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22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历代货币的演进历程一览表

时期

货币演进的主要表现

时期

货币演进的主要表现

二里头遗址

出现海贝、仿制贝

北宋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开始出现铜铸币

纸币成为单一流通货币

春秋战国

形成多种样式的铜铸币

明、清

白银逐渐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将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

晚清

政府开始铸造银元

西汉至唐初

统一铸造五铢钱

南京国民政府

实行法币改革

铸行“开元通宝”钱

2016

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

——根据《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等编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种中国历代货币演变的主要趋势,并就其中的一种趋势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自原始社会开始采集和利用茶叶,但在唐之前,茶叶大抵采自野生茶树。随着饮茶之风渐广,茶叶消费量激增,靠采集野茶无法满足庞大的消费需求,于是,人工种植的茶园日益增多,逐渐形成了茶叶核心产区。从茶叶种植上看,除去岭南道韶州、容州、象州产茶外,几乎尽出自长江流域。唐建中年间,北方饮茶之风日盛,大量的茶叶需从长江流域运往北方,带来了由南至北的繁盛的茶叶转运贸易。位于大运河枢纽素有“扬一益二”的扬州,成为唐代茶叶南北运输中重要的集散地,大量茶叶通过运河运到洛阳、长安。同时周边少数民族开始依赖饮茶消解酒食,维持身体健康,刺激着唐王朝与周边国家民族的茶马贸易和茶马古道的开辟。

——摘编自刘礼堂、万美辰《唐代长江流域的茶叶种植与饮茶习俗》

材料二   对中国茶叶的依赖引起了英国人的警觉,他们认为英国急需寻找一个新的茶叶供给源,以结束中国对世界茶叶市场的垄断。这个地方很快被选定——英国的殖民地,印度。这里有合适的气候、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土地。1848年,罗伯特·福钧被英国东印度公司派往中国,深入内陆茶乡,盗取中国茶树品种与制茶工艺,使茶叶在印度得以大批量种植和生产。与此同时,工业革命的成果也被应用到茶叶的制作与运输中,尤其是大量制茶机器的出现,使此前从事制茶的小作坊纷纷转变为大工厂,到19世纪末,印度已经实现了各个环节的机械化,印度茶的产量迅速超过中国茶的进口量。印度茶不仅产量巨大,而且关税为零,这一切导致茶叶价格大幅下降,茶因此走入大众生活。

——摘编自韩红星、单依依《以茶为媒:明清中英贸易背景下茶的跨文化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大量种植茶叶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度引种茶叶带来的影响。
3 . 近日,因ChatGPT而闻名的OpenAI公司高层出现严重分歧与激烈斗争,公司首席科学家担心,如果继续加快ChatGPT的升级迭代,可能会带来安全性和伦理问题。这说明(       
A.新的技术发展必然遭受重重阻力B.需要审慎对待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C.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是大势所趋D.人工智能技术将给人类带来灾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梯田”一词始见于南宋范成大对今江西宜春高山梯田的记录。江西赣州崇义的上堡梯田与广西龙胜梯田、云南元阳梯田并列为中国三大梯田奇观,都是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梯田的出现反映了当时(       
A.土地资源得到较为充分开发利用B.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C.北方农民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D.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龙山文化时期的陕西神木石峁城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构成,附属城防设施形制完备。以皇城台为中心,内外城以石砌城垣为周界向内拱卫。这表明(     
A.城市营建已然形成制度B.坊市分区格局开始形成
C.政治军事功能尤为突出D.礼乐文化影响城市布局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世纪前期,英国颁布一系列工厂法,这些法令不仅为保护工人的劳动条件提供了法律基础,而且为保障工人的生活条件提供了法律手段。这些法令的颁布(     
A.体现国家干预经济B.助力工业革命发展
C.适应殖民扩张需要D.保障工人政治权利

7 . 在清朝,朝廷规定三品以上京官以及巡抚以上地方官的子弟不能考选科道官。这反映了(     

A.恩荫制度被彻底废除B.科举制度更公平公正
C.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D.大大削弱了高官权力
8 . 如下图所示,周朝将对贵族盂的册封刻在耐久的青铜鼎上,秦朝将“书同文字”的诏令写在轻便的木方上,两者的差异可以说明(     
A.书写材料的进步B.中央权力的集中
C.生产工具的发展D.宗法制度的瓦解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先秦以来,中国的统治者把自己的国家视为唯一文明的国家,自称为“华夏”“中国”“中华”,而把周边邻近地区的其他民族或部族称为蛮”“夷”“狄”“戎”等所谓的“四夷”。在华夷秩序或者华夷体系之中,中国实际上是个地区主导国家或者领导国家,左右或指导着其周边国家的对外行为。因为在华夷体系内,其周边邻国唯一共同的对外关系就是定期向中国不同王朝的皇帝们称臣纳贡。朝贡制度给中国朝廷带来的是政治威望,中国一般不干预藩属国的内部事务,也不要求获取经济利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朝贡制度也是中国怀柔周边邻国维护自身安全的一种手段。

——摘编自张小明《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历史演变:模式与过程》

材料二   1648年签署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罗马帝国的选候、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力、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应提交双方提名的仲载人,或由法国和西班牙之间签订一项条约,或采取其他某些友好的办法来解决……而不使用武力。”

——摘编自黄德明《〈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及其对国际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交往的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2)根据材料二,归纳《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的主要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国际法发展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逐步征服伊比利亚半岛。在穆斯林统治期间,大量当地土著人放弃了本民族的语言,和阿拉伯人通婚,讲阿拉伯语,广泛吸收外来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为荣。由此可见,阿拉伯人的统治(     
A.以促进文化多元化为宗旨B.以文化殖民为主要方式
C.造成当地民族意识的消泯D.推动了区域文化的重构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