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邮驿通信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历史由古至今,驿站制度在古代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周秦以来,邮驿有不同的称呼。秦朝把“遽”“驲”“置”等不同名目一概统称为“邮”。在秦朝,“邮”负责长途公文书信的传递任务,近距离的用“步传”。在邮传方式上,秦时大都采用接力传送文书的办法,以首都咸阳为中心,“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秦朝还特别重视烽火通信,沿长城内外设烽火台,可以迅速传递边防情报。

——据《汉书·贾山传》等整理

“行命书(诏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毕,不敢留。留者以律论之。”“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

——秦代《行书律》

材料二   清政府在东北、北部、西北和西南边疆地区,新设了若干邮驿机构,建成稠密的通信邮驿网。到了光绪年间,驿务萧条,据《河西驿日记》记载,河西驿残破不堪:房屋破烂,马棚倒塌,驿夫饥寒交迫,还有不法的官吏,不断进行勒索,造成文报迟延,通信阻塞,邮务不能正常进行。冯桂芬专门写了一篇《裁驿站议》,大声疾呼:“国家以有限之帑(收藏钱财府库)项,既饱县官私囊,复递无足轻重之例信,亦何贵此驿站为乎?”主张取消驿站,改设近代邮政,既利于官,又便于民。在形势的逼迫下,清政府于1896年始办大清邮政官局,中国近代邮政由此诞生。

——摘编自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代驿传系统的特点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代邮驿系统出现的问题并分析邮传系统急需转型的原因。
2024-02-27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榆林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据记载,万历八年(1580年)福建人陈振龙把甘薯从海外引种到福建,当时大家对这种新作物并不了解,因此最初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万历二十二年和二十三年,泉州一带水稻歉收,凡甘薯种得较多的地方,很多人以甘薯充饥,得免饥馑。自此,福建种甘薯的人越来越多。这可用于说明在我国(     
A.外来物种传播有赖于人们认识的深化B.物种交流完善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C.人地矛盾是影响物种推广的主要因素D.物种传入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新出土秦简记载“新地吏(秦国派到新征服地方的官员)及其舍人敢受新黔首(秦新征服地区的百姓)钱财、酒肉、它物及有卖买假赁貣于新黔首而故贵赋。”直接意思是,禁止新地吏剥削新黔首的财物或者在经济上压榨他们。从新出土的秦简能推断出(     
A.暴政亡秦历史结论的虚妄B.秦加重对新征服地区的盘剥
C.秦为统一全国推行新政策D.在新征服地区推行怀柔政策
4 . 元代,不少城市都按照不同的产品交易置有专门的商业密易区。据记载,元代初期,杭州城内有各种市行百余种。“杭州省会,百货所聚,其余各郡邑所出,则湖之丝,嘉之绢,绍之茶之酒,宁之海错……温之漆器……皆以地得名。”这反映出元代(     
A.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形成B.商业市场分工趋于细化
C.南北方的经济联系加强D.江南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朱熹认为:“科举之习,盖未尝不谈孝悌忠信,但用之非耳。”公元1181年陆九渊访问朱熹时,陆讲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章,陆九渊年谱记载“……当时说得来痛快,至有流涕者。元晦(朱熹)深感动,天气微冷,而汗出挥扇”这说明(     
A.科举制完善推动儒学思想的发展B.宋代儒学强调存理灭欲
C.两人在道德修养方式上观点一致D.理学思想维护专制统治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据《唐书)记载,许多状元出身书香门第,如孔纬,孔子的后代,祖父孔戮举进土第,官至礼部尚书。唐代有家世资料记载的状元中仅4名为寒门,占比8%。由此可知,唐代(     
A.出身背景影响科举竞争B.世家大族把持入仕门径
C.科举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D.社会阶层流动趋于停滞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宋代,以苏州、湖州、常州为核心的江南地区所生产的粮食,不仅能满足当地日益增长的人口需要,还足以保证中央调拨供应外地,《吴郡志》中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记载。到了明朝中后期,却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说法,苏湖地区棉花蚕桑种植面积扩大,棉纺、丝织快速发展,粮食反而要从湖广输入。这种变化表明
A.产业分工的区域化B.经济重心再次转移
C.重农抑商政策松动D.粮食安全难以保障
2022-05-30更新 | 338次组卷 | 8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实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西周时期,同民每年要把人口情况登记造册,上报周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均加强了人口管理和统计工作。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进一步规定对与人口相关的统计实行户主或本人主动中报,官府核验,以保证申报的及时和准确。汉代地方按规定向朝廷呈报“集薄”,其中最重要内容就是“户口垦田,钱谷出入”。魏晋以后,各朝实行了更严格的户籍管理与清查、统计制度。隋朝实行“输籍法”和“大索貌阅”,建立起人口档案,定期核验,严惩弄虚作假。宋朝实行类似于现在“户口薄”的户帖制度,到明朝时趋于完善,户部统一制定户帖格式,定点印制,地方官吏按户帖要求入户调查,逐项填写,其记载事项包括户类型、户主原籍和现籍、居住地、姓名、性别、年龄、人数、与户主关系、家庭财产等,英国学者卡尔津称之为“全球最先推行全国人口普查的明证和榜样”。

——摘编自陈忠海《中国古代的人口统计》

材料二   民国政府在30年代初曾有一次不很完整的人口调查,好各地人口自己到指定地点登记,只调查常住人口,且未规定标准换时间,最终调查数字是47480万,虽不太精确,但“四万万同胞”之说因此开始。新中国成立后,摸清人口状况成为开展各项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19534月,政务院发出进行全国首次人口调查登记的指示,国家统计局协同有关部门组成各级人口调查登记办公室,严格按统一的简易可行的办法,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结合普选进行直接调查登记,内容主要包括姓名、年龄、民族等,确定调查标准时间为195363024时。为使普查资料真实明行全面,及时组织了抽样复查,最终调查全国人口总数为亿人。这次比较全面科学的全国人口调查是中国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

——摘编自孙兢新(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简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口统计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首次全国人口普查“比较全面、科学”的主要表现,说明这次人口普查的重要意义。
2021-09-1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山阳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孔子家语六本》记载:孔子的学生曾子因错把瓜苗的根锄断了,被其父曾皙一怒之下用锄柄打晕,曾子醒后向父亲赔罪,还回房弹琴练歌,让父亲放心;孔子听闻此事很生气,对曾子说:“(你)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死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据此可知
A.儒家思想已确立正统地位B.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盛行
C.孔子反对没有原则的孝道D.精耕细作农业获得大发展
2022-06-27更新 | 2038次组卷 | 14卷引用:陕西省咸阳市西北农林科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语书》是出土于云梦睡虎地的秦简,是南郡太守腾在秦始皇二十年对县、道官员发布的告示。其中有大量关于整顿和统一社会风俗的记载,如“去其邪僻,除其恶俗……而使之之于为善”;又如“贵贱分别,男女礼顺”;“奸邪不容,皆务贞良”等。此告示的发布
A.践行了“兼爱”“非攻”理念B.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
C.摒弃了法家治国思想D.激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