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纵观世界历史,我们看见两条线,一条是横线,一条是纵线。横线是从分散到整体的运动趋势,终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纵线是从低级到高级的社会发展,文明在发展中持续升华。历史运动的真实却是横向和纵向交互发展,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单纯的横向和单纯的纵向都不完整。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

参照材料中的观点,结合世界历史的相关内容,阐述历史发展中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要求:围绕具体史实阐述,突出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表述清晰。)
2024-03-15更新 | 333次组卷 | 6卷引用:历史(北京卷01)(15+5模式)-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2 . 清朝对外关系用语

清朝前期对外关系用语,笔者总共收集到247个。其中,“事件用语”包括“夷、红毛、藩属、西洋”等185个,“文书用语”包括“诏敕、谕旨”等5个,“对外政策用语”包括“怀柔、贸易管制”2个,“机构用语”包括“理藩院、礼部”等6个,“仪式用语”包括“三跪九叩、朝贡、赐”等49个。

清朝后期的对外关系用语,笔者总共收集到383个。其中,“事件用语”包括“夷、酋、洋、道歉、致电、欧罗巴”等335个,“文书用语”包括“函、照会、国书、咨文”等18个,“对外政策用语”包括“通商、联外交(与外国沟通、互派出使人员,加强交往)”等5个,“机构用语”包括“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外务部”等3个,“仪式用语”包括“跪、朝觐、握手”等22个。

——摘编自杜鑫《清朝对外关系用语研究》


本题要求以“清朝对外关系用语反映社会变迁”为论题撰写小论文,请完成以下任务:
(1)依据论题,拟定两个分论点。
(2)从材料中为一个分论点选择“一对”外交关系用语作为论据,简要说明选择理由。
(3)写出本小论文的结语。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人才选拔与培养

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汉武帝诏令郡国每岁向朝廷举荐孝者、廉吏各一人以备擢用,由此形成固定的“察举”之制。后孝者、廉吏合并为孝廉,它是汉代普通士人最主要的入仕途径。孝廉以外,还有一些临时性的察举科目,如茂才(秀才)、贤良方正、文学等。被举者一般都有符合儒家伦理道德标准、通晓儒家经书的共同特点。出身贫寒、40余岁始钻研《春秋》的公孙弘通过察举拜为博士,十年之内升至丞相,封平津侯,开创西汉建立以来以布衣身份拜相封侯的先例。在察举制度形成前后,武帝又在长安设立了太学。太学生由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博士负责教授,学成后经考试分等第录用,自此博士的主要工作由备顾问转向教学。同时推广蜀郡太守文翁的兴学措施,令郡国皆立学校。太学与郡国学皆以经学为主要教育内容。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依据材料和所学,阐述汉武帝时期人才选拔与培养制度的影响。
2023-03-25更新 | 23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丰台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4 . 清朝前期的边疆治理

材料一

                    清朝形势图(1820年)

材料二   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对少数民族的统治和管理。 在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程中,清朝统治者实施的策略是:第一,因地制宜,按照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特点,分别建立不同的行政机构,在东北和伊犁地区设立将军制度,在蒙古设立盟旗制度,在西藏设立噶厦制度,在新疆维吾尔族地区沿袭以前的伯克制度,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改土归流,实行基本与中央地区一样的行政制度。第二,利用宗教,修其教不易其俗,为加强与蒙古族和藏族的关系,清政府推崇黄教,大修喇嘛庙,封赐喇嘛教首领,实行政教合一。第三,恩威并用,对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封赐爵位。给予厚禄,或联姻,或召见,会盟筵宴,施恩笼络,而对破坏统一的叛乱割据势力则予以坚决的军事打击。清朝统治者对少数民族所实施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它有效地协调了民族关系,形成了汉、满、蒙、回、藏等50多个民族共同生活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一个新的高峰。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简明中国历史读本》第十章第二节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以蒙古族和藏族地区为例, 概述清朝前期对边疆地区统治与管理的主要措施及重要意义。
5 . 战国秦汉的农牧业分界线

   

                 战国秦汉的农牧业分界线变迁图

上图的农牧界线在秦汉时期历经变化。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派蒙恬逐匈奴,取得今河套包括鄂尔多斯高原的“河南地”,在这块一直是游牧民族活动的“草木茂盛,多禽兽”的森林草原地带,设置了44县,并修筑长城,“徙谪戍以充之”。公元前217年又迁三万家于北河(今河套乌加河)榆中地区。这两次大规模移民戍边,将农耕区的北界推进至阴山以南一带。不久,爆发了秦末农民起义,秦朝灭亡,戍边者乘机逃回,匈奴渡河而南,与中原王朝以战国以来的故塞为界。至汉武帝时期,农牧界线又向北移动。

——摘编自邹逸麟编著《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阅读图文资料,结合所学,评析战国秦汉时期农牧业分界线的变动。
2023-05-30更新 | 669次组卷 | 6卷引用: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6 . 近代西欧经济

材料一   中古后期到近代前期西欧重要经济现象或经济事件选摘   

时间经济现象或经济事件
14世纪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贵族领主的土地,建立租地农场,雇佣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
14世纪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有二百多家手工工场,30000多雇佣工人。
16世纪荷兰人开始从海外进口香料之后,意大利的威尼斯失去其垄断地位,西欧国家可以经大西洋前往世界各地。
1521年—1600秘鲁和墨西哥的矿山出产了1.8万吨白银和200吨黄金,流入西班牙等西欧国家。
1536年—1635价值2.54亿英镑的金银流入欧洲,是西欧原有金银总储量的7倍以上,大量金银流入引起物价飞涨。
1564英国的一家手工工场,在一个大房间(车间)里,安放了200台织机,同时有200名织工进行操作生产。
1680年—1720越来越多的土地所有者迫于竞争将土地交给租地农场主经营;个体农民受资本主义大农场排挤,纷纷破产。

材料二   在近代前期的商业资本主义时期,欧洲国家占有殖民地越多就意味着占有的财富越多。西方殖民者对殖民地采取最简单、最野蛮的暴力手段,公开劫掠金银财富;各宗主国限制其殖民地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宗主国的特权性贸易公司垄断其殖民地的贸易。西方国家之间争夺殖民霸权与海上霸权也成为殖民政策的重要内容。

工业革命后,西方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在“自由贸易”的招牌下,资本主义国家加剧了殖民扩张与掠夺。在印度,英国机器生产的质优价廉的棉织品充斥市场,使印度的传统手工纺织业急速衰退;原棉大批输往英国,以抵偿英国大宗输入的工业品的价额,殖民当局规定由英国输入的货物税率为2.5%,有的甚至免税。西方列强将殖民地作为其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

——摘编自王韵华《略论近代资本主义殖民政策的演变》


(1)阅读材料一,概括材料中的史实所反映的近代早期西欧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时代特征或趋势,任选其中的一个特征或趋势加以说明。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比较商业资本主义时期与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国家殖民侵略特点的不同并分析不同的原因。
2023-05-30更新 | 652次组卷 | 9卷引用: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华工与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

19世纪30年代末到50年代初,随着美国兼并德克萨斯,与英国解决俄勒冈的边界争执,以及在加利福尼亚发现黄金后向太平洋沿岸地区的大量移民,一些国会议员开始思考如何使这些地区与其他地区一样,成为美国联邦永久不可分裂的一部分。建设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的主张就在40年代被提了出来。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批准通过了第一个建设太平洋铁路的法案。西段工程于1863年破土动工,它所经过的加利福尼亚州塞拉岭和内华达州一带,高山峻岭绵亘,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劣,施工条件异常艰险。不少白人工人应聘后不久经受不了恶劣的条件而纷纷离去。管理层在加利福尼亚州雇用了首批来自中国南方的50名华工。此后,越来越多的华工加入到筑路大军中。根据美国学者柯立芝所著《中国移民》一书的统计,太平洋中央铁路在建设高潮时,中国劳工占到90%,约9000人。这条铁路最艰险的路段,是由以中国人为主的工人修建的。1869年,第一条横贯北美大陆的太平洋铁路建成,美国大陆在经济上真正连成一片,经济发展开始进入狂飙时期。它预示着美国行将成为面向两大洋的经济大国,同时也充分显示了中国移民对于美国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利福尼亚等美国西部地区的崛起所做出的历史性贡献。

——摘编自黄安年《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与在美华工的贡献》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美国太平洋铁路修建的背景。
(2)以美国中央太平洋铁路的修建为例,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经济和文化的角度简述赴美华工的历史贡献。
2024-01-20更新 | 133次组卷 | 2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2-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北京专用)
8 . 义乌模式

义乌:浙江省金华市代管县级市,位于浙江省中部,是目前中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更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被列为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全国文明城市等。

义乌县城始建于秦汉时期,当时没有城墙,主要以周边的山水为城防,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开放与包容。宋代时义乌经济繁荣,丝绸、酿酒、陶瓷等产业较为发达,出现了代替金属钱币的关子与会子。元代和明代,义乌的商品经济更是对工商业集市的发展带来了重商文化传统。明嘉靖年间,骁勇善战的义乌兵跟随戚继光南下平定倭寇,立下赫赫战功,又北上修长城,用他们的血与肉书写了“刚正勇为”,赤胆忠心的家国情怀。到了清代,义乌城镇集市继续发展,数量达到了29个,并出现了许多注重商业道德,受到乡里、亲族的尊崇的良商义贾,例如顺治年间的杨人杨思睿,咸丰、同治年间的佛堂人王文彬等。

——摘编自《义乌县志》等

义乌模式的历史变迁过程

时间段/年核心特征内涵
1978—1992市场化通过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推动全市工业体系不断完善,经济实现新的跨越。
1998—2002城市化依托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途径,促进全市由农村市场化、工业化主导向城市、城区经济主导转变。
2003—2008国际化包含市场提升、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区域分工协作等诸多县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模式。打造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商汇天下,货达全球。

——摘编自钱泓澎《多重制度逻辑下义乌模式研究》等


(1)依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义乌的经济、社会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析“义乌模式”。(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3-05-16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魏晋南北朝绘画

材料一


   

——地图依据赵振宇《魏晋南北朝绘画地理格局研究》

材料二汉末中原动乱,地处丝绸之路要道的河西走廊等地区的军民却因为战事鲜及而享受着相对平静的生活。关内的战乱导致移民涌入,将农桑技术与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入这一地区。《后汉书・孔奋传》记载:“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而姑藏(今甘肃武威)称为富邑,通货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县者,不盈数月辄致丰积。”陈寅恪指出:“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 转移保存于凉州(主要指今甘肃一带)一隅。”

——摘编自朱浒《传承与分立:魏晋南北朝墓室壁画中所见胡人形象》


从地图中A、 B、 C三个区域,任意选择两个,概括该地区绘画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发展原因。
2023-05-08更新 | 366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翰笙(1897—2004)在苏联担任国际农民运动研究所研究员期间,曾与苏联、匈牙利等国经济学者围绕中国社会性质展开论辩。这些外国学者机械使用马列理论,否认当时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认为中国农村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陈翰笙与其进行了激烈争论,但缺乏有力的辩驳证据,遂决定“对中国的社会作一番全面的调查研究”。回国之后,为了弄清中国社会的性质,陈翰笙组织一批学者先后在营口、大连、长春、无锡、保定及广东岭南等地展开农村调查和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逐渐形成“中国农村派”。

中国农村派认为:在中国农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封建性生产方式是并存的,但封建残余占优势;中国农民的商品生产不是资本主义的自由生产,而是贫困导致的;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在中国农村未占优势,半封建的小农经营仍是农业经营的支配形态,阻碍着资本主义农业的生产;帝国主义对中国农村的半封建性有维持作用。

——摘编自李金铮《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农村经济的主张》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农村派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对中国农村派的活动及主张进行阐释。
2023-12-20更新 | 1226次组卷 | 7卷引用:冲刺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重组卷02(北京专用)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