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希罗多德等希腊史家的记述、托勒密王朝碑铭文字(今埃及境内)均表明,古代波斯帝国统治残暴,镇压行省保持稳固统治。而现代对波斯波利斯(位于今伊朗境内)等城市考古发现,当时帝国是以怀柔政策为主统治境内其他族群。由此说明(     
A.文字史料比实物史料更为可信B.相互矛盾的历史史料不可采用
C.考古是辨识古代文明最终依据D.立场态度影响历史记载真实性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礼记》记载,“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本”“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孟子》也有“是故得乎民而为天子”“得天下有道,得其民得天下”之说。墨子也提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论语》记载,“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认为礼的运用王和谐,认为先王的治国之道是最好的。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以抱目,冲气以为和”,认为和谐的状态是事物发展的基本条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语出《周易》,指天体运行是没有终止的,不因外界事物干扰而屈服,君子也应该效法天,自强不息、永不停息。《孟子》记载:“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体现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不畏艰险、奋发图强的精神。

——摘编自朱美荣《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材料二   国传统文化发展到近代不得不发生深刻的变革。由于中国的大门是在被迫的情况下打开的,外来文化的涌入使时人一时难以阻挡,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以儒学为骨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待传统文化的讨伐声中,匆忙转向新文化,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在这种急迫心理的驱使下,往往对中国传统文化所遇到的近代危机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分析,文化批判的功利色彩较浓,文化自觉运动的参与者无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对传统文化简单否定的倾向。面对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鸦片战争后的民族救亡,是循着“利器”到“改制”和“化教”的程序进行的,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文化变革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的深化,另一方面也强化了人们“只有西方文化才能拯救民族危亡”的简单思维习惯。

——摘编自蔡雅娟《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及其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先哲思想体现的社会价值观,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特点,并简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
2023-09-27更新 | 76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汉南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综合检测(一)历史试题
3 . 唐宋时期,古籍中关于黄土高原地区全部动物资料(280条)中,鹿类资料(100条)占比35.7%。其史料来源,一部分是方志文献中的土产贡赋记录,一部分是正史、政书中祥瑞动物的记载。唐宋以后,古籍中关于黄土高原地区鹿类活动的记载急剧减少。上述史料有助于研究(     
A.气候变化与社会生产的联系B.儒家学说对地方治理的影响
C.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的关系D.民间信仰向文学创作的渗透
2024-02-20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新高考协作体2024届高三下学期收心考试(开学)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曲宴是古代帝王赐宴的一种,具有私宴性质,用以拉拢臣下,便于对朝政的控制,参加的人员一般是皇帝近臣、宗亲等。表中曲宴人员变化能够反映出(     
北宋官员出席曲宴的部分记载
时期太祖朝真宗朝
曲宴记载建隆二年,“宴刺史、统军、军指挥使以上及诸道进奉使于广政殿”咸平五年(1002年)“癸亥,赐近臣岁节宴于宰相吕端第。自是遂以为例”
乾德二年,“宴大将王全斌于崇德殿”“三年八月八日甲寅,诏近臣观书于龙图阁,遂宴于崇和殿”
A.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动B.科举制度的日益完善
C.宋初政治改革的方向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2022-11-16更新 | 735次组卷 | 9卷引用:历史-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湖北专用)
5 . 唐睿宗在地方设都督府以“纠察所管州刺史以下官人普恶”,不久又将其罢撤,于公元711年改设十道按察使。另据杜佑《通典》记载:“至景云二年,改置按察使,道各一人。开元十年省,十七年复置。”这反映当时(     
A.君主权力缺乏有效的制度约束B.中央与地方在权力方面反复争夺
C.地方监察权力的执行存在障碍D.君主重视地方吏治与社会的稳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玛雅人是美洲大陆上最早发明象形文字的印第安人,其文字可跻身世界仅有的几种完整的古文字之列。玛雅人语言丰富,共有三万个词汇。其文字既表意,又表音,全由祭司垄断,用来写诗,记载宗教神话、祈祷文、历史和天文历象等。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A.玛雅文明建构具有多元性特征B.玛雅文化源于生活实践的积累
C.农牧分工奠定玛雅文明的基础D.文字成为玛雅文明的重要载体
2023-08-21更新 | 246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部分学校2024届高三8月起点考历史试题
7 . 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材料一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

材料二       

1903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
1910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
1923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1937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1938《民族诗坛》发表诗歌《黄河》,诗中写道:“黄河!你这中华国族的母亲,现在你再也不能安睡,东方吹动了号角,杀声震变了天地。”
1939《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
(2)20世纪上半叶,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其时代内涵不断丰富。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2023-06-30更新 | 3231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周公是孔子最崇敬的古圣之一,《论语》中记载孔子言论云:“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孟子首称周公为“古圣人”,将周公与孔子并论。荀子以周公为大儒,在《荀子·儒效》中赞颂了周公的德才,由此可见儒家(     
A.试图复兴周公政治理论B.公认周公是儒学开创者
C.肯定周王朝的统治制度D.认可周公对儒学的奠基
2022-08-22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对于西周灭亡的原因,某同学选择以下两则不同材料进行探究。
《史记》记载周幽王宠爱褒姒,通过烽火博得褒姒一笑,留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周幽王的荒淫,招致西周灭亡。
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竹简记载周幽王主动进攻被废的申后的娘家申国,申侯联络戎族打败周王,西周因而灭亡。

由此可知
A.民族矛盾是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B.史料研究是历史研究的重要基础
C.文献研究是还原历史的唯一途径D.流传广泛的历史典故应当是信史
2022-02-13更新 | 14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圆创联考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合测评历史试题
10 .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不仅是封建国家赖以存在的基础,而且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书》记载:“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而十五税一”。《隋书·食货志》记载“未受地者皆不课,有品爵及孝子顺孙义夫节妇,并免课税。”开皇十年五月又规定“丁年五十,免役收庸”。明代后期的“一条鞭法”也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为了鼓励农民发展农业生产,清王朝在开国初期采取与民休息和减轻赋役的政策。康熙五十一年宣布:“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些减免措施,既反映了统治者对发展农业的重视,也反映了历代王朝的赋税收入对农业的依赖性。

——摘编自石妍妍等《中国古代农业赋税减免政策初探》

材料二   “摊丁入亩”制度使土地与丁役银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对应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就农村范围而言,田多者多出役银,田少者少出役银,没田者不出役银,人们的役银负担在总体上相对均衡……同时“摊丁入亩”制度的实施,也使纳地丁银的土地所有者不再承担力差,即不需要亲自服役,避免贻误农业生产。把丁役银平均摊入土地以后,各地役银收入不仅没有从前的缺额之虞,而且还往往有溢额出现。

——摘编自李三谋《清代摊丁入亩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封建王朝建立初期农业政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评价清朝的赋税制度。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