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 道试题
2024·广东·二模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表所示为文献中对古代南方部分地区经济信息的记载。这些记载最有可能出现在(     
地区记载
吴越十二州 (今浙江大部及闽北)以境内田亩荒废者,纵民耕之,公不加赋
杭州周三十里,邑屋之繁会,江山之雕丽,实江南之胜概也
成都岁市布织缣数十万以给秦、陇军用
江西、浙江、福建及四川的丘陵地区垦山垅为田,层起如阶梯, 每远引溪谷水以灌溉
A.公元3-6世纪B.公元 10—13世纪
C.公元14—16世纪D.公元17—19世纪
2024-04-11更新 | 273次组卷 | 10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一模)历史试题
2 . 《左传》记载:成公七年(前584年),楚围宋之役,师还,子重请取于申、吕以为赏田。王(楚共王)许之。申公巫臣曰:“不可。此申、吕所以邑也,是以为赋,以御北方。若取之,是无申、吕也。晋、郑必至于汉。”王乃止。申公巫认为“不可”的主要理由是(       
A.贵族争端难以得到解决B.旧有社会秩序受到冲击
C.封地变动影响楚国安全D.华夏认同观念不断强化
3 . 北宋中后期的笔记小说《邵氏闻见录》中记载:“五代时陈抟有大志,曾经纠集数百人打算趁着天下大乱攻占汴州,半路听说(赵匡胤)太祖登极,笑着说:‘天下于是定矣。’便隐入华山为道士。”小说中的这一记述(     
A.夸大其词并明显具有神话色彩B.讥讽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乱局
C.有利于增强文学作品的可读性D.一定程度上有意遮蔽真实历史
2024-02-24更新 | 289次组卷 | 5卷引用:信息必刷卷02 - 2024年高考历史考前信息必刷卷(湖北专用)
4 . 据史料记载,宋代城市空间较前代有了较大扩展,“打墙侵街”“接檐造舍”随处可见。另外,商铺建筑发展迅速,这使都市有了更大的容纳量和吞吐量,传统大都市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材料说明宋代(     
A.政府管理职能发生转变B.城市坊市界限未被打破
C.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D.城市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2023-11-01更新 | 624次组卷 | 15卷引用:黄金卷06-【赢在高考·黄金8卷】备战2024年高考历史模拟卷(湖北专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魏之氏族,出自颛顼,与舜同祖。舜以土德承尧之火,今魏亦以土德承汉之火,于行运,会于尧舜授受之次。惟陛下迁思易虑,以时即位,显告天帝而告天下,然后改正朔,易服色,正大号,天下幸甚。”其意在(     
A.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B.彰显曹魏政权的正统地位
C.宣扬“君权神授”的观念D.恢复上古时期的禅让制度
2023-09-20更新 | 230次组卷 | 7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等级性考试模拟(三)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古代统治者都高度重视赋税征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福建建阳县田赋案

案件起因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六成接任建阳县知县,因见民间钱粮历年拖欠,前官多致挂误,于是遍访舆情,发现阳邑民田皆系下则(不肥沃),明朝初年每亩只征银五分一厘,后加至七分三厘一丝五忽,赋重田硗(薄),民力难完,以至积逋累累。李六成目击其艰,遂私自下调税额,将已开垦的田地归入未垦荒地,用其征赋来弥补降税之田的差额。

——据《闽浙总督郝玉麟奏陈福建建阳田粮始末酌办清厘征粮册籍折》

案件判决

乾隆元年(1736年)十月二十八日,户部大学士张廷玉等经密议后提出处理意见:清朝中央政府放弃已垦荒田695顷余的田赋收入,将向中央上报的奏销册改为每亩征银六分一厘四毫,使其与李六成在1686年私自减则以来的该县实征册科则相符。同时删去本不存在的荒田695顷的记载。并且将该县存在的虚粮八百余两中无从征收的631两余予以豁除。同时针对李六成自行减则及其在赋税征收问题上引起的混乱,决定“罚俸一年”。乾隆帝批准执行。

——据《大学士张廷玉等为请照建阳县册载亩数赋额征收并改正部册事奏折》

学者评价

这种处理看起来是十分宽松的,并为今天的史家引为清朝政府对垦复或新辟土地升科条例执行时往往采取宽厚措施的例证。

——摘编自何平《从乾隆建阳田赋案论清代的赋税管理》

(1)根据“案件起因”和“案件判决”,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建阳县知县李六成行为引发的后果。
(2)综合上述材料信息,简析清廷采取“宽厚”措施处理该案件的缘由。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记载:禹踏遍九州,开山导川,治平水土;“禹迹”所到之处,文明之光普照,宜居宜耕,物产丰富;禹像圣王一样统治九州,四方朝服纳贡。据此可知,《禹贡》的记载(     
A.表明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已形成B.体现出天下一统的政治理想
C.反映出春秋列国对自然的改造D.彰显了周人地理知识的渊博
8 . 据考证,曾侯乙编钟上的一句铭文为“临有江夏”,提到了“夏水”,这与《左传》中记载公元前529年楚灵王在乾溪之役(楚国内乱)众叛亲离后“王沿夏,将欲入鄢”中的“夏”一致,都是汉水别名。这表明(     
A.文物比文献记载更可靠B.曾国建国于春秋中晚期
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D.曾楚两国有过正面交锋
9 . 【人口与经济】

2023316日第一财经消息,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数据预算,当前我国低龄老人(60-69岁)总量保守估计已经达到了1.5亿,从2022年开始,我国就进入到退休高峰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与前朝相比,清代是中国人口剧增的时期。……据《东华录》记载,1651年(顺治八年)全国丁男之数是1000余万。其时,户籍以一户一丁计。若按户各五人推算,加上由于种种原因而隐瞒的人口,实际数字在6000万上下。到康熙时突破1亿;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猛增到3亿以上:1834年(道光十四年)已经超过4亿。不到200年的时间里,人口增加了6倍以上。同当时的生产力相比,其速度和数量都是惊人的。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我们来看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增长的源泉。……人口因素是如何在改革中被转化成高速经济增长的呢?我讲三个故事,作为改革开放三个历史瞬间的代表。第一个是小岗村的故事。……家庭联产承包制赋予了农民自主配置生产要素的权利,因此,一旦剩余劳动力显性化,需要转移的时候,体制条件便逐步与之适应。先是转移到更广义的农业即林牧副渔产业上,继而转到农村的非农产业即乡镇企业中,再进一步依次转移到小城镇、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和沿海地区。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第二个故事——邓小平1992年的南巡及其讲话。在这些讲话中,他肯定了经济特区,肯定了市场经济,推动了对外开放。从此,沿海地区吸引了更多的制造业投资,吸纳了大规模地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这种重新配置在微观上提高了农民收入,同时在宏观上提升了中国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第三个故事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此我们就真正地逐步参与到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之中,引进外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把利余劳动力体现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当中,通过贸易中取得了国际竞争力,从而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兑现了我们的人口红利。……直至2010年之前,中国潜在的经济增长率大约为10%。如果查阅世界银行的各国数据会发现,这个时期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有这么快的增长速度,也找不出任何国家在任何其他时期有过出这样的经济增长表现。正是由于独特的人口转变阶段,与独特的改革开放举措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中国的二元经济发展过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蔡昉教授在首届中国发展理论国家年会上的发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析清代人口数剧增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开放后人口因素是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结合上述材料谈谈对今天中国的启示。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人口和耕地是首位的生产资源,直接关系着一个社会的盛衰,所以,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实行了“户籍相伍”制度,在农民的户籍中增加了年纪和土地占有状况。由于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和内战,以及十六国的北方混乱,引起北方人民大量流亡江南,到达长江流域的总数不少于70万人,滞留山东境内的达20万人。北方农民的南下,带来了比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使了南方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南方的人口亦有较大增加。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便出现了天下田无荒弃的现象,按“黄册”登记的户口,户达16 052 860,口达60545 812,每户平均3. 77口。康熙五十年时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不存在像前朝那样隐漏户口的情况。

——摘编自叶瑞汶《中国历代人口和耕地走势的分析》

材料二:

说明:隋612年的数据是偏走的,在20多年里耕地增长了36.5亿亩,这个增长速度是不可靠的。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三个时期因为处于国家战乱分裂时期,资料记载很少,没有找到比较准确的数字,所以在图表上没有计入。

——摘编自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口数量与耕地面积变化的特征,并说明促使这些特征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图中某一历史时期,就“人口、耕地与社会生活”展开论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