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 道试题
1 . 据1801年张鉴等人所著的《雷塘庵主弟子记》记载,“浙江各山邑,旧有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苞芦、靛青、番薯诸物,以致流民日聚,棚厂满山相望。”据此可知(     
A.人口增长导致人地矛盾突出B.引种美洲作物导致生态恶化
C.农作物商品化趋势成为主流D.农业技术突破推动荒地开垦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汉代农民如何收割水稻,史书上不曾记载,而四川成都出土的汉代画像砖《弋射收获图》(局部,见下图)则形象地展现了当时收割水稻先割谷穗,再刈谷草的情况。据此可知,汉代画像砖(     
A.具有弥补史书不足的作用B.能够完全还原历史的原貌
C.可以纠正史籍记述的错误D.是最真实可靠的研究史料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史记》载,“(前705年)山戎越燕而伐齐”;《春秋》载,“(前664年)齐人伐山戎”。据现有研究成果,分布于燕北辽西一带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即为山戎遗存。目前,在天津、北京及河北唐山等地均有属于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青铜器出土,很多青铜是仿照中原青铜礼器而铸造的。据材料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区域文化交融根源于民族征伐B.山戎长期直接统治京津冀地区
C.考古发现比文献记载更加可信D.华夷一体的文化格局初显雏形
2024-04-18更新 | 261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襄阳市第五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五次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印刷术的普及】

材料一   雕版印刷术在隋唐时期发明,至迟在中、晚唐已付诸应用。五代后唐时,朝廷组织雕版刻印儒家经典《九经》,至后周始刻印完毕,大大推动了儒学经典在社会上的普及。宋朝雕版印刷术使用更加普遍,“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对文化发展是一个明显推动。宋仁宗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用胶泥刻制活字,排版印刷。

——摘编自赵国良《中国文化简史》

材料二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到宋代,不仅有大部头典籍印行,而且有通俗启蒙性读物广泛流传。不仅中央机构(国子监等)刻书,各路官府、州县学校都刻书;也有坊肆、家刻。出现了以刻书著称的商业性中心区域,书籍普及速度大大加快。

——摘编自阁步克、邓小南《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宋时期印刷术得以普及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时期印刷术普及的影响。
2023-06-02更新 | 169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北省天门市2023届高三5月适应考历史试题
5 . 《史记·封禅书》记载:“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夏、商、周的都城择址分别体现了“夏都居洛”的生存意识、“商都居洛”的政治意识和“周都居洛”的全局意识。这反映出夏商周时期(     
A.洛阳是唯一的都城所在地B.执政理念阻碍了疆域扩大
C.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与发展D.国家治理呈现理性化特征
2023·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同安莲花镇云洋村后洋社公禁碑》(1930年)记载“乡社之有规则,犹国家之有法律也。法律不修则国政坏,规则不整则社风替。故欲整顿社风者,非先禁赌、盗不为功;儿童聚赌,无论何人,一经触见或报知,罚戏一台,以警效尤;儿童如敢违约偷盗,有人报说,奖赏大洋二员,以彰正直;田园五谷或家中什物如被盗窃,经发觉,小者罚戏一台,大者估价,加倍赔偿。”这反映了当地(     
A.儿童的权益受到重视B.违法行为已经被禁止
C.配合政府的“宪政”方针D.国家治理的民间举措
2023-05-28更新 | 358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北省2023届高三高考考前模拟(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西汉时期佛教最初传播于中原还是西域,众说纷纭。从语言学角度看,佛教传播并未经过西域的中介。《史记》《汉书》《后汉书》均未记载佛教在西域诸国传播的情况,而上述诸书的西域传记却是根据张骞、班勇等人的报告写成的,但已知的西域佛教文化遗址未超过公元2、3世纪。这表明(     
A.文化遗址发掘比文献记载更可靠B.西汉时期中原早于西域传播佛教
C.文物材料与文献记载可相互印证D.历史研究需要结合多种视角探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周代祭奠记载,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笾豆、脯醢则上下共之。不羞珍矣,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阶层等级森严B.礼乐制度丰富多彩
C.畜牧业经济的发展D.等级秩序规范有序
9 . 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医与中华文化传承】

材料一   孙思邈对中医理论进一步完善。医道方面:“吾闻善盲天者,必本之于人”;“天有四时五行,人有四时五脏”;“阳用其精,阴用其形,天人之所同也”;“体有可治愈之疾,天有可消之灾也”等,这些是孙思邈中医理论的立足点。医术方面:“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医德方面:“医者仁术”;行医“不为利回,不为义疚,仁之方也”。至此,中医基础理论趋于系统完备。

开元十一年颁布《诸州置医学博士敕》,要求各州配置一个医术精湛的医学博士,官阶九品。各州都要有《唐本草》一部,经典药方汇编类书一部,所收录的验方一百一十个以上,要与经史类书籍同等收藏。《诸州置医学博士敕》标志中医学社会推广开始步入正轨。

——根据翦伯赞《中国通史参考资料·古代史第四册》整理

材料二   《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学的鼻祖,记载中药三百六十种,分上中下三品。梁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新增中药一倍,也分三品,分别附于后。唐宋政府组织医家重修本草经,增补中药合计一千五百五十八种,被称谓中医药学大全。然而,唐宋中药学“品目多杂,甚至混淆,以至意义俱失”。明朝湖北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对中医药的发展十分忧虑,决心辞官,潜心科学,历时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三易稿而成《本草纲目》。“书成,将上之朝,天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土天夫家有其书”。《本草纲目》的主要贡献有二,一是补增中药物三百七十四种,使中药品种增至一千八百九十二,这比秦汉时足足增加了五倍,李时珍是古代中药学的集大成者。李时珍最大的贡献还是发明中药学分类法纲目法,这比《神农本草经》分类法更科学。纲目法将中医药分为共十六纲,纲下分目,共六十二目。纲目分类法既有中国古典哲学的宏深智慧,又有近代科学的务实精微。《本草纲目》“首以水、火,次之以土。水,火为万物之先,土为万物母也。次之以金石,从土也……”,它科学传承了中华古典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将阴阳五行哲理具化到中医科学的研究中。李时珍还对动物界从低级到高级分类,“次之以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从贱至贵也”,这种分类法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也是遥遥领先的,极富科学理性精神。

——根据《明史·李时珍传》、《本草纲目·凡例》整理

材料三   清代中医学人才辈出,成就斐然,中医防疫科学成就尤为突出。下表(表5)是见于正史的部分中医学家及其著作。

——据《清史稿:文艺传》、陈邦贤《中国医学史》整理

传主

生卒

籍贯

身份

著作

吴有性

1582—1652

江南吴县

《瘟疫论》

戴天章

1644—1722

江苏上元

诸生

《伤寒》《杂病》《咳论注》《疟论注》《广瘟疫论》

余霖

1724—1795

安徽桐城

《疫疹一得》

刘奎

山东诸城

《瘟疫论类编》《松峰说疫》

喻昌

1585—1664

江西新建,侨居常熟

副榜贡生

《伤寒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

徐彬

浙江嘉兴

喻昌弟子

《伤寒一百十三方发明》《金匮要略论注》

张璐

1617—1699

江南长洲

博贯儒业

《医通》《伤寒缵论》《伤寒绪论》《本经逢原》《诊宗三昧》《千金方释义》

高斗魁

1623—1670

浙江鄞县

诸生

《医学心法》《吹毛编》

周学海

1856—1906

安徽建德

光绪十八年进士

《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
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孙思邈中医理论所体现的传统文化特征。
(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唐朝、明朝和清朝中医学家对中医文化发展的主要贡献,并分析影响中医发展的因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据记载,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共掠夺煤炭1.15亿吨,钢材1308万吨,生铁300万吨;在东北开采石油年均20万余吨;收缴粮食为3330.8万吨,其中1130万吨被运往日本。日本此举的目的是(     
A.满足日本拓展市场的需要B.变中国为其经济附庸
C.消灭中国抗日的物质基础D.掠夺中国的自然资源
2023-05-08更新 | 437次组卷 | 8卷引用:湖北省荆门市龙泉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