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2 道试题
1 . 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思想贯穿整个社会发展进程始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一统”一词始见于《春秋。公羊传》。《春秋》开篇首句就是:“(鲁隐公)元年,春,王正月”。对此,《春秋·公羊传》解释道:“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后代学者对此段经文有进一步的诠释,如第一位系统阐释孔子“大一统”思想的西汉大儒董仲舒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林益铭《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

材料二   唐代文化是在大一统的局面下蓬勃发展的,带有统一帝国的宏伟,呈现一种兼容的气度……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结盟,使丝绸之路向西南(指南亚)延伸……从广州出发到波斯湾、红海等地的航线已经开通,广州港中外商船云集,成为世界循环交通的一环,外来物品不光满足了贵族的奢侈需求,也引起了仿制的兴趣……直接借鉴外来造型的“胡瓶”,则成为唐代相当流行的器物……长安城中云集了各国的商人和使节,他们也把各种宗教带到中国……朝鲜半岛各国几百年间均受到唐朝的很大影响。再如锡兰于668年建国后几乎成为一个具体而微的小唐朝。

——袁行霈、严文明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三   中国历经五千年沧桑,国内诸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迁徙与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民族认同始终如一,而且越是历经磨难、遭遇坎坷,越是增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自我意识和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造成中华文明这一鲜明个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国历史上历经数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统”思想的潜移默化,而秦汉时期正是这种“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

清朝顺应历史的潮流,突破了历代中原汉族王朝在边疆民族问题上的局限性。把历史上在中国疆域内活动的边疆各民族都纳入其统一的范围。清朝追求对边疆领土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从中央到边疆地区对边碰各民族进行直接管理。把历史上边疆各民族的边疆纳入了清朝大一统的疆域范围之内。

——摘编自黄朴民《秦汉文化的时代精神》、成崇德《清朝边疆统一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公羊传》中“大一统”思想的内涵,并指出这种思想的出现和哪一制度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为实现董仲舒提出的文化“一统”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述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对外来文化的方针并以宗教为例加以说明。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以秦、汉史实为例,说明人口的“迁徙”,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融汇”,推动了“民族认同”。②举例说明清朝是如何对“边疆领土实行行之有效的管辖”的。
2022-07-10更新 | 289次组卷 | 2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2 . 社会的变迁涵盖多方面并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建筑室内空间的顶棚,藻井通常只用在宫殿。唐代“一凡王公以下屋舍,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中庸”的观念体现在建筑平面作对称布置,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中枢神经的作用,也显“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建筑“以天为尊”并“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据尹晖《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等整理

材料三   20世纪初,当人们还在跪拜君上、礼拜神佛的时候,所穿礼服已有用新式机织衣料者,甚至出现了“批洋衣揖孔孟”现象;当人们还在以牲醴笾豆于春秋岁时祭祀祖先的时候,西点西肴、洋酒洋饮料已悄悄进入日常饮食中;当有的贵族、官吏建房逾制遭到参奏的时候,西式洋楼已矗立于通都大邑閱闠之中。

——摘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基本观点,并简要分析“邪辟之说灭息”所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建筑所体现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例举凸显“中庸”观念的中国古代建筑两例。
(3)阅读材料三,有两点认识可供选择讨论。①有学者认为“一种文化对于异质文化的吸纳,往往学开始于最表面的生活习尚层次”。试以清末民初的服饰和婚姻礼俗变化为例加以说明,并科指出这段时期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特征。②有学者认为“旧事物的异变往往需网要内外力量的相互作用”。请列举20世纪初社会习俗存在“旧事物”的现象,并指出导致它发生“异变”的外力因素。
2021-05-11更新 | 25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五校2021届高三5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上海是一个天然良港,开埠后强大的冲击波动摇了传统的航运结构,逐步地将上海纳入了近代化航运体系……《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上海外资工业飞速增加,初步显示了资本集中的趋势,最为瞩目的是洋务工业在上海突起……上海的外汇市场除了为国际贸易提供资金周转和金融服务外,还有外汇收支项目中的其他业务,这些都构成了金融活动的活跃与兴旺。在19世纪后期,上海已初步成为全国金融中心。

——摘编自肖照青《上海在近代中国中心城市地位的确立及其历史因素研究》

材料二   19229月于上海创刊的《向导》周报是党内第一份政治机关报,是国内外时事的批评宣传机关。其担负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宣传中共二大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工人阶级开展革命运动提供方法指导。19255月,工人顾正红被日本资本家开枪射杀,引起上海人民的公愤。扎根于工人队伍中的中国共产党得知后,马上予以指导,充分利用广大职工的反帝热情,立即组织并号召工会、农会、学生会,促成群众迎来崭新的发展局面。五卅运动中,中国共产党为了能够进一步削弱反革命力量的嚣张气焰,以上海大学为总根据地,相继在闸北、虹口、浦东等七个地方开设了工人夜校,安排中国共产党员给工人宣传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走向。

——摘编自于小慧《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工人运动的宣传工作研究(1924-1927)》

材料三   2022115日至10日,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行,本届博览会内容包括全球发展倡议、全球人才流动、数字经济开放与治理等。进博会是由中国举办的、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其功能和作用包括国际采购、投资促进、人文交流、开放合作四个方面;现已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高水平开放的载体、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载体、多边主义的舞台:释放出共享发展的机遇,不断拓展市场空间,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更多新动能。

——摘编自孙成海《进博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上海成为“近代中国中心城市”的条件。结合所学,列举上海是“19世纪后期的全国金融中心”的史实。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推动工人运动的主要方式。结合所学,写出国民大革命的目标与主要成果。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指出进博会体现的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并从金融领域说明当代中国为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做出的贡献。
2023-12-08更新 | 170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县域教研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历史试题
4 . 唐律中的“化外人”。

材料一 统治者倡导的礼义、制定的法今未能贯彻实施的地方被视之为化外。有关化外人的规定始于唐朝,《唐律疏议》规定: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承认化外民族的俗法对其内部纠纷具有有效性作为基本原则编入国家法典,化外人异类相犯的,以集中体现礼教的唐律处理,使对涉及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案件审理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表明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法律的完备。这将秦汉以来以汉法治汉人,胡法治胡人的传统政策规范化、法律化,还使化外人树立新的法律观念,信奉礼教,最终实现用夏变夷的目的,历代沿袭,

材料二 何以唐律出现这样规定?当时唐朝是亚洲乃至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一个中心,有许多外国人来中国学习文化和进行贸易,唐朝与外国的交往是十分频繁的。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秋,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依朕如父母。

从司法实践来看,化外人案件涉及民族群体及国家间的关系,处理好坏与否直接关系到边疆稳定和国家安全。因此,对这类案件的处理并没有拘泥于律例的规定。大历十年(775)秋,有回鹘人在长安杀唐人,京兆尹把他拘捕,依据唐律化外人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唐代宗诏令宽恕之。其时正值安史之乱平定后不久,而且唐朝与回鹘关系密切,回鹘两次参加平乱立有大功,代宗自然不会因这类案件得罪回鹘,

——摘编自苏钦《唐明律化外人条辨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律有关“化外人”的规定有何特点?
(2)阅读材料二,结合时代特征,分析“化外人”规定出现的原因。请简要评价唐代宗处理大历十年案的做法。
2022-11-18更新 | 276次组卷 | 4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这样的国度,每个人都可以免于恐惧免于压迫,自由地思想自由地信仰,自由参与公共生活,自由选择和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是启蒙运动以来,最重要的对理想政治的想象。什么是自由?自由就是一个人能免于束缚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的状态。自由的反面,是通过暴力,奴役,屈从,恐惧,以及种种有形无形和内在外在的手段限制人的意志和行动。

——整理自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材料二1868年前后是“责任制内阁”的完善时期。在1868年的大选中自由党获得议会多数席位,党的领袖格拉斯通组成自己的多数党内阁,从这个时候起,多数党组阁才真正形成制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责任制内阁”的权力得到急速扩张,主要表现在对议会的控制,有些年份控制议会议案的通过率高达99%,议会被戏称为“内阁专用议事厅”。

——郁晓冬《历史发展的慢镜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启蒙思想家从人类共同属性出发对人类社会有何要求,此外,启蒙运动还使人文精神得到了哪些深刻圆满的体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治的基本特点。
6 . 教育分化是历史的必然,教育与社会发展同向而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明理学是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继先秦子学,汉唐经学后的又一重要理论范式。……二程“自家体贴出天理”,奠定了理本论哲学的基础,而其“性即理”的论说则昭示着他们对理学本体论和心性论的打通。二程后,朱熹通过注解“四书”,建构了综合“宋五子”,圆融理气心性的理学体系,而这也标志着儒家理学这一新理论范式的确立。

——郑治文《本体·心性·工夫——“北宋五子”到朱熹的理学范式建构》

材料二:中世纪神学家中,托马斯·阿奎那是对古希腊哲学,特别是亚里士多德的各种著作研究最深、运用最多的人。他认为科学依赖于质料,只有神学,其研究对象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是永远不在质料之中的东西。低级学科以追求高级学科为目的,而最高的目的是神学,因而科学要服从神学,神学理论高于其他科学。……所有这些不仅揭示了基督教在人生问题上丰富的辩证法和深刻的哲理性,而且赋予这一宗教本身强烈的伦理化色彩。

——摘编自吴式颖等《外国教育史教程》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党十分重视教育的工农化和大众化,注重对工农大众进行政治、文化和技术的教育,把培养工农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作为新中国教育的重要任务。……党制定的教育方针坚定了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体现了教育为工农服务,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是顺应时代需要而制定的。这些方针有力地推动了新中国教育事业废旧立新的发展,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晶《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教育方针确立的历史回顾》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朱熹“圆融理气心性的理学体系”的主要思想主张,并简述朱熹对儒学教育进行探索的成果。
(2)根据材料二,指出经过托马斯·阿奎那改造的基督教理论体系的特点。结合所学,概括中世纪基督教伦理在西欧社会教化中产生的主要影响。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阐述新中国在成立以后至文革开始之前在“教育事业废旧立新”上所采取的措施。运用唯物史观,说明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阶段所取得成就的重要性。
2023-05-24更新 | 259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金丽衢十二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联考(二模)历史试题
7 . 重视道德教化、文化建设,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家的道德教化到宋明以后转向带有浓重民间色彩的社会性教化。……在中国传统社会,掌握实际控制权的官吏很少。一个县官有时要控制2580万人,而所有衙门之内的人有时就是十几个或者几十个。没有军队,没有警察,靠的就是像乡约、社学、圣谕之类的教化力量。

——摘编自韩星《中国古代教化传统与乡村文明重建的实践探索》

材料二   榜文内坐去事理,皆系教民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事。所在官吏、老人、里甲人等,当体朝廷教民之意,各宜趋善避恶,保守身家,常川遵守奉行,毋视虚文,务在实效。违此令者,各照所犯罪之。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齐才能国治,推行和宣讲朱熹的《家礼》以教导基层民众修身齐家,则是切实可行之道。……《家礼》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官方行政机构对基层社会控制之不足,使皇权深入到基层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摘编自朱元璋《教民榜文》、孔伟《规制与教化:明初礼俗的基层控制及其成效》

材料三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政府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作用。进一步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制造、建筑、农业、健康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的动力和活力。同时,着力解决文化“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中的价值导向问题。习近平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提倡文化文艺工作者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

——改编自欧阳雪梅《新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演进及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宋朝儒学开始“转向带有浓重民间色彩的社会性教化”而发展出的理论,并说明其在南宋后向基层全面渗透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明朝教化乡里的主要方式,并概述明朝教化的特点及根本目的。
(3)结合所学,写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地位。根据材料三,概括党的十九大以来党和政府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所采取主要措施。综合上述材料,扼要指出古今文化建设出发点的变化。
2023-05-14更新 | 256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绍兴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8 . 人口迁徙改变了区域人文地理形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计有永嘉之乱、苏峻和祖约之乱、后赵败亡、淝水之战、刘裕北伐、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下瓜步、宋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这七次,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简言之,在此期间,北方平均8个人中有一个南渡,南方平均6个人中有一个北来侨民。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

——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在1661-1812年这150年间,福建人口增加了9倍,耕地仅增加32%,人均耕地数从7.11亩降至0.9亩。道光年间“几乎年年有灾,灾区遍及全国”,维持生活“颇费踌躇,于是乎奔走外洋”。中国人移殖澳洲,“殆始于1840年到1859年之间”。随着中外一系列条约的签订,洋布“把土布消灭了百分之九十九”,“无业贫民乘北风附洋舶往国外图生计”。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清政府加强了对起义造反者的镇压,大量农民出洋避祸。如“广东新会平南王黄德滋,率部渡南中国海,最后抵达澳洲北部达尔文港,成为淘金工人”。

——张秋生《略论早期华工移居澳大利亚的社会历史条件》

材料三   根据联合国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按照国籍划分,国际流离失所者居世界前十位的难民来源国及数量分别是:叙利亚660万人,委内瑞拉440万人,阿富汗300万人,南苏丹220万人,缅甸110万人,索马里90万人,刚果(金)80万人,苏丹70万人,伊拉克60万人,中非共和国60万人。

——陈冰《全球难民治理的出路在哪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方人民大规模南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南方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华工赴澳的国内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代世界难民的主要来源区域。结合所学,分析二战以来联合国为保护难民基本人权做出的努力。
2023-03-26更新 | 623次组卷 | 9卷引用:浙江省杭嘉湖金四地教研联盟2023届高三3月模拟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   17世纪的荷兰几乎成为了欧洲的贸易中心,由于得天独厚的临海地理环境,阿姆斯特丹迅速累积资本,成为17世纪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港口之一。公元1607年后,阿姆斯特丹进行了一轮大规模城市规划,阿姆斯特丹进一步开拓已有的运河体系,由内向外增加三条主要的水路运河,三条新开凿的运河与已有河道形成新的环路体系,运河之间由放射性的水路连接,城市内部形成半圆形环状放射状的运河网络体系,城市空间依托运河的环状放射网格向外铺开。

——陈京京等《论运河与阿姆斯特丹古城的演变与保护》

材料三   所谓国内“三角贸易”,即美国国内的一个呈“三角形”的商品循环系统,大致可把大西洋沿岸、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看作这个贸易三角的各边,而把纽约、新奥尔良和芝加哥看作三角的顶点。它实际上是美国的一个“区际贸易”系统,在内战前这个国家的区域关系中,曾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但这个“三角贸易”系统是逐步形成的,最终形成的标志便是1825年伊利运河的开放。

——何顺果《比较开发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帝国道路建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指出影响罗马帝国道路建设的因素。
(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19世纪以前的相关史实,围绕“交通与社会变迁”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建立后。宋太宗“太平兴国初,京师置榷易院,乃诏诸蕃国香药宝货至广州、交趾、泉州、两浙”;……其后,在广南、福建、两浙置市舶司,“掌市易南蕃诸国物货航舶而至者”以管理海外贸易。……宋高宗曰:“市舶之利颇助国用,宜循旧法,以招徕远人,阜通货贿。”……(元朝)至元十五年八月,诏行中书省曰:“诸蕃国列居东南岛屿者,皆有慕义之心,可因蕃舶诸人宣布朕意。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孟原召《关于海上丝绸之路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许多经典文化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唐宋时期,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周边国家大量的僧侣和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文化的同时,也将茶的种植方式传播到了各自的国家和地区。譬如朝鲜和日本茶文化传到这些国家后便与本国的文化相融合,催生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茶文化。……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在海外的殖民贸易在本质上是以国家组织的形式对落后地区的资源掠夺但客观上却促进了中国的茶文化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传播。

——吉峰《论中国茶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渠道》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荣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简述该时期海外贸易繁荣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航路开辟前中国茶文化传播的特点。请分别指出日本和英国在中国茶文化基础上创造出的新的茶文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