于镇压农民起义的需要,起初被动默许地方自行筹措军饷,后来却主动督促各地督抚“无论何款,赶紧设法筹备”。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晚清政府也曾试图将下放的财权收归中央,却使得地方财权进一步扩展,终使财权下移之局呈不可逆转之势。各种洋务企业的开办,地方掌握和控制了新的财源一官业盈利,随着洋务局所的增加,所需人员增多,督抚的用人权也延续下来,以省为单位的经济体系、财税体系、军事体系、外交体系逐步形成,地方事权的扩展成为财权下移的一股推动力量。此外,英、法发动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晚清财权的下移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摘编自蔡国斌《咸同变局与晚清财权下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咸同时期中央财权下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咸同时期中央财权下移的原因。
2021-12-01更新 | 54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滨海实验中学、一百中学、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中学、同仁市第一民族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民族班)
6 . 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体现。阅读下列有关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三图为我国古代部分朝代疆域示意图



材料二   开国议政假设你是宋初的决策者,需要做出一项重要的决定——是否大力推行科举制。决策之前,你需要考略的因素如下



(1)分别写出图1、图2和图3分被对应的政治制度?并说出图2这种制度在管理形式和官员任命上有什么突出特点?图3所示制度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科举制相比之前其他选官制度有何进步?假如你是宋初的决策者,你会做出怎样的决策?理由是什么?
2023-07-20更新 | 38次组卷 | 2卷引用:青海省海南州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北魏是南北朝时期北朝的第一个王朝,它留下的历史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魏初年,中国北方在长期战乱之后,户口迁徙,农田荒芜,出现了非常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为此,北魏实行均田制,规定除桑田外,一般耕地都属于国家所有,归国家分配。每一丁男女在及丁年龄内可授露田40亩,备耕田40或60亩,每一丁男另授桑田20亩,子孙可以承袭,具有永业性质。凡拥有奴婢者,比照授田,奴婢出卖后,所授之田归还政府;每户授田可拥牛四头,每头牛另授露田30亩,备耕田30亩,牛死或出卖时还田于官府。北齐、北周、隋、唐都沿用均田制,具体办法有所变更。

——摘编自何跃青《中国政治演进》等

材料二:北魏王朝是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中第一个修筑长城的。北魏明元帝和太武帝统治时期,北魏对柔然发动了几次大的攻势之后,明元帝泰常“八年春,筑长城,……北魏长城在山峦地带是随山脉的走势修建在山脊和分水岭之上,以占据有利的地形;在草原、沙漠及戈壁滩上,根据地理形势和防御的需要做适当的调整。与六镇防线建设同时,北魏逐步推进了汉化改革,从邻近塞北的平城迁都洛阳。

——摘编自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内蒙古自治区长城资源调查报告北魏长城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北魏均田制的特点,并分析均田制实施的影响。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北魏长城的修筑经验及其作用。
2020-11-18更新 | 187次组卷 | 2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六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秦朝、西汉、元朝三代相关图片,回答问题

(1)据图,说明秦朝实行什么制度加强对地方管理的?这一管理制度有何特点?
(2)据图二,回答西汉初年对地方管理实行了什么制度?这一制度存在什么弊端后来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对地方管理?
(3)据图三,回答元代为了管理辽阔的疆域,对地方管理实行什么制度?这-制度的实行有何意义?
(4)结合图一、二、三,扼要归纳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代的中央决策是在以三公九卿制为基本模式的这一基础上进行的。在具体进行决策时,则有公卿百官集议决策、中朝决策、中外朝合议决策和有司决策等不同形式。公卿百官集议和御前会议是汉代中央决策的两个最基本方式和层次,而公卿百官集议决策是最经常、最基本的方式。西晋时,产生了尚书“八座”朝议的形式,即以尚书省之长官令、仆与诸曹尚书组成一个经常性的、相对固定的决策班子,直接对皇帝负责,由此在皇帝和百官之间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常设决策班子。到唐代,宰相决策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最重要的决策层次,这就是“政事堂”(中书门下)决策制度的确立。当时规定凡天下大事“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宰相决策与御前决策和百官大会决策共同构成有机的决策体系。

——摘编自黎虎《汉唐中央决策制度的演进及其特点》

材料二   萨孟武先生说:“吾国中央官制,秦、汉以后,无时不在变化之中,而其变化的特质则为天子的近臣转变为国家的大臣。……近巨一旦演变为大臣,天子又欲剥夺其权,而更信任其他近臣。这样,由近臣而大臣,演变不已,而吾国中央官制遂日益复杂起来。”唐时三省长官虽为永相之职,间也有他官参知政事,如“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后来有“内相”之称的瀚林学士。

——摘编自《中央官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自汉代到唐代中央决策制度发生的变化,并简评百官集议决策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具体史实说明统治者是如何将“近臣”变为“大臣”、将“大臣”变为“近臣”的。
(3)谈谈你对封建统治者调整中央决策制度与中央官制的认识。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城市化进程代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在历史发展中也呈现出时代性和多样性。

材料一: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具有现代意义的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第一阶段……沿海的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城市不仅在城市规模上迅速扩张,而且其工业化进程也较迅速。而中西部地区的一些城市甚至不处在工业化进程之列……

——《世界城市化发展趋势》

材料二:近代天津是中外文化碰撞最为激烈、复杂的城市之一。随着九国租界和现代工业的崛起,外国人眼中的天津形象逐渐脱离对北京的依附而独立存在。天津民俗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兼容并蓄的风格,以文艺中的话剧和文明戏最为突出。

材料三:1978-2006年,我国城市化率从20%左右提高到9%,设市城市从193个发展到655个,建制镇从213个发展到9369个,城镇人口达9亿。

——《第二次改革--中国未来30年的强国之路》

材料四: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

——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缘起及其治理》

材料五: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设于贫民区附近的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引发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和城市文化的突出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据材料三指出新时期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扼要分析其成因。
(3)根据材料四,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特点?由此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变化?
(4)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请结合材料五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