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8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主要少了两件东西∶独立和民主。却多了两件东西∶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由于强大的帝国主义及其反动同盟军,总是长期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中国革命主力军的农民的斗争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这样中国革命有在农村首先胜利的可能。

——摘编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等

材料二   19531957年,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这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这些建设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新的物质基础。

——摘编自郭笑文《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等

材料三   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指出,14年前(即1978年)我们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当前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摘编自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和中国共产党开创的革命道路。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经济建设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3)材料三中的“新的革命”和“新经济体制”分别指什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官僚体制从秦汉起,就成为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制度,正如很多人指出的那样,中国政治的中心可以归结为选举。通过选举制度以及相应的文化,官员选拔的金字塔居然将整个社会联结到一起,并且利用选举保证着社会秩序的稳定;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宏观上表现有行政、监察与军事上的三权分立,微观上有相权的分割和每个部门的权限细分,以及与各个部门之间权限的模糊和相互渗透。

——摘编自张鸣《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

材料二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初期,随着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公务员制度逐渐形成。这是我国引进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建立近代人事管理制度的一次重要尝试。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包括考选制度和铨叙(指按资历或劳绩授官或升迁)制度两大部分,由考试院具体负责管理公务员的考试、任用和铨叙。1935年《公务员任用法》规定“曾于中华民国有特殊功勋,或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规定,政府公职人员必须加入国民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督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与党无深切关系,特非所宜”。

——摘编自姚琦《论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隋唐官僚选拔制度是怎样“保证社会秩序稳定的”。举例说明北宋时期如何实现“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2)根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特点并作简要评价。
3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斯福新政时期,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摘自《百度·罗斯福新政》
材料二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8年11月5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为了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而采取以下十项措施。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 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殖税转型改革----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摘自《新华网》
材料三 从奥巴马竞选时提出的施政方针看,其改革内容涵盖广泛,可能是上个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以来,至今最全面的经济改革。除了包括延长一些住房贷款者丧失住房抵押赎回的期限、大幅投资公共建设、为商界提供税务优惠及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内的总值600亿美元的挽救经济计划外,奥巴马还打算将税赋负担移转到高收入者,改变已实行20多年的管制松绑政策方向,扩大医疗保险范围,并且重新检视美国的自由贸易协议政策。依照目前情况来看,奥巴马很可能成为美国有史以来任内预算赤字最高的总统。分析师预测,2009年美国财政赤字可能增加两倍,至1万亿美元。
                 -----摘自《新浪网》 》:
请回答:
(1)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有何特点?
(2)据材料三和材料四,中美两国都采取积极措施应对金融危机说明了什么?
(3)据上述材料,美国罗斯福新政,竞选中的奥巴马以及中国的温家宝总理在应对严峻局势时采取的措施中有哪些共同特点?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今天, 我们可以从世界各地发现古代伊斯兰帝国与现代的联系:文化贡献、 数学和科学发明等。这些持久的贡献是穆斯林从被征服的民族那里借来的,并打上了自己独特的印迹。阿拉伯语不仅变成了从波斯到比利牛斯山的主要日常用语,而且代替了波斯语、希腊语等帝国境内多种语言,成为主要的文化工具,是有力的文化融合剂。伊斯兰教作为阿拉伯半岛和阿拉伯先知的产物,它不仅要求人们顺从新的信仰,而且要求人们顺从新的社会一实际上就是顺从麦地那政府和先知以及后来的帝国。8世纪初,穆斯林从中国工匠那里学到了造纸术,纸张日渐普及,不久所有大城市都建立了学校和图书馆。

——摘编自[美]罗宾.多克《伊斯兰世界帝国》

材料二中古中 后期西欧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事件
1020年首次对西班牙城市莱昂颁布城市自治特许状
1088年“欧洲大学之母”博洛尼亚大学成立
1167年牛津大学成立,40多年后该校部分师生又创办了剑桥大学
1296年但丁成为佛罗伦萨百人会议的成员
1367年德国各大贸易城市正式成立汉萨同盟,包括了近200座城市和城镇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阿拉伯文化的特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并列举两个史实说明。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西欧有何基本特征?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古中后期西欧社会有何新变化?
5 . 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
(2)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
(4)据材料四,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决狱》曰:“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 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董仲舒)论曰:“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也, 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垢父也。……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

——(宋)李昉《太平御览·第六卷》

材料二 诸詈(骂)祖父母、父母者绞,殴者斩。

诸居父母及夫丧而嫁娶者,徒三年。

因政教而施刑罚……刑罚不可弛于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唐律疏议》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案件判决的两种结果及依据,并据此概括西汉法律实施的特点。
(2)概括材料二中体现的唐律的立法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汉唐法律特点形成的原因。
7 . 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明代以前已形成“南稻北麦”的生产格局。到明代,麦类作物在南方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稻麦轮作制普遍得到应用;水稻在北方的种植区也渐有扩大,北直隶地区开垦了更多的稻田。宋代以来江浙地区是全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人称“苏湖熟,天下足”。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由于江浙地区“改良他种”,江南地区的粮食供应反而要仰仗于湖广地区,又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明中后期从海外引进了玉米和甘薯。这两种农作物产量高,耐旱抗寒,在比较贫瘠的山地、旱地和滨海沙地都能生长,不与小麦、水稻和桑麻争地。玉米到明末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山区特别是汉水流域山区重要的粮食作物。甘薯在万历年间传入广东、福建,很快就在闽广和长江流域广泛种植。明末,甘薯种植在淞沪一带获得成功,并推广到京津地区。

——摘编自《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域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域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明清时期,“匠有常主,计曰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摘编自《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粮食作物生产呈现出的新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2022-04-22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历史上工匠的生产具有非常严格的传承制度。“城乡各种手工业者通常是父子相承,职业世袭”,民间工匠技术只传于家族内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防止技术外传是普遍遵循的一个原则。宋代史书记载:亳州出轻纱,“一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代代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像这样的记载,在史书上可谓数不胜数。我国历史上一些手工业技术失传的原因,其一是工匠还没有来得及传授技术便因身体等变故而使技术中断,其二是在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高超的技术对未成年女子是保密的,主要害怕一旦女子外嫁后技术会外传,从而对本家庭造成一定的竞争,当然还有的工匠家庭因没有符合传授家传技术的男性人选而导致技术失传。

材料二1808年纽约州议会以保护富尔顿的汽船专利为由,授予汽船的投资商利文斯顿和发明者富尔顿在纽约州水域30年的汽船航行垄断权。这引起其他州报复性的仿效,汽船航运垄断在沿海和沿河(密西西比河)各州形成敌对的气氛,各州各自为政,相互报复,不允许其他州的船只进入本州。……迫于压力,1815年奥格登(新泽西州州长)从利文斯顿那里买下了从伊丽莎白城到纽约航线为期10年的垄断经营权,而汤姆斯•吉本斯(一位年轻的船主)也因经营这条航道的航运业务而违反了奥格登的特许权,被法院判侵权。……吉本斯最后上诉到了联邦最高法院。1824年2月4日,最高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判决结论是该州建立汽船垄断的法律与联邦法律相抵触,因此无效。从此水域开放,航线增多,航运业繁荣。马歇尔(首席大法官)借机阐明了宪法中的最高条款:“纽约州的法律必须服从国会的法律……在任何情况下,国会的法律是至高无上的。”

——摘编自《吉本斯诉奥格登案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发明者专利权保护方面体现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马歇尔的判决体现出的司法理念。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判决结果对美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在专利保护的方式和目的方面有何差异。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材料二   过去对穷人的援助计划已经失败,这些计划使穷人堕落,使纳税人受骗。家庭援助计划代表了近40年里我们在社会福利改革方面所做出的最广泛、最深远的努力……家庭援助计划是以四个基本原则为基础的:鼓励工作和训练的强烈动机;公平地对有工作的贫困家庭提供援助;尊重个人的选择与家庭的责任;并且提高行政效率以博得纳税人的信任。

——《尼克松总统关于扩大福利改革建议的声明》(1970610日)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尼克松福利改革的原因,并据上述材料谈谈对福利制度的认识。
2022-01-15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食品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食品安全自古以来也是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公共治理问题。

材料一   《礼记王制第五》记载了周代有关食品安全保障的规范:“五谷不时,果实未熟,不鬻于市”;“禽兽鱼鳖不中杀,不鬻于市”。这一规定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有关食品安全管理的规范。据《唐律疏议》记载:“脯肉有毒,曾经病人,有余者速焚之,违者杖九十。若故与人食并出卖令人病者,徒一年。以故致死者,绞。即人自食致死者,从过失杀人法。盗而食者,不坐。……其有害心,故与尊长食,欲令死者,也准谋杀条论;施于卑贱致死,以故杀法”。为了加强管理和监督,宋代政府颁布法令让商人们组成“行会”,按行业登记在册,否则就不能从事食品经营活动。同时在法律上继承唐律的规定,对腐败变质食品的销售者给予严惩。

——摘编自李建军、史玉丁《食品安全规范的历史及其伦理思考》

材料二   1860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历史上第一部食品法,起因是德国人弗雷德里克阿卡姆对伦敦出售的许多面包进行了化学分析,并在1820年出版《食品掺假以及监测方法》一书,指出在面包中使用明双漂白可能带来的种种问题。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任命化学家查尔斯M威斯利尔在新成立的农业部任职,开始分析食品、肥料、杀虫剂和其他农产品的化学成分。1906年,美国“社会丑事揭发派”作家厄普顿辛克莱根据其在芝加哥一家肉食加工厂的生活体验写成纪实小说《丛林》,向公众揭示了美国食品加工厂生产的黑幕。据说时任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读后深受触动,随后就推动通过了《纯净食品与药品法》,并因此创立美国国家食品和药品管理局(简称FDA),负责对美国境内所有人食用的食品和药品进行安全评估。

——摘编自李建军、史玉丁《食品安全规范的历史及其伦理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中国古代食品安全管理相比,近代西方食品安全管理的不同之处,并简述其历史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