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新中国的新闻话语]

材料   1956年,《人民日报》以《致读者》为号角,宣布改版开始,阐明改版内容:扩大报道范围,多发新闻;开展自由讨论,阐发社会言论;改进文风、活泼空气。社论指出,“人民日报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有许多问题,虽然已经有了正确的答案,应该在群众中加以广泛的宣传,但是这种宣传也并不能排斥适当的有益的讨论。相反,这种讨论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认识答案的正确性”。据改版后78两月的统计,62篇头条新闻中,反映经济建设的31篇、文化教育5篇、人民生活5篇,会议新闻2篇、涉外新闻14篇、公告性新闻4篇。

——摘编自邓铭《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与新闻理论话语重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的背景,并谈谈这次改版对新时期我国新闻发展的启示。
2022-12-0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随州市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2 . [中国古代商业广告]

材料一   “叫声,自京师起撰,因市井诸色歌吟、卖物之声,采合宫调而成也”

“京师凡卖一物,必有声音,其吟哦俱不同”

“浴处挂壶于门”“纸马铺皆于当街用纸衮(古代君王等的礼服)叠成楼阁之状”

(《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家医药铺外竖牌)“治酒所伤良方集香丸”“五劳七伤回春丸”

“亏便亏我也!谓价廉不称耳。……人莫不笑之,而买者增多”

“每一坊巷口,无乐棚去处,多设小影戏棚子,以防本坊游人小儿相失,以引聚之”

——摘编自唐成飞《宋代商业广告色议》

材料二   伴随着商帮的兴起,明清时期的广告突破了宋元以来的地域性,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发展,开始转向大众传播。商业字号开始出现,一些具有文化底蕴的商人使得以广告为代表的商业经营更具特色,并注重自身广告的真实性。以晋商会馆广告为例,不仅凸显了晋商对产品质量和价格的保证会馆关公像及行业道德碑刻也成为晋商文化及品牌信誉传播的重要载体。

——摘编自范妍妍《明清至近代晋商广告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商业广告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明清时期的商业广告。
2022-12-03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随州市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3 . [国际货币体系]

材料一   18701914年,英国主导下的国际货币体系以国际金本位制为基础,这是一个自由开放的体系,其主要特点是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黄金自由输出输入;实行国际金本位制国家的中央银行按固定价格买卖黄金,公民私人可以自由进口和出口黄金。19世纪后半叶开始,法国、德国、丹麦、俄国和日本相继实行了金本位制,澳大利亚、印度和埃及等国家逐渐过渡到金本位制或使其货币盯住英锈。

——摘编自张新颖《英国霸权下的国际金本位制——从霸权稳定论看18701914年的国际货币体系》

材料二   1二战前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力量对比

国家工业生产总额比重出口总额(亿美元)资本输出(亿美元)黄金储备(亿美元)
二战前战后二战前二战后1938194519371947
羑国42%53.4O%3.199115168127.9228.7
英国11%11.20%26.318.222914041.420.2
法国5%3.90%9.62.33915〜2027.25.5
德国12%4%23.81.64000.30
日本3.60%1%1212.60

2主要国家货币在官方外汇储备中的所占份额(单位:%

年份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
美元7171.171.56765.965.866.764.764.264.261.65
日元6.46.15.14.43.93.93.63.23.13.133. 23
英镑2.92.82.72.82.83.43.64.44.54.054.34
瑞士法郎0.20.30.30.40.20.20.l0.20.20.130.11
欧元17.918.319.223.825.224.924.225.826.126.4227.75
其他1.61.41.21.621.81.71.71.92.072.92
合计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

——摘自董君《世界经济格局演变中的国际货币格局调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主导下的国际金本位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际货币格局的认识。
2022-12-03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随州市2023届高三11月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城邦时期,古希腊人在自然哲学的影响下,形成了将自然界物质作为整体的生态意识;城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追求,使得城邦时期的古希腊人形成了合理利用与改造自然界以适应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的生态意识;随着古希腊人对自然界研究的深入,他们还认为人与自然的相互影响是人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城邦时期的古希腊人在认识自然界的过程中因为受到宗教、哲学以及对经济发展追求的影响,形成了敬畏自然、利用并改造自然界和始终以人为中心的特点。

——摘编自汪烽《城邦时期古希腊人的生态意识研究》

材料二   西汉儒家秉承先秦儒家“民本”“农本”“节用”“尚礼”等思想,如荀子思想被董仲舒吸收并加以发扬光大,他把天、地、人看作是合为一体的有机整体,形成了“天地人一体说”,确立了中国古代早期的生态系统论认识。这对生态保护而言,利大于弊。西汉儒家在自然资源的利用和生态保护方面,继承了先秦儒家“用之有度,取之有时”的思想,在注意到开发资源可能导致生态灾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选择和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生物的感恩等方面,对前人有所超越。但西汉盛行的“灾异说”把生态灾异政治化,使之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误导了人们对生态灾异真正原因的探求,影响了生态科学的发展。

——摘编自赵杏根《西汉儒家生态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城邦时期古希腊人的生态意识的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西汉生态思想做简要评价。
5 . 近代美国与陕甘宁边区巡回法庭

材料一   1787年,美国制究会议重望联邦政府时未对司法分支进行足够的讨论。联邦党人提出参照英国十二世纪的全国大巡回,设立一个庞大的联邦法院,并分出多个小合议庭全国巡回审判。最终、《司法法》规定:每州设立一个地方法院及其地方法官,并将全国分为三个巡回区设立巡回法院,由两名最高法院大法官与地方法院法官组成合议庭进行巡回审判。巡回法院的受案范围包括高争议企额的一审案件和池方法院的二审案件,涵括了对国家而言最重要的案件。大法官在巡回审判中通过名集大陪审团,指控犯罪等活动直接面对地的民众、律师、法宫,而且大法官在履职中往往会挑士个案向民众说明新政府的法律和组织架构,由此成为新联邦政府的代言人。大法宫和地区法院法官间的持续交流,也可使地区法院间的差并得到减少。

——摘编自姜川《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巡回审判的历史与借鉴》

材料二   边区地理环境的恶劣造成了边区交通的极为不便,而交通不便给广大人民群众参与诉讼带来了很大的国难。“司法干部比较缺乏…现有司法干部多未进过专门学校学习”些法官在1941年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联名提出:“高等法院应立即设立巡回法庭,巡回各县。”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高等法院及其分庭为了便利人民诉讼或因案情复杂,往往将案件带到当地,深入对证,由此建立了边区巡回法庭。“法官下乡到发生事的地方处理民间纠纷既容易了解案情,又不耽误人民生产,当地查明,即时判决,实可称公私两便。

——摘编自贾宇《陕甘宁边区巡円法庭制度的运行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美国设立巡回法院的原因及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巡回法院与陕甘宁边区巡回法庭的差异,并说明陕甘宁边区巡回法庭产生的时代背景。
2021-11-03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实验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古代中国与罗马帝国的国家治理

材料一 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的特点,第一个方面是上层的统治一一国家治理,主要是通过维护儒家意识形态的大传统、教化人民和通过建设全国性的巨大工程,来为政治统治与社会发展提供基本条件。第二个方面是基层的统治一一社会治理,主要就是通过国家大传统与民间小传统的互动,形成强有力的民间法比如乡约、族规等制度,乡钟、地主等精英,宗族、乡里等组织。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中央王朝力图将权カ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的乡村地方。从直接统治的乡亭里制到间接控制的保甲制的演变,只是为了适应乡村社会组织的变化,更为有效地统治乡村。因此,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始终是影响国家与乡村权力体系的重要因素

——摘编自黄杰《比较历史视野下的大国治理问题研究以藕合治理机构与治理绩效的关系为线索》

材料二 罗马帝国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以城市为中心的政治经济体制与军事主义结合的一个体系”。罗马国的统治者将罗马公民权授予行省居民、推广城市化运动,发展城市体制,依靠行省奴隶主阶级组成的自治政府实行地方自治,建立起一套中史政府行省机构一地方白治城市三位一体的行政营理机构,这对于帝国中央集权的政府加强对地方治理体系的控制是非臂有效的。这就意味着罗马帝国的双重治理体并不存在,如中华帝国那样长期的、可调适的相互渗透、嵌入和依赖等良性互动关系。

——摘编自梁作槲《罗马帝国与汉晋帝国衰亡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传统国家治理的特点及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与古代中国相比,罗马帝国国家治理的不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影响古代国家治理的因素。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韦皋(746-805),字城武,京兆万年县(今属陕西西安)人。贞元初,接替张延赏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在蜀地二十一年,多次派兵抵御吐蕃,牵制其主力,又数度出师,屡次收复失地, “凡破吐蕃四十八万……收器械六百三十万,其功烈为西南剧”。韦皋镇剑南西川期间,招抚东蛮各部,安置前来归降的羌蛮,并约束、制衡诸蛮,羁縻少数民族,开通清溪道,以方便少数民族及南诏等国入贡,又挑选少数民族的子弟到成都,教授他们书数。在川期间,率人继续 修建乐山大佛,重新开启南方丝绸之路,推动了唐与南诏的交往,也有利于唐与南亚、东南亚 各国的交流。唐宪宗永贞元年,韦皋卒,年六十一,赠太师,谥曰忠武。

——摘编自《新唐书韦张严韩列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韦皋的历史事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韦皋历史事迹的影响。
2021-10-12更新 | 64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实验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宋三百多年间,发生自然灾害两千余次,年均六七次,且多引发饥荒,毁坏民舍,民众流离失所,导致出现大量流民。针对频繁的水旱灾害,宋代统治者认为“灌溉水利,农事大本”,于是采取诸多措施兴修水利,尤为重视对江南地区的水利管理。担任地方官的苏轼把水利事业视作“事关兴运”的大事。王安石主张选用得力的官员,趁丰收之际和农闲之时积极修筑水利设施,以防灾为主,他认为“治水土诚不可缓也”。

——摘编自范勇、郑志强《宋代社会救灾制度及其对当代社会保障的启示》

材料二   在康熙帝的亲自主持下,从1677年到1688年,河道总督靳辅通过取土筑堤、加深且增宽黄河河道、开挖引河、引淮河水冲刷黄河河床等工程,不仅完全堵塞了黄河决口,而且使得黄河河道初步得到修复和整治。1788年,长江荆江段大水,20余处决口。乾隆帝诏令政府组织力量堵塞决口的同时,增加大堤的高度和厚度,以提高江堤的防洪抗灾能力。史载,此后50年间类似的加筑长江堤坝的大规模工程,共进行了20余次。清政府实行河堤工程保固制度,即规定在完工后的若干年内,工程必须坚固,如出现质量问题,承修官将受到严厉处罚,并建立了河务河防体系,配给大量人力物力,独立管理运作。

——摘编自陈桦《清代防灾减灾的政策与措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重视兴修水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宋代相比,清朝前期治理水灾的不同做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兴修水利的历史启示。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民间社会救助事业迅速发展。政府在进行社会救济的时候明显意识到了自己的弊端和不足,于是便干方百计地采取一些办法把社会救济的部分责任转向民间,借助社会的其他力量。明清两代的许多皇帝都多次颁布诏谕,呼呼有志人士出资出力,加强地方的社会较助。同时,为了提高民间人士投入社会救济的积极性,政府还制定了许多奖励措施,主要是利用名利来加以诱惑。如雍正帝为鼓励民间储谷的发展而规定:“如果有捐至十石以上的,遏加奖励。如果有多年连续不断地捐至三四百石的,就会给八品顶载。”当时社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并不是很优越,生活水平还比较低下,再加上这一时期的天灾人祸程度远超前代,民众生存艰难,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动乱,所以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地方有力者也必然会和政府一起救助弱者。

——摘编自姚延玲《明清时期民间的社会救济和总善事业》

材料二 当前,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已经成为我国一项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各级政府的一系列制度如何规范落实,现在实行的《社会教助暂行办法》中都有着明确规定,并且规定每年社会救助项目的花费金额也要纳入中央和地方财政预算中去。我国社会现在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救助、佳房教助、教育教助、法律提助、特国家庭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灾后国难救助以及实发各种特殊情况困难救助为辅的救助体系,这无疑有利于相关政府部门合理解决各种国难和问题,也有利于较好地覆盖各类国难人群。所以,这种制度的反贫困作用变得越来越明显。

——摘编自郑含乐、周情《我国社会教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社会救济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时期我国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建设取得的成就。
2021-10-08更新 | 39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随州市广水市实验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初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引起左翼作家和其他进步作家的关注,也直接成为他们反映破产现实的创作动机,同时,那种社会学的观察研究分析方法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作家的形象思维。茅盾就认真研究过大论战的材料,并对中国社会经济现状进行了分析,写出了小说《子夜》。《子夜》成为左翼作家及其他进步作家创作的样本,此后在文坛上又涌现出《一千八百担《丰收》《太平桥上《多收了三五斗》等作品。这些作品因主要描绘城乡经济的破产,而被称为“破产小说”。破产小说既反映了新兴民族资本家在内外交迫下的困境,也反映了传统农民与小工商业者的悲惨境遇,对当时的经济状况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破产小说抛弃浪漫和诗意,侧重于对社会现实尤其是经济关系的真实冷静描写但在描写劳苦大众生存本相时,不是施以传统文学那种恻农式的人道同情;在描写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地主阶级生存境遇时,也不是简单的进行道德批判,它猛烈抨击的是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和世界秩序。

——摘编自金宏宇《文学的关怀——中国30年代破产小说综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破产小说”出现的经济背景,并指出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