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教育与人才选拔体制的改革关乎国运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数据来源: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选官制度的变革为视角,解读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发生的变化。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二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身”的作法,一律称该类学校的毕业生;“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开设的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摘编自裘士京《中国文化史》
(2)结合材料,概括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分析这些改革措施所起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日本早在1871年就成立了文部省,着手近代教育改革,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学制令》,这个学制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教育制度,其提出的“全民教育”是当时日本教育的基本方针,之后陆续发布《教育令》和《帝国大学令》,奠定了近代学制。义务教育的实行使教育迅速得以普及,到1907年基本上普及了六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97%。
——沈红梅、朴凤玉《日本三次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此次教育改革的背景和作用。
2016-11-27更新 | 208次组卷 | 2卷引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第二民族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世界各地区人民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人类从攫取性经济转变为生产性经济。在农业生产中,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生产经验。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和收获。从事农耕和畜牧后,人类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存储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材料二 14世纪末以来,英国的农奴制度走向解体,实物地租逐渐向货币地租转化。15世纪末,圈地运动大规模开展起来,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被赶走,被迫出卖劳动力。17世纪,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投资农业,推行新的经营方式。18~19世纪,播种机、收割机、打谷机相继发明,英国的农业革新随即完成。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对非训进行农业援助,帮助非洲建设了许多大型农场、水利工程等项目。90年代以来,大批中国农业学考前往非例,他们研发了适合非测自然条件的粮食生产技术。马达加斯加种植了中国专家培有出的3种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高产杂交水稻后,产量达到10.8吨/公顷,远高于当地一般3吨/公顷的产量。

——摘编自郑青亭《授人以渔,中国杂交水稻助力非洲国家实现粮食安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农业发明对人类早期文明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14~19世纪英国农业革新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农业革新与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简要指出我国对非洲农业援助的特点和意义。

3 . 材料 《宋刑统》乃太祖赵匡胤开国以来制定颁布的第一部法典,也是中国法制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加之律敕合编的形式可以弥补律文不足之罅漏,故“终宋之世,用之不改”。《宋刑统》以律为主,其后附以相关的令、式、敕、起请条等,不仅完善了唐后期以来出的“刑统”体例,而且开创了后世律例合编的律编纂新体例。《宋刑统》由于立法仓促,有一半内容因袭了《唐律疏议》,但是,与《唐律疏议》相比,《宋刑统》无论在律典体例上还是在律典内容上都有显著变化。在宋朝规范与制载人们违法犯罪行为的法律中,不仅《宋刑统》律文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敕令格式也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与唐朝主要依据律文及律疏定罪量刑形成了明显差异。当然,《宋刑统》在体例上最大的成就还是在律文之后附上相关令、格、式、敕、起请条等,“使其成为一部具有统括性和综合性的法典”,这一变化,不仅完善了唐后期以来出现的刑统体例,而且开创了中国古代刑律编纂的新体例。

——摘编自百度文库《论宋朝法律制度的主要变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刑统》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刑统》的历史影响。
2021-12-05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

材料二:著名的(晋商)旅蒙商号大盛魁(注:创始人最初是肩挑小贩)……成为有影响的大商号后,还在店内供奉着一条扁担、两个木箱、一块石头(曾作秤砣用),其意是警示商号后人不忘当年创业之艰难。……晋商在经营活动中,总结出许多谚语,如“宁叫赔折腰,不让客吃亏”;“售货无诀窍,信誉第一条”;……“买卖成不成,仁义都要在”等。


材料三: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生产经营方式?结合材料概括这种生活方式的特点。
(2)材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何新现象?依据材料概括晋商发达的主观因素。
(3)材料三反映了是怎样看待商业和农商关系的?这一思想对后来明清时期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5 .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表的几位人物: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编号①、②在向西方学习方面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
(2)编号③、④代表派别的主张有何异同?
(3)结合上述人物的主张,说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及特点?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但宋之于唐,却不能说有什么大变动,一切因循承袭。有变动的,只是迫于时代,迫于外面一切形势,改头换面,添注涂改地在变。纵说它有变动,却不能说它有建立。”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只因宋初太宗太祖不识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揽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以上均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黄仁宇《中国人历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2)据材料二分析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未能有“大变动”的原因有哪些?
(3)请用明清时期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唐朝到明清时期政治制度变化的特点。
2020-06-30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第一完全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对这一剥削形式设想为:“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在井田制,下面是“庐井有伍”,即田地和农民,都是有组织的,组织即村社,国家通过村社来控制农民,战国则不然,井田上的村舍这一中间层次没有了,国家直接把小块田地颁授给每户农民。

——吴荣曾《先秦两汉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回答孟子提及的土地制度是什么,并结合所学指出其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战国的土地制度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有何不同,有何影响。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华商在上海创办了六家丝厂,资本总额120万元,而同一时期,法国商人在上海开办的宝昌丝厂一家就有资本110万元,接近上海六家华商丝厂资本的总和。

材料二   发昌机器厂制造小火轮船时虽然“俱用华人”,但是自身的技术力量还很薄弱,“发动机系英国制造”。到80年代,受外商企业的排挤,发昌机器厂日趋衰落。后来,它被英商在上海开办的耶松船厂吞并。

材料三   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

材料四   90年代,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面粉200石。京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忍受压迫,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照例治罪”。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以上材料转摘自《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


请回答:
(1)材料一、二说明了近代早期民族企业的哪些特点?
(2)材料三、四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
(3)近代民族工业的上述特点和处境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如何?这对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有何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中的基本处境。造成这种处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020-06-1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据元史记载,元代开始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省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和调动军队,并要定期觐见皇帝及述职。

——《元史》

材料三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材料四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1)据材料一,指出在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部门官员的意见?

(2)联系材料二,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当时中央还采取了哪些监督措施?

(3)材料三中提到的大量奏章送达皇宫的原因是什么?明永乐帝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4)结合四则材料,简述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10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早期中国民族企业表


材料二   据统计,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1894~1913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平均速度为15%。这一时期创办了许多著名的民族工业企业。

材料三   1912~1919年,中国的民族工业又得到了一次发展的机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加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请回答:
(1)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在什么时候?近代早期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分布有何特点?
(2)材料二表明,在1895~1913年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请举两例加以说明(创办人、企业)。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个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