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国家安全观以防御为本。中国古代总体上认为在保障国家安全方面,防胜于攻,文胜于武。孔子就曾说“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强调用文德的手段……贞观之初有上书者劝告唐太宗“宜震耀威武,征讨四夷”。唐太宗则说:“唯魏征劝朕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因而他认为魏征的修文以治国,安“中国”以服四夷的办法是上策。

——摘编自黄纯艳《朝贡体系与宋朝国家安全》

材料二   欲制外夷者,必先悉夷情始。

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

外夷惟利是图,惟威是畏,必使有可畏怀,而后俯首从命。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以商道为运道,以商舟为运舟,财用不足国非贫,人才不竞之谓贫。

——摘编自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三   邓小平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论断。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提出要把国家最高原则和国家安全的首要地位视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旗帜鲜明地提出要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强调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同时,不损害别国的利益和安全,要通过和平方式寻求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发展国家关系不以意识形态定亲疏,从而把维护中国安全与维护世界和平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是国家利益的核心,只有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国家安全才有可靠的保障。

——摘编自车跃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国家安全观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的国家安全观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邓小平的国家安全观。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古代中国,人们通过海陆通道进行外贸活动。唐宋至元,海上贸易日渐兴盛,形成了一批重要的外贸城市。明清时期,借助国内经济、市场,外贸进一步发展。郑和下西洋把贸易区域扩大到波斯湾、红海及东非沿岸,但这种官方贸易逐渐式微。同时,东南沿海地区的普通民众“一叶之舟,率得厚利”,甚至形成了王直等实力强大的民间贸易集团;广州在全国贸易中的地位更加突出,澳门等城市也成为重要的外贸口岸。菲律宾的马尼拉等地形成了新的贸易中转站。中国主要出口纺织品、瓷器、茶等,换回各地特产和大量白银。18世纪以后,中国海外贸易最终衰败。

——摘编自杨瀚球《十五至十七世纪中西航海贸易势力的兴衰》等

材料二   18541856年,英国(指英国本土)出口贸易中,原材料占7%,食品占8%,工业制造品占85%。同期的进口贸易中,原材料占61%,食品占33%,工业制造品仅占6%。英国的贸易伙伴,除了欧洲国家外,主要是美洲国家及其殖民地。英国的出口工业商品,从日常消费品到各种机械设备,几乎无所不包。至于进口商品,由于英国商业信息灵通且足够了解、把握和垄断世界市场,它往往可以以最便宜的价格购买到“美洲和东欧的小麦和玉米、澳大利亚和阿根廷的肉类、丹麦的乳制品、帝国领地和中美洲的热带物产、马来西亚的锡、南美洲的铁、斯堪的纳维亚的木材等”。由此可见,海外市场的征服和开拓对英国工业是何等重要。英国国民经济已经完全是一个外向型、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经济。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三   美国对华贸易逆差直接影响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据美方统计,2017年美对华贸易逆差达到3752亿美元。占美国全部货物贸易逆差的46%。以此为由,特朗普政府针对中国对美出口和投资,出台了多种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在特朗普的压力下,北美自贸协定已岌岌可危,而新关税措施很可能是压倒加拿大和墨西哥的最后一根稻草……经济学理论上对于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孰优孰劣存在一定的分歧,主要有两种认识可供讨论:①自由贸易是最优的选择,各国利用自身的优势,各司其职,能够实现生产的最大化。②适当的收取关税或者有选择的收取关税能够使本国利益最大化。

——根据《贸易战解决不了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等人民日报社论整理


完成下列任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外贸变化的表现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叶的英国对外贸易的特点及影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从经济角度分析特朗普政府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的利弊。
2022-05-07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3 . 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经历了从专制到民主自由的漫长而又艰难的历史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称祖先或神明为“皇”,称主宰万物的最高天神为“帝”。嬴政统一六国后,自称皇帝,并说: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
材料二   这时(18世纪中期)“自由”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印花税法》(Stamp Act)引起了一场吞噬“我们珍爱的自由太阳的意义日食”。居民怀有“自由情结”,将自由和权利视为生活的最高价值和政治的终极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由情结”乃是殖民地居民寻求独立的深层动因。
——《美国通史》第一卷《美国的奠基朝代(1585—1775)》
材料三 英国政治家威廉·格莱斯顿说:“美国1787年宪法是迄今为止,在特定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                                                
----2009年《新高考》
材料四   2007年6月27日,81岁的英国女王任命布朗为英国首相。至此,先后有11位首相得到她的任命。这些首相来自不同的政党,政治观点不同。尽管其中有些人她不一定认同,但只要他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她都会授予组阁权。她曾经对英国人民说:我无法领导你们作战,我不能赋予你们法律或司法判决,但我可以做其他一些事情。                                 
----新华网
材料五   回望中国----这个被黑格尔称为“一切例外的例外”的国家。自1840年以来,中国在制度模式上照搬他国一共两次。一次是模仿西方建立宪政共和,即中华民国。二是模仿苏联建立僵化的社会主义体制。这两次均以失败而告终。而唯独中国决定走自己的道路实行改革开放,才创造了今天的经济奇迹和北京模式。这一点在2008年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和弥足珍贵。
----《2008年:西方民主一元化阶段的终结》
(1)从秦始皇开始,为加强君主专制,必然会对各级官员进行监督,那么中国古代秦朝、汉朝、宋朝对官员监察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据此说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二、三、四和所学知识比较英美两国政治体制的异同
(3)依据材料五回答“宪政共和”模仿的是西方哪个国家的什么制度?中国学习苏联所建立的僵化的社会主义体制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是什么?这两次模仿的失败给我们留下了怎样深刻的教训?
(4)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其中包含了对公文权力运行的审查与监督,驳正违失指对中央及地方官员的权力监察。北宋前期通过银台封驳司主管公文的传递、审查、新闻发布和档案的整理留存等,是公文传递审查权和封驳权的合一,机密公文必须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送,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此机构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

                     ——孟宪玉《宋代封驳制度权力制约的精神的当代价值》

材料二 美国宪法设计了一个不允许任何权力分支部门掌握全部政府权力,同时又能整体而有效地推进政府工作的权力关系模式。它规定国会有权要求总统条陈政策以备审议,有权建议、批准总统对其所属行政官员的任命,有权批准总统对外缔结的条约等,从而体现了国会对总统的制约。……同时,美国宪法还规定了总统对国会的制约。表现在:总统有立法发掘权,副总统兼任参议院议长,对立法机关的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论权力制约原则》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封驳制度的内容和作用。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宪法设计权力制约的理论依据和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封驳制度与美国权力制约的主要不同点。
2019-12-27更新 | 178次组卷 | 26卷引用: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8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医药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周时期,已建立医事管理制度,医巫分业、医疗分科。春秋战国以后,再没有出现过鬼神观念统治医坛的情形,医学战胜了巫术。成书于汉代的《黄帝内经》,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提出辩证施治,奠定了中医临床学基础。公元5世纪,创立医学教育体制,使医学教育逐渐由师徒、父子传授制,过渡到官办医学校的教育。在政府的鼓励下,在“不为良相,愿为良医”的思想指引下,读书人逐渐改变了“医为小技”之观念,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与技术发展。明朝李时珍所撰的《本草纲目》是一部中医药学的总结性著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摘编自李经纬《中医史》

材料二:文艺复兴以后,西方医学开始由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转变,先后建立了人体解剖学、病理解剖学、细胞病理学等。鸦片战争后,西医大量传入中国,教会医院逐渐成为和教堂一样引人注目的教会标志,它们为外国驻军、商人、侨民服务,同时救治中国病人。教会医生和本国教会组织联系密切,能即时输入新技术,使教会医院在中国保持技术优势。治疗范围涉及眼科、内外科、骨科、牙科等。1850年,英国医生合信出版了《全体新论》,成为向中国人讲授西医的重要著作。1915年,在华教会医学校有23所,护士学校、药学校等有36所。1921年,北京高校开展卫生教育运动,由北京教会医学会指导,北京大学负责,北京协和医学院学生利用暑假做关于公共卫生的演讲。西医传入,中医一统的局面被打破,近代中国人医药观逐渐多元化。一些激进入士推崇西医,甚至视中医为伪科学,逐渐形成“西医在朝,中医在野”的局面。

——摘编自傅维康《中国医学通史•近代卷•西医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传统中医药学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西医大量传入中国的背景及其影响。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当前中医药学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如明代林希元《荒政丛言》提出“极贫之民便赈米,次贫之民便赈钱,稍贫之民便转贷”……宋代以前,救助贫困人口一般以政府为主,如《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教助。到了宋代,国家开始注重用经济手段、调动民间力量参与扶贫救助,如采用招商赈济、以工代赈等方式。除此之外,宋代还鼓励民间互助,动员富户教助贫户,并设立“纳业补官”制度,对参与扶贫的富户奖以荣誉称号……宋代政府除了在自然灾害之后开展临时性救助,还从百姓日常生产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系统性扶持办法,从财政、民政乃至军政多个层面对贫困人口进行帮扶。

——摘编自孙竞、张文《中国古代扶贫实践及其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扶贫政策的特点。

材料二 光绪初年以前,民间灾赈几乎都是局限于本地,即由灾区本地的钟富救济本地的贫民。光绪初年,庆西、河南瀑发了历史罕见的大早突,从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879年,历时三年,蔓延陕西、直隶、山东等省,并波及江苏北、安北部、江西东部、四川北部。面对大量涌入的灾民,在西方传教士救济父民的刺激下,江南士绅开始了跨地域的长期、大规模、有组织的“义赈”活动。李金镛、谢家福等著名的社会济人士,成立协赈公所、赈局等济机构,在山东、苏淞、河南、山西各地开展救济,并在《申报》刊登募捐公告,绘制了《河南奇荒铁泪图》进行宣传,号召全社会参与救济。

——摘编自余《遗失的传统:明清时期的民间社会技济》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近代救助与古代社会助相比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发生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 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根”,对症下药,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者市县乡村五坂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我们坚持分类策,国人因她策,因赏国原因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状贫脱贫,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携手消除贫困,促进共同发展》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精准扶贫”的现实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汉起,各级官员均由国家任命,无论是各地贤能被征辟或举荐到中央当官,或原在京畿居住者被外放到各地当官,大多存在有异地仕宦解决住所的需要。因此,由国家向赴任官员提供住房,大约也就在秦汉之际逐渐趋向制度化。……住房以外,官吏住所内的一应家具杂用亦由机关按入住者的身份提供。以明代淳安县署为个案,据《海瑞集·兴革条例》载,知县的家具杂用有六十三种二百余件,县丞、主薄等有六十种,典史仅十九种。洪武时,黄州府有个同知安贞,因“搜造公宇器用”,被部下吏员向按察司检举,按察司又向中央汇报。朱元璋得知后,为安贞开脱,说是:“房宇器用都是公家的,安贞若另迁他官,一样也带不走。”……另外,官员调任或退休时一所有家具杂用,都要按清单归还。

——摘自完颤绍元《古代怎样解决官员住房问题》

材料二   法国很早就开始实施官邸制,该制度具体名称是“公职人员职务用房制度”。……法国法律规定,住房大小与付费标准根据职务需要与地位确定。例如担任部长以上的公职,一般可以享受完全免费的职务用房,标准是家庭1-2人住3房套间,3个人住4房套间,4—5人住5房套间。中下级公职人员如果无住房就无法工作者,也参照上述标准分配住房。如果只是一般需要分配职务用房者,则应缴纳正常租金标准一半的房租。……美国官邸制适用范围则是总统、副总统、州长、副州长以及具有一定规模的大、中城市市长。在美国,各级官员官邸的购买、日常使用和维护费均由政府预算负担,居住者只需每年交纳象征性的租金1美元。此外,除了国际通行的驻外大使配有官邸外,一些大学校长也住“官邸”。

——摘自《看各国如何实施官邸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官员公房制度实行的目的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与西方的官邸制有何异同?谈谈你对实行官邸制的认识。
2019-06-05更新 | 740次组卷 | 28卷引用:2016届宁夏银川市九中高三下期第一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8 . 世博会是工业化潮流的产物,历次世博会无一不是各个时段工业文明发展成果的展示平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3年,“主题”概念首次被引入芝加哥世博会中。“主题”一般涉及人类共同关心的一个或几个问题,参展国家和国际组织围绕“主题”,通过展出寻求问题的解决。此后,世博会均确立主题。以下为近40年来世博会的部分主题:

材料二 据新华社内罗毕2010年2月12日电: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纳l2日称赞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认为这一主题凸显了主办方浓厚的环保意识………施泰纳认为,上海世博会不仅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也将推动科技创新和催生环保新理念。“这让我联想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会上,我们欣喜地看到很多创新技术和环保理念的涌现,我相信,上海世博会也会如此。”
材料三 中国近代城市分布图

材料四 据美国得克萨斯州历史与社会教科书《美国历史》载:尽管在18世纪早期曼彻斯特已经是羊毛贸易中心,但曼彻斯特仍保留着乡村的环境。商人们在城市的住宅里,人们喜欢在里艾威尔河( River Irwell)上航行……当曼彻斯特成为世界棉纺织中心地之一时,即19世纪左右,这些场景改变了,许多地方工厂和仓库替代了私人家庭,艾威尔河( River Irwell)污染严重以至于被描写成“流动着肥料的水灾”。
据新华网北京2010年3月3日《综述:英德老工业区“生死变迁”启示录》:过去,由于制造业是主要经济支柱,人们曾用“蒸汽加汗水”形容曼彻斯特,如今它则成功转型,成为多元化发展城市。上世纪60年代初,制造业在曼城经济中所占比例仍高达70%左右,但到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一比例就急剧降至20%上下。服务业就业人口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例迅速上升为84%,而制造业就业人口占比则急剧降至11%。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曼彻斯特在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方面发展迅速。以体育为例,2002年曼彻斯特成功举办英联邦运动会,使体育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从而为此后一系列重要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奠定了基础,使曼城获得世界“最佳体育城市”等多个荣誉称号,也使其体育旅游和观赛收入大幅增加。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40年来世博会主题有何共同之处?
(2)材料二中阿希姆·施泰纳是从哪个角度来看待上海世博会主题的?其依据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近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形成该特点的历史原因。
(4)材料四中英国著名城市曼彻斯特18世纪以来发生了哪些变化?你是如何看待发生在曼彻斯特的变化的?
2019-01-30更新 | 647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皇上若决定变法,请先举三者。大集群臣于天坛太庙,或御乾清门,诏定国是,躬申警戒,除旧布新,与民更始。……一定舆论,设上书处于午门,日轮派御史二人监牧,许天下士民,皆得上书。……设制度局于内廷,选天下通才十数人,入直其中,王公卿士,仪皆平等,略如圣祖设南书房,世宗设军机处例。重定章程……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唯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唯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
(1)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奏折中提出了有关变法的哪三项预备性措施?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这一问题和戊戌变法的失败有何必然联系?
(2)综合两则材料,你认为戊戌变法的特点有哪些?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法国启蒙学者关注公民教育,认为专制国家的教育只是“培养好奴隶”,不会造就出真正的人。公民教育应由民主国家设立机构来领导与管理,以推翻教会对教育权的垄断与掌控。狄德罗认为优良的自然素质绝非贵族所独有,“天才、才能和美德出自茅屋里的要比出自宫廷里的多得难以计算”。只因在恶劣的社会制度下,民众的子女得不到合理的教育,其中的天才被埋没。在当时法国“优秀的爱国者”和“始终正直的公民”极为稀少的情况下,道德教育尤为重要。卢梭要求儿童多了解祖国,他认为只有掌握包括数学、文学等科学知识,方能逐渐成为合格的公民。这些构想为推动臣民教育向公民教育的转变提供了思想先导。

——摘编自刘春兵《思想启蒙与公民塑造-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的公民教育思想探析》

材料二   民国初期是近代中国公民教育的产生发展阶段。《临时约法》首次对公民权利作出规定,为公民教育提供了法律基础。在学习借鉴西方公民教育之初,不少学者强调“德国公民教育之思想,不可完全移植于我国”。商务印书馆和《中华教育界》等民间社会机构发表西方公民教育著作文章,顺应时代要求,自觉承担推动公民教育的重任。朱元善于1916年提出,“教育之方针自当以新国家之本质为主眼,而置重于共和立宪国民之养成”,“非实施公民教育不可”。随着西方公民教育思想的不断传入,人们提倡将民主共和精神的培养作为公民教育目标模式构建的基础,使公民教育范围扩展到社会公共生活领域。

——摘编自朱小蔓、冯秀军《中国公民教育发展观脉络探析》


(1)根据据材料一,指出启蒙思想家关于法国公民教育的主要构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提出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初期公民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特点形成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西方公民教育的历史启示。
2022-03-26更新 | 485次组卷 | 7卷引用:宁夏银川市2022届高三一模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