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06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公元6世纪时,亚历山大里亚的商人科斯马斯在书中记载:当游历到东非的阿克苏姆王国时,他遇到了一些当地讲希腊语的居民;他们学习希腊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与拜占庭商人进行商品交易;毕竟拜占庭帝国作为东方商贸的最大消费者,同样也是阿克苏姆人利润的主要来源。据此可知,阿克苏姆王国(     
A.在希腊化时代的文化交融B.直接和东亚进行商品贸易
C.促进津巴布韦国家的兴起D.商业活动促进了文化交流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九边之蓟镇。

蓟镇自山海,抵居庸(今北京昌平),延袤辽阔,国初号称腹里。

——《九边图说·蓟镇图说》

材料一   明朝长城与九边重镇示意图

——选自选择性必修一《民族关系与中外关系》

(1)根据材料选择蓟镇的地理位置(填字母)

材料二   蓟州一边,拱卫京师,密迩陵寝,比之他边尤重。

——(明)魏焕《皇明九边考》

(2)阅读材料一、二、分析归纳蓟镇成为九边最重要军镇的原因。

关于蓟镇建立的时间,史书记载不一、史籍中有下列不同的记载:

材料三   蓟之称镇,自(嘉靖)二十七(1548年)年始。时镇兵未练,因诏各边入卫兵往戍。

——《明史·卷六十七兵三》(编撰时间:1645-1793年)

材料四   自嘉靖庚戌(1550年)始也。蓟始为镇也,始设督府总三镇摄之也。

——《四镇三关志》(成书于1574年)

材料五   永乐二年(1404年),以陈敬为都督镇守边关……为蓟镇守之始。

——《卢龙塞略》(成书于1610年)

(3)根据材料三至五、分别归纳蓟镇设立的标志性事件。

现代有历史研究者补充《明实录》等材料

材料六   永乐十二年(1414年):命镇守蓟州都指挥陈景先督军民修筑遵化城及缘边关溢之倾颓者。

——《明太宗实录》

材料七   嘉靖二年(1523年):蓟镇金秋成熟。

嘉靖十二年(1533年):命给事中曾汴勘蓟镇巡抚……先后失事状……谓蓟镇失事其大者有五。

——《明世宗实录》

材料八   15名蓟镇镇守总兵官:张隆平(永乐)、陈遂安(永乐)、陈敬(永乐)、陈景先(永乐)、王彧(宣德)。

——《三屯营帅府职官题名碑》选自民国《迁安县志》

(4)结合上述材料,判断蓟镇建立的时间,并说明理由。
2024-04-11更新 | 4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上海市虹口区高考二模历史试题
3 . 《诗经》载:“先民有言,询于刍荛”;《周礼》载:“致万民而询焉”。这些记载表明(       
A.国家制度建构尚不成熟B.执政者集权程度有限
C.天下共主局面初步形成D.宗法观念的影响深远
2024-04-1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最新模拟(二)历史试题
4 . 上林苑是西汉最重要的皇家苑囿,扬雄《羽猎赋》中写到:“宫馆台榭,池沼苑囿,林麓薮泽,财用足以奉郊庙,御宾客,充庖厨而已,不夺百姓膏腴榖土桑柘之地。”晋《三辅故事》中记载:“武帝作昆明池以习水战。后昭帝小,不能复征讨,于池中养鱼以给诸陵祠,余付长安市,鱼乃贱。”这反映出,西汉(     
A.皇家苑囿具有经济功能B.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C.地主田庄经济发展迅速D.苑囿中农业的专业化特征
2024-04-08更新 | 292次组卷 | 8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中世纪中期,英国庄园文件记载,塞格菲尔德庄园的管家下令进行土地休耕,经农民同意,双方就土地休耕达成协议。在科尔多普庄园,所有佃户都同意领主的提议,不要在某水域抓鱼。这些记载表明中世纪英国庄园(     
A.等级观念淡化B.重视契约精神C.生产效率低下D.生产活动多样
2024-04-08更新 | 242次组卷 | 7卷引用:2024届广西壮族自治区部分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6 . 列班·扫马是最早游历西亚和欧洲的中国人,被誉为“中国的马可·波罗”。1992年,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莫里斯·罗沙比的《来自上都的旅行者:列班·扫马及中西的首次旅程》一书,对扫马的西行进行了翔实的描述。罗沙比是“美国蒙元史学界权威学者”,在欧美学界影响巨大。撰写该书时,罗沙比在散佚的史料中发现了关于列班·扫马的只言片语。扫马曾用波斯文描述自己的西行历程,可惜原稿已佚,仅存叙利亚语节译本。罗沙比根据这一节译本,并结合英语、法语、阿拉伯语等史料,生动再现了“逆向的马可·波罗”之旅。据此可知(     
A.文献记载和历史研究必须经考古发现证实
B.权威史学家对历史问题的论述更全面客观
C.史学研究需搜寻多元史料来进行综合论述
D.史学研究应该力求规避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7 . 古巴比伦文明流传下来的文献有大量关于借贷的记载,借贷一般分为实物和金银两类,官定利息,金银为20%,实物为33%。其中,汉谟拉比时代的巴比伦民事成文法较好地处理了债权和债务关系的平衡,加大对高利贷的打击,严格保护债务人的利益。由此可知,古巴比伦政权(     
A.重视维护商业活动秩序B.禁止民间商品交易行为
C.制定法律调整人身关系D.规范经营拓展商业领域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汉代,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就开始对朝鲜半岛产生影响。到了唐帝国时期,已经在东亚和中亚建立了中国的宗主权势力范围,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中华法系。到过中国的西方人,也都盛赞中国文明的优美与进步。13世纪的《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国王治国至公平,境内不见有人为恶,城中安宁,夜不闭户,房屋及层楼满陈宝贵商货于其中,而不虞其有失。”16世纪后半叶,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传教士来访开启了“中学西传”的进程,把作为中国文明本体的儒家学说传播到西方世界,在大革命前夜的欧洲大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摘编自公丕祥《19世纪之前的中外法律交往》

材料二   按照威斯特伐利亚模式,在各个主权国家的法律制度之间并不存在隶属关系。但是,在英、法等宗主国和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之间却不存在平等关系,而是隶属关系,宗主国的最高法院往往是殖民地法院的最高上诉法院。在公法领域,作为西方法治主要原则的人权和宪政从来没有真正移植到殖民地的法律制度中,在殖民地根本谈不上平等权、普选权。在私法领域,打开贸易壁垒是西方国家关注的焦点。殖民地的法律制度几乎都采取属人主义原则,即对殖民地占领当局实行宗主国的法律,而对殖民地的人民则实行殖民地法或者当地的习惯法、宗教法。

——摘编自朱景文《西方法治模式和中国法治道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治法律文化对世界产生影响的原因。
(2)据材料二、依据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原则简评西方国家在殖民地的法治行为。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与近代西方的法律文化外传过程有何显著不同。

9 . 材料一   中国科举制度发展大事记

595年,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①605年,隋炀帝大业元年,始建进士科,以文辞取士,科举制度形成

②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恢复九品中正制

③627年,唐太宗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增加考试科目,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④689年,武则天载初元年,亲策天下贡士,被视作“殿试”之始

⑤736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下诏之后的考试由礼部侍郎主持,提高了科举考试地位

⑥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进行科举改革,开始以经义取士

⑦1315年,元仁宗延祐二年,分成左右榜,左榜供汉人南人,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

⑧1427年,明宣宗宣德二年起,开始实行南北卷以及之后的南北中卷制度

⑨1487年,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八股文定型

⑩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进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至此中国科举制结束

材料二   历代状元籍贯分布统计表(共357名)

时期
地区
五代北宋南宋合计
北方40628061181110120
南方181024370027769237
共计58165237611108879357

注:据文献记载,中国历史上共产生状元700多名,但有明确著录籍贯的只有357名。

北方:河南 河北 山东 山西 陕西 甘肃 黑龙江 辽宁 

南方:江苏 浙江 福建 江西 安徽 四川 广东 广西 湖南 湖北 贵州 

——以上材料根据《中国科举史话》(李树)和现行高中统编教材相关内容整理

1.材料一大事记前面四条所述关于九品中正制的废除—恢复—再废除,从中可知(     )(单选)
A.世家大族逐渐没落B.科举制度存在严重弊端
C.门阀观念日益强化D.九品中正制仍可以延续
2.材料一大事记第⑥条所述的科举改革,应与下列哪一变法或改革有关?(     )(单选)
A.商鞅变法B.孝文帝改革C.王安石变法D.张居正改革
3.材料一大事记第⑦条所述的左右榜,应与下列哪一制度相关?(     )(单选)
A.南北面官制B.猛安谋克制C.行省制度D.四等人制
4.结合材料二表格和所学,五代、辽、金、元这几个时期状元比较少的原因是什么?
5.材料二表格中状元籍贯的分布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形成这一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6.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科举制度能够延续约1300年的原因是什么?
2024-04-06更新 | 46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10 . 中华

材料一   “中华”一词始见于记载两晋南北朝史实的史籍中。在当时东晋、南朝士人中,“强胡陵暴,中华荡覆”、“中华覆败,沉没戎虏”是一个很普遍的说法。将原西晋统治下中原地域的朝臣、士人统称作“中华人士”“中华之士”。从当时对“中华”一词的使用来看,可以发现如下事实:第一,“中华”用以指原西晋统治下的中原地域;第二,“中华”一词主要用以称谓原西晋的朝臣和中原士人。第三,使用“中华”一词的人主要是南迁的原西晋的朝臣和中原士人,他们对胡族大举入据而“湮没”和“荡覆”的中原政治及文化传统无限感伤与眷念。“中华”一词对胡族这一“他者”的排斥显而易见。

材料二     晋室南迁后,“北方世家大族未获南迁者,率与胡人合作”则是当时极普遍的现象。北魏、北齐、北周,均有相当数量中华士人参与权力中枢,他们是为北方民族政权塑造“中华”身份并推动其一步步融入“中华”的关键力量。北魏、北周等少数民族政权在主观上对“中华”不抵触、不排斥。孝文帝时大臣韩显宗上疏,斥南朝“欲擅中华之称”,说明北魏心目中已经以中华自居。北周闵帝时还在关中地区设置了“中华郡”(今陕西省富平县)。

入唐以后,“中华”不但成为唐朝的别称,在与外国或周边政权交往时大多使用“中华”一词,标志着“中华”实已成为中国的名号,“赤县神州,即有唐中华之国也”。李唐统治集团是北魏、北周以来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北方少数民族上层集团代表,其竭力以“中华”自诩,最终使“中华”成为新的胡、汉融合体的统称。

——摘选自石硕《胡入中华:“中华”一词的产生及开放性特点》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中华”一词产生的时代背景。
(2)依据以上材料,概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华”一词内涵扩大的过程及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