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431一前404年,希腊世界最为强大的两个城邦一雅典与斯巴达一发生了战争。战争开始的第二年,一场大瘟疫侵袭了雅典。病症来势凶猛,病人发热,极度口渴,舌头和喉咙充血,身体皮肤的颜色红中泛灰,最后长出脓疤烂。各阶层的人都会得这种病,包括富人和穷人。医生们无能为力,他们自己也因此而死。瘟疫肆虐的时间很短,但死亡人数很多。可能至少有1/3到2/3的雅典人死亡,包括雅典著名的将军伯里克利。雅典不仅损失了大量的军队和优秀的统帅,而且导致自身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做出明智的战略决策。更可怕的是,瘟疫给雅典造成混乱无序的社会秩序及信仰和道德的沦丧,导致了人们的精神崩,使城市居民士气消沉,尤其是坏了海军的战斗カ,这就使雅典不能对斯巴达进行强有カ的打击。战争在拖延了27年后,到公元前404年以雅典战败告终。瘟疫还暴露出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直接导致了雅典民主政治的衰落,对雅典帝国的垮台有影响。而战争本身也极大地削弱了希腊城邦的力量,使得进入公元前4世纪之后的希腊诸邦面对北方马其顿王国的入侵时,毫无还手之力。

材料二 至于(公元前430年雅典爆发的)这场疫病的结束,(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用“突然”一词来形容。从现代医学及流行病学角度分析,雅典瘟疫之所以停止蔓延并最终消退,完全在于死亡直接导致城区相对空间内人口密度的降低;战争形势深入发展令雅典方出兵远征频度增多,客观上向外疏散了城区人口:火化病尸,直接减少了病体传染源对活着的人群继续传染的几率;染病痊愈者自身产生了抗体,形成免疫群体切断了瘟疫传染链等等综合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两则材料摘编自何成刚主编《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经济与社会生活》专题六“医疗与公共卫生(二):古代西方的疫病与影响”


(1)阅读材料,概括公元前430年雅典瘟疫的特点以及对雅典社会的影响。
(2)阅读材料一、二,结合去年底至今年一季度蔓延世界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肺炎疫情,指出3条我们应该吸取的教训,提出3条各国政府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水平的建议。
2020-06-07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青海省西宁市高三统一考试复习检测(一)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法两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总人口(万人)农村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约180048%52%
法国(1851年)约360075%25%

材料二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开始的。中国的城市化是在半殖民地化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端的,处处打上了侵略的络印。……在城市建设方面,清政府官员落后无为。历届反动政府与帝国主义一道视城市经济为其钱袋,(垄断和控制资源),暴敛勒索,城中贫民窟、棚铺区随处可见。……(外资控制下),民资萎缩,始终没能成为城市化的主导力量。到1949年,中国工业总产值为79.9亿元,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17%,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10.6%,中国仍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

——摘编自陶炎武《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材料三中国近代城市化概况(组编自陶炎武《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l)根据材料一,指出英法两国城市化程度有何差异?结合所学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化的核心驱动力,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成因。

2017-04-17更新 | 3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青海省西宁市高三下学期复习检测一(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冷战时期,全球政治成为两极化的,世界被分裂成三个部分。一个是由美国领导的最富有的社会集团,同一个与苏联联合和受它领导的略贫穷一些的集团展开了竞争。这是一个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的、政治的、经济的,有时是军事的竞争。许多这样的冲突发生在这两个阵营以外的由下述国家组成的第三世界里:他们常常是比较贫穷的,缺少政治稳定性的,新近独立的,宣称是不结盟的。

——以上材料均选自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材料二   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险是美国行动太少。作为一个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的国家,美国比任何国家更有可能轻视这一国际系统和总的挑战。但由于这一系统是围绕美国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

——(美)威廉沃尔弗斯《稳定的单极世界》1999年

材料三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

——江泽民《在武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99年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分析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格局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主张并指出其目的。
(3)材料三提出了什么观点?据材料二、三指出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尚书·周官》记载:“议事以制,政乃不迷。”西汉参加廷议的包括会卿(政府理政大臣)、列侯(国家元老)、二千石(熟悉京师地方情况)、大夫(掌议论)、博士(掌通古今)。唐代政事堂议事,程序规范,秋序井然,“有军国大事,则议之。由唐历五代,不改其制”。宋代设置了廷议的固定场所,参加者的排编及廷议的议程程式化,设有掌管廷议的监议御史。明代的廷议形式为群臣集议,但廷议结果“卒出于一人之见”,“统于一二尊官”。

——摘编自林乾《论中国廷议制度对君权的制约》

材料二   兰开斯特王朝时期。议会的发展达到了中世纪议会发展史上的巅峰。下院地位进一步提高,议会规程、制度更加完善。议会的基本权力进一步明确和扩大。君主为了更好地利用议会维持其统治,不得不时常对议会的批评做出回应。但是,议会对君主统治的批评和规范并未与其维护王国统治的主要功能相悖。也未否定君主的统治。实际上,由于议会的作用。反而弱化了君主统治中所出现的各种矛盾,有利于王朝统治机器的可持续运转。

——摘编自李家莉《英国兰开斯特王朝议会君主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廷议制度发展的特点,并简述该制度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的议会君主制与中国廷议制度的不同,谈谈你对两种制度在国家治理方面的认识。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由农业社会逐渐发展到工业社会。18601920年,美国城市数量增加了十余倍,城市人口增长了约15倍。18901910年美国城市数量增加了61%,1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数量增加较多,19101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的总人口高达2000万,是1890年所有城市人口的总和。与此同时,西部开发的进程加快,美国边疆不断向西蔓延。1862年的《宅地法》颁布后,大量移民西迁,推进了西部边疆的开发,而铁路路线系统更新,钢轨取代了铁轨,也为移民西迁提供了重要条件。这一时期,东北部城市和中西部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高歌猛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美国城市逐渐向内陆扩展,有轨电车和铁路的发展推动了城市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城市体系的不断完善。

——摘编自武文霞《美国城市化经验对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启示》

材料二   据美国学者斯金纳尔估计,1843年,中国超过2000人的城镇有1653个,城镇人口为2072万,在总人口40500万中占5.1%;18431894年,中国城镇人口从2072万增至2351万,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由5.1%增至6%。18941949年,城镇人口从2351万增至5765万,城镇人口所占比重由6%增至10.6%……从世界范围来看,1875年印度的城市化率,仅比中国高出约3个百分点,但1951年印度的城市化率达到17.6%,比中国1949年的城市化率高出7个百分点。

——摘编自蔡云辉《城乡关系与近代中国的城市化问题》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国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并说明近代中国城市化与美国城市化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城市化与美国不同的原因。
2022-12-11更新 | 206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林则徐,字少穆,1785年生,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道光十二年(1832年),林则徐在赴江苏巡抚任途中,目睹“灾民于沿堤搭棚栖止”的惨状,提出救灾12项建议,并在江督陶澍的支持下得到实施。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并节制广东水师,查办海口。在此期间,林则徐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有《四洲志》《华事夷言》等,这些著作成为中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的文献。为防范外国侵略,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积极备战,购置外国大炮加强炮台,搜集外国船炮图样准备仿制。道光十九年(1839年),他综括各种资料完成了一部有关农田水利的优秀著作——《畿辅水利议》,总结了历史上北方农田水利的经验。林则徐写下的《壬寅日记》,后被整理为《荷戈纪程》,它记录了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交通状况、民众生活、贸易情况、驻军和民族关系等多方面内容。

——摘编自吴伟宁《论林则徐的历史贡献》等


(1)根据材料,概括林则徐所做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林则徐的历史贡献。
2022-06-21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朝著令,赋役之法有三: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庸。……此三道者,皆宗本前哲之规模,参考历代之利害。其取法也远,其立意也深,其敛财也均,其域人也固,其裁规也简,其备虑也周。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天下为家,法制均一,虽欲转徙,莫容其奸。故人无摇心,而事有定制。以之厚生,则不堤防而家业可久;以之成务,则不校阅而众寡可知;以之为理,则法不烦而教化行;以之成赋,则下不困而上用足。三代创制,百王是程,虽维御损益之术小殊,而其义则一也。

——【唐】陆贽《翰苑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实行租庸调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实行租庸调制的影响。
2022-06-21更新 | 271次组卷 | 4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目前世界124个国家的宪法典中,有97个国家宪法规定了宣誓制度(以下简称宪宣制度)。现代意义上宪宣制度的单形可追溯至英国1215年的《大宪章》,近现代西方国家的宪宣日制度借鉴了英国《大宪章》的立法思想。无论是英美法系或是大陆法系,国家新以立法的形式对完宣制度子以明确。例如美国《宪法》规定,总统在就职前必须宣誓忠诚履职,捍卫宪法。德国宪法中包含“附加宗教宣誓”的相关规定。西方宪宣程序严格,彰显出宪法宣誓的庄严性、仪式化和宪法文化的传承性。

——摘编自林然,王蠢蚕《西方宪法宣警制度给我国的启示》等资料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在政权机关中实行就职宣誓,始于苏维埃时期,政府委员曾在工农兵代大会上进行就职宣誓。延安时期,党在局部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在其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和人民民主政权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审判机关中,实行新当选领导人员就积宣警制度。《解放日报》曾对英、美、苏、南斯拉夫等国的就积宣誓进行报道。冀鲁豫边区政府行政委员就职典礼上,曾这样宣誓:“忠实为人民服务,如有违反,愿受人民严厉制裁。”新中国自2014年开始设主国家宪法日,2018年新修订的宪法宣誓词为:“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恪尽职宁、廉洁奉公,接受人民监督,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努力奋斗!”

——据贺永泰等《延安时期行政机关的就职宣誓及其价值意蕴》和官媒资料综合摘编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方国家宪法宣誓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实行就职宣誓的历史条件和主要目的。
(3)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设立国家宪法日和新订宣誓词所蕴含的现实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武则天一方面创设北门禁中学士制度,竭力破格提拔在职的一批下级文吏;另一方面她“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一批有卓识才华的文人学士进入宫用。……更重要的是,她扩大科举规模和入仕人数,由皇帝亲自出面主持制举和殿试,提高科举取士的声望,吸引士人积极应试。显庆四年(公元659年),她和高宗“亲策试举人,凡九百人”,这是两圣殿试的开始。当时应试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场面之美轮美奂、试题之丰富多彩、入仕授勋之荣耀光彩,确为我国文化史上“最盛大之节目”。武则天就是通过这些措施,提拔一批批普通地主的士人进入统治机构并让其中一部分人和皇帝直接见面,攘为要职,权据要津,参与朝政,议定国是,他们后来成为武则天夺权称帝的亲信和心腹,组成武周政权的统治班底,为完成武则天的武周革命,献计献策,竭尽全力。

——摘编自胡祥《论武则天时期科举制度的改革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概括武则天科举制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武则天科举制改革的作用。
2022-06-23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海东市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一模文综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破壳而出,独立地发展起来,并从此确立了它们的统治地位。它们把自己活动的领域和研究的对象集中在人文方面,而把鬼神生死之类的宗教问题置之度外。它们重视现世人生的意义,高度评价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称颂人性的完美和崇高,推重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老子、庄子把所谓“天道”“地道”“人道”中的“道”抽象出来,实际上是被实体化了的普遍规律。荀子主张以“道”为“衡”,也就是主张以人们认识到的法则、规律为裁判衡量一切的准绳。

——摘编自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中的理性主义和人文精神)

材料二   中国的理性主义在17世纪传入欧洲后,对启蒙运动产生了一定影响。洛克的学生沙夫茨伯里伯爵就曾表示“有一种强大的光在全世界散播开来,特别是在英国和荷兰这两个自由国度……文学与知识必将空前地大步前进”。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旗帜,这场运动对当时的社会、政治、道德等提出广泛批判,力图通过传播知识来改善人类状况。欧美启蒙思想家大多持世界主义的观念。他们谈论的只是全人类,认为他们提倡的原则也适用于全人类。他们都怀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反对宗教上的蒙昧主义和政治上的专制主义,大多把英国视为理想政府的典范。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近代卷》等


(1)根据材料一,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理性主义的特点加以概括。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启蒙运动对中国古代理性主义的发展。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思想文化国际交流传播的因素。
2022-06-12更新 | 406次组卷 | 4卷引用:青海西宁市2022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