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05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9年梁启超等社会精英游历欧洲,却到处看到和听到西方文化人士失望于自身文明,“想输入些东方文明,令他们得些调剂”的言论使他们倏然觉悟,转向国人提倡东方文化,因此引发了国内流行一时的东方文化思想。《欧洲心影录》中梁启超甚至这样感慨,我们的国家有个绝大责任横在前途,“什么责任呢?是拿我的文明去补助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

20年代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的这种多少有些不太正常的过分热情逐渐消退,但各种专业译介和研究却继续得到发展。……对于近代以来屡遭西方劫难,严重缺乏文化自信的国人来说,这无疑起到一定的鼓励效果,部分扫除了由来已久的文化悲观情绪。

总之,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这场中国文化西播热潮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虽然西方世界的文化歧视态度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但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优势,开启了自身的近代复兴,步入又一个全新历史阶段。

——摘编自夏舒洋《一战后的中国文化西播热潮述评》

材料二   20世纪6080年代,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认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儒家文化的影响。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东亚儒家社会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会有着根本的差异。儒家社会相信个人脱离不了家庭、大家庭、朋友以至整个社会,而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取代家庭所扮演的角色。新加坡依赖家庭的凝聚力、影响力来维持社会秩序,传承节俭、刻苦、孝顺、敬老、尊贤、求知等美德。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产力的人民,推动了经济增长。

——摘自《历史选择性必修3》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结束至二战期间,西方人士对中国文化态度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新加坡与西方对中国文化态度的共同点。结合所学知识,面对当今中西方文化交流频繁,我们应注意什么问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人口迁徙不再仅限于某些地区,如福建农民在万历年间,迁往江西西北部、东部移垦,有的几代经营;乾隆年间又向南移居广东、海南直至海外,向东则移往台湾,有的家庭甚至移了又移。明朝云南移民大量涉及商业,有的还经由云南走出境外,经商颇有厚利,接踵者多。康熙时为恢复四川经济,颁布了一系列招民来垦的法令,外省人民由此大规模移居四川,至雍正年间,自愿迁移逐渐成为主体,他们很多是“各带盘费”的经济性移民,希望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致富。

——摘编自季松《试论明清人口迁移的时代特征》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大批失地农民和破产的小手工业者出于生计,冒险出洋。受已在海外发财致富的华人影响,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旧金山一带发现金矿,淘金热在中国迅速兴起,而急需大量劳动力的美国也被华人认为是“伊甸园”,赴美是条发财路。同时,在贩卖华工所带来的可观利润刺激下,英国等殖民主义者纷纷进行惨无人道的苦力贸易,以至于在华工出洋合法化前,已有大量华人被西方人口贩子拐卖出洋。

——摘编自赵薇《晚清华工出洋原因探析》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人口迁徙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简析晚清出洋华工群体出现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贡献。
7日内更新 | 111次组卷 | 3卷引用:江苏省2024届高考预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汉代,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就开始对朝鲜半岛产生影响。到了唐帝国时期,已经在东亚和中亚建立了中国的宗主权势力范围,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法系。到过中国的西方人,也都盛赞中国文明的优美与进步。13世纪的《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国王治国至公平,境内不见有人为恶,城中安宁,夜不闭户,房屋及层楼满陈宝贵商货于其中,而不虞其有失。”16世纪后半叶,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访开启了“中学西传”的进程,把作为中国文明本体的儒家学说传播到西方世界,在大革命前夜的欧洲大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公丕祥《19世纪之前的中外法律交往》

材料二   按照威斯特伐利亚模式,在各个主权国家的法律制度之间并不存在隶属关系。但是,在英、法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之间却不存在平等关系,而是隶属关系,宗主国的最高法院往往是殖民地法院的最高上诉法院。在公法领域,作为西方法治主要原则的人权和宪政从来没有真正移植到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中,在殖民地根本谈不上平等权、普选权。在私法领域,打开贸易壁垒是西方国家关注的焦点。殖民地的法律制度几乎都采取属人主义原则,即对殖民地占领当局实行宗主国的法律,而对殖民地的人民则实行殖民地法或者当地的习惯法、宗教法。

——摘编自朱景文《西方法治模式和中国法治道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原因。
(2)据材料二、依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原则简评西方国家在殖民地的法治行为。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的法律文化外传过程有何显著不同。
4 . 1724年,云南巡抚杨名时在回复雍正帝关于社仓密谕的奏折中称:“滇省不通舟车,粟难远运,尤宜随处广为储蓄,令民食有资。向来各府州县,虽设有常平仓以平谷价备赈恤,然求于民间,缓急有济,允宜兼行社仓之法”。云南行“社仓之法”有利于(     
A.加强边疆治理B.增加财政收入C.强化中央集权D.防止地方割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精通天文的宋朝官员苏颂出使辽朝期间,正好遇到辽国冬至,辽人要求宋使入朝贺节,但苏颂不肯,因为辽历比宋历早一日。他知道对方“不禁天文、术数之学,往往皆精”,“其实契丹历为正也”,在回朝后将此事奏报宋廷,纠正了这一失误。对这一事件理解正确的是(     
A.宋朝文化科技相对落后B.契丹注重吸收中原习俗
C.辽国促进天文历法发展D.辽宋政权长期对立冲突
7日内更新 | 141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熙宁七年(1073),宋政府颁布免行法,规定开封城内各行按获利多寡向政府交纳免行钱,免除其对官府的物资供应,宫廷及官衙所需物资由市易司估定物价高低,按价购买。这项措施(     
A.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B.加强了国家商业管控
C.稳定了首都物价水平D.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
7日内更新 | 213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2024届高考预测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的中国世界史研究

1900年

麦鼎华翻译《埃及近世史》希望以埃及亡国的历史作为一剂良药,使中华民族警醒。

1901年

《译书汇编》译载日本著作,指出:西国学者,悯贫富之不等,而为佣工者,往往受资本家之制,遂有倡均贫富制恒产之说者,谓之社会主义。

1902年

《译书汇编》发表留日学生编译的《史学概论》,这是国内第一部以“史学概论”命名的著作,该书中日本学者的史学思想都来源于西方。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译著《广长舌》,这是一部宣传包括唯物史观在内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通俗读物。

1903年

夏清馥编译《印度灭亡战史》;秦嗣宗译《希腊独立史》;张仁普译《意大利独立史》;上海人演社出版《俄国革命战史》。

1905年

梁启超编纂《越南亡国史》

1910年

梁启超又撰《朝鲜灭亡之原因》

1911年

商务印书馆《美国独立战史》重新修订再版,此后两年该书先后出版了第三版和第四版。

——摘编自于沛《近代以来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国掀起向苏联学习的热潮,历史学科也不例外。中国学者看到,苏联世界史和苏联中国史论在重新解读中国历史进程方面,没有提供实质性的帮助。1978年,中国学术研究步入正轨。在对世界历史新知的渴求和为经济建设出力的愿望的背景下,他们遇到了“全球史观”。“全球史观”最能打动中国世界史学家之处,在于某些论点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历史观相合。中国史学家认为“全球史观”提倡的新视角、新方法具有开拓意义,不管对全球史观作何评价,对其批判“西方中心论”的态度,总是称许有加,这也是它在中国受到高度评价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刘新成《全球史观在中国》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初学界对世界史研究的发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以来“全球史观””在中国受到欢迎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近现代中国世界史研究发展的共同特点。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1032年,党项首领元昊废除中原王朝唐朝、宋朝给他先辈的赐姓,"自号嵬名吾祖",并要求其他大贵族也回归党项姓氏。上述举措(     
A.增强了统治集团的凝聚力B.削弱了贵族势力
C.提升了本民族的文化素养D.打击了门阀士族
2024-05-18更新 | 96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苏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冲刺模拟试卷(二)历史试题
9 . 1965年2月,法国总统戴高乐在记者招待会上正式提出恢复金本位的主张。同时法国和美国开始贸易战,为确保法国农产品在共同市场各国中的地位,在法国的策动下,共同市场开始抵制美国农产品的进口。这反映了(       
A.二战之后法美同盟关系破裂B.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D.资本主义阵营发生了分化
10 . 哈萨克斯坦是中国的重要邻国。自2013年以来,中哈两国成功实施了几十个重要合作项目,惠及了两国人民。截至2022年底,中哈货物贸易总额达311.7亿美元,同比增长23.6%。中哈两国铁路货运量达2300万吨,创历史新高。由此可见,中哈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直接促进了(     
A.中国与非洲国家的政治互信B.“真实亲诚”的有效构建
C.中国与拉美地区的共同发展D.“一带一路”的落地实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