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84 道试题
1 . 棉花作为一种普遍的植物,棉织品作为一种普遍的商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棉花的品种是亚洲棉和草棉,均从国外传来……在取得栽种技术和纺织技术的突破后,棉种约在宋元之际完成了向中国内地的传播。元世祖曾设立江西、福建、浙东、湖广、江东五省木棉提举司,强迫百姓每年缴纳棉布十多万匹。明太祖于1367年下诏: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倍之。麻,亩征八两;木棉,亩四两。经过元至明约两百年的传播,棉花种植和棉纺织已基本推广到全国。

——摘编自丁培利等《中国古代的材质演进——兼论棉花在中国的普及》

材料二   17世纪中期,印度的棉布进入英国市场,迅即对传统的羊毛业产生了巨大冲击。出于对传统羊毛业的保护,英国议会颁布法案限制棉布进口。但由于消费者对棉织品的需求,18世纪中后期英国的棉纺织业进行了一系列技术革新。数以百万计的工人流入新建的工厂,操作生产棉线和布料的机器。18世纪末,英国国内制造商对于棉花的需求急剧增加,但英国并不出产棉花,从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埃及、印度以及中国进入了由棉花所连接在一起的全球棉花产业,而英美和欧洲大陆的工业帝国纷纷建立起棉花纺织工业,并确立了它们在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的领先地位。

——摘编自《棉花:理解资本主义的最佳作物》等

材料三   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英国起先是把印度的棉织品挤出了欧洲市场,然后是向印度斯坦输入棉纱,最后就使英国棉织品泛滥于这个棉织品的故乡……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

——【德】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材料四   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德】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中国棉花在全国推广种植的原因,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出产棉花”的英国棉纺织工业全球领先的原因。
(3)运用材料三与所学知识,评析材料四中马克思的观点。
2024-07-05更新 | 41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遂宁中学校高新校区2025届高三八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5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方流行袴褶服,劳动人民将袖口部分逐渐收紧,形成了窄袖衫、小口裤等样式,从此中华民族上衣下裤的服饰形制普遍推广开来。北魏建立政权后十分重视服饰礼仪的作用,从拓跋珪到孝文帝,逐渐将其延伸到日常生活领域,改穿农耕汉服。游牧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服饰在民族杂处和商旅往来中汇聚,各种文化传播也为这一时期服饰文化的自由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旧唐书·舆服志》记载当时爰至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袴袄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的现象。这些服饰元素,成为唐代及后世中华集体记忆可视性符号之重要组成部分。

——摘编自江冰《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论略》

材料二   近代欧洲服装根据不同的特征分为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和洛可可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曾以夸张而膨胀的外观来表现人性的复苏;巴洛克时期的服装进一步突出感官效果,将服装引入现实的自由生活;至洛可可时期,以女性为中心,袒胸与夸张的撑裙证明了现世的享乐主义的泛滥。服饰流行的中心不再局限于以意大利为中心,呈现西班牙风、德意志风、法国风、波兰风等,地区风格之间时兴时衰。工业革命后,服饰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各个阶层由于自身需要穿着简便、合体的衣服。

——摘编自徐思民《西方服装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欧洲服饰演变的趋势。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服饰文化变化发展的认识。
2024-07-05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遂宁中学校高新校区2025届高三八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48年欧洲各国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奠定了近代国际法的基础。19世纪建立起来的维也纳体系将国际法的应用范围逐步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地方。一战后,战胜国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立了国际联盟,但因排除美苏而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二战后,《联合国宪章》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力量。国际法院也在荷兰海牙成立。同时,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裁军、防止核武器及生化武器扩散、国际人权、国际环境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纷纷问世。

——摘编自杨泽伟《国际法史论》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近代以来国际法发展的突出特点,并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对世界的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自成立到1977年底,参加的国际多边条约总共不过31个。从1978年到2004年底,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多边条约已多达236个。这些多边条约超出了外交、人道主义法、海事、航运、少数联合国专门机构的章程等狭小范围,既涉及联合国及其所有专门机构、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一般国际法,又涉及国际刑法、反对恐怖主义行为、毒品管制,以及某些建立国际组织的章程等。中国已全面融入国际法律秩序。

——摘编自饶戈平《国际法律秩序与中国的和平发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参与国际事务的程度有何差异,并简析其原因。
4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大一统”并不是简单的政治一统,而应该看作天人的一统,也就是德礼和刑政,由此构成中华文明历世不衰的政道传统。尽管历史上无数次改朝换代,但后来的胜利者往往都会承认前一王朝在政治上与文化上的合法性。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多有侵扰乃至统治中国(中原王朝),但最终不分夷夏,都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洪流当中。

——摘编自郭晓东《中华文明何以赓续不已》

(1)概括材料一中“中华文明何以赓续不已”的原因。

材料二:突出的连续性是中华文明最为鲜明且最为基础的特质。进而言之,历史的连续性并非仅指线性维度上的连绵不绝,实际上具有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含义,可以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认识历史延续性:独特的地理气候下形成中国稳定而保守的农耕经济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自然经济基础;稳定的中国政治体制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生长保障;厚重的文化积累特别是儒学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体系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内在支撑,深沉的历史精神是中华文明突出连续性的核心品格;中华文化的延续性还体现在对于外来文化的不断吸收与整合,从而丰富着中华文化,使其具有了更大的生命力。只有从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才能理解真正的中国。

——摘编自王学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连续性》

(2)根据材料二,简述“从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的史实依据。

材料三:两河地区天然无屏障……。苏美尔人和其后继者的宗教信仰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尤其受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河水泛滥的影响……北部的大雨加上源头山脉的积雪常引起特大洪水,毁坏农田。在苏美尔人眼里他们的洪水之神是一位恶毒之神,美索不达亚人的人生观带有恐惧和悲观的色彩,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不安全。美索不达米亚人也试图通过编制完备的法典来减轻笼罩人们的不安全感。《汉谟拉比法典》是其中最杰出的一部。

埃及文明是稳定、保守的...关心死亡,为来世——尤其是国王的来世——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法老始终被认为是神...由于这个原因,埃及没有任何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法典相应的法律。法老作为神王,其权力亦被神化,他的话就是法律。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知识,归纳西亚文明和北非文明的不同特点,并从地理环境、政治等角度探究其形成的原因?

材料四:在公元750年建立的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其百货齐全的商场里,既有各种本地的产品,也有各国商人运来的中国的丝绸和珠宝、印度的钻石和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欧洲的琥珀和玛瑙。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在吸收融汇东西方古典文化的基础上共同创造了阿拉伯文化。阿拉伯文化主要是由阿拉伯本土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以及希腊、波斯、罗马和印度等外来文化构成。阿拉伯文化在宗教、哲学、自然科学及人文科学等领域都曾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阿拉伯人把古代印度、中国文化成就介绍到西方,又把阿拉伯的天文学、医学知识和伊斯兰教传播到中国等东方国家。这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亚洲、非洲、欧洲和中国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编自哈力木杜山艾力《浅析阿拉伯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对世界文化的贡献》

(4)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阿拉伯帝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2024-08-20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京市从和平解放之日起就开始着手农业生产的恢复工作,建立了生产救灾办公室。195011月,北京市委提出畜力、农具互助合作之外,应“试办土地入股合作社”的设想,年底发动爱国增产运动。1952年,北京市召开第一届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在推广农业信贷措施的同时,北京市还结合农贷大力开展农业保险业务,率先确定了先普遍推行牲口保险,重点试办棉花保险的方针。

——摘编自范明《新中国初期北京市农业政策述评》

材料二   

——据王宏广等《中国粮食安全:战略与对策》

材料三   种子是农业产业链中的源头,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但世界绝大多数种子供应已被美、法、德等西方国家种业公司垄断。1989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颁布,对种子选育和审定、种子生产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到1994年,良种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已经提高到32%。目前,相比于国外,我国具有独立研发能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仍然不多,提高种子的科技含量及育种水平是当下农业科研最主要的任务。

——摘编自徐豪《种子安全,才有粮食安全》等

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过渡时期北京市农业政策的内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的主要成就及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认识
2024-08-20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中学校(介福校区)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题
6 . 历史研究中,对史料的选择特别重要,同时也涉及到对不同史料的价值的认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的问题。

材料一

商朝在河南安阳出土的商王武丁时期的甲骨卜辞,长方框中的“王占曰”三字,在甲骨卜辞中出现频率很高。从国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商王都通过占卜以示得到上天的指引。
秦朝19751226日,云梦县睡虎地出土了1155枚秦代竹简,长度在25厘米左右,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秦代竹简,包括我国迄今发现最早最完整的法典《秦律十八种》,对研究秦代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战国《孟子》:“禹恶旨酒而好善言。汤执中,立贤无方。文王视民如伤,望道而未之见。武王不泄迩,不忘远。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
汉朝贾谊在《新书·礼容下》:“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四则史料的史料价值。

材料二   博物馆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的主要形式。西方的博物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中国的博物馆的历史则是晚清开始。伴随的是中国的民族危机与救亡图存的思潮的兴起,还有就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自建了南通博物苑。1926年,国立历史博物馆正式开馆。1933年,蔡元培倡议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历史博物馆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的故宫博物院,在新中国成立后,文物藏品得到极大丰富。1959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建成。20032月,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基础上,组建中国国家博物馆。该博物馆是世界上单体面积建筑最大的博物馆。

——摘编自黄春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博物馆发展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特点。
2024-08-20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间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汇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细流,内涵不断丰富,影响逐渐扩大,形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气象。

材料一   世风即社会风尚,是指某一时期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民众共有的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方法。今天的山东简称鲁,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鲁国是西周周公旦的封地,周公制礼作乐,而孔子则是春秋时期大兴私学,创立的儒学则是为了恢复周礼。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在周游列国遭遇困窘的情况下,仍“讲诵弦歌不衰”。孔子曾向鲁国、齐国的音乐大师学习,并有深刻的领悟力和高超的演奏技巧。史载,孔子整理的《诗》305篇,“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孔子强调“正音”“雅乐”,反对靡靡之音。他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在孔子看来,“乐教”不仅仅是声乐、器乐、歌舞等形式,而且是育人才、齐风俗,实现政治与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山东的世风特征,并结合所学的知识简析孔子“乐教”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   山西主要包括今陕西、甘肃。秦国的商鞅变法中主张以法家思想来治国,并以军功授爵,组成的军队几乎战无不胜。在西汉的四十六位丞相中,仅有李蔡、公孙贺等极少数人出身山西,且这些人也大多是以军功卓著登上丞相之位的。秦代和西汉时期的将领,除开国功臣之外,大部分是山西人。“秦将军白起王翦。汉兴,郁郅王围、甘延寿、义渠公孙贺、傅介子、成纪李广、李蔡、杜陵苏建、苏武、上邽·上官桀、赵充国、襄武廉褒、狄道辛武贤、庆忌,皆以勇武显闻。”

——摘编自史建群《战国秦汉世风的区域性特征》

(2)根据材料二概括山西的世风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特点的原因。

材料三   四川地区在战国时称蜀,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当时已是秦国的范围。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灌溉了成都平原,从此这里的农业发展。秦朝统一后,在四川地区设郡,并修筑道路,设置“道”,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专门的管理。汉建立后,继承了秦制,张骞通西域后,汉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贸易通道的发展,最后发展这茶马贸易之道,加强了西南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后来的四川地区在历史上几经灾难,所以不断地有外来人口的大量迁入,从汉到魏晋到唐到宋到明清,这里的文化是各地文化的汇集,是一个典型的移民之化之地,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知识阐释四川地区的文明特点及历史地位。
2024-08-20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卷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由于天下一统成为各国诸侯共同追求的目标,便逐渐形成以华夏为主干、连接蛮夷戎狄为一体的天下一统的国家观。《荀子·正论》将其归纳为“五服之制”,即对四夷实行羁縻政策,只要求他们承认天子的统治地位,定期向天子贡献方物,以此把四夷囊括在华夏的一统天下之中。其中虽然有严辨夷夏的思想成份,但人们已把蛮夷戎狄看作统一天下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比之前代,这种变排斥为相融的民族意识已经具有很大的进步,它对于中国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章义和《从华夷观念的演变论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天下一统的国家观”初步形成的时间,并概括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自西汉建国以来,匈奴一直是北部边疆的一大问题。汉武帝凭借已经恢复和充实了的国力,于公元前127年、前121年、前119年,三次派兵遣将出击匈奴,收复了河套一带(设朔方郡)、打通了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迫使匈奴向西北远迁,不再能成为汉北边的严重威胁。以后匈奴内部发生分裂。南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后双方一直和睦相处。汉武帝为了打击匈奴右翼,于打通河西走廊后又进军西域(古代“西域”一词主要指今新疆地区,但也包括了若干今国境外的地方),于轮台(今新疆轮台)驻兵屯田。公元前60年,汉宣帝又设西域都护府,府治乌垒(在轮台县东)。公元前112—前109年间,汉武帝向南方进军,设南海(郡治在今广州)、苍梧(郡治在广西梧州)、郁林(郡治在今广西桂平以西)、合浦(郡治在广西合浦西北)、儋耳(在今海南西北部)、珠崖(在今海南东北部)、交趾、九真、日南(以上三郡在今越南境内)等九郡,又向西南进军,设牂柯(郡治在今贵州黄平以西)、越嶲郡(郡治在今四川西昌东南)、沈黎(郡治在今四川汉源东北)、汶山(郡治在今四川茂汶以北)、益州(郡治在今云南晋宁)等郡。西汉中期在边疆方面有了新的拓展。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古代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开疆拓土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汉武帝在开疆拓土方面的贡献对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影响。

材料三:唐王朝处理州郡之外的附属国家、人群和地区的边疆控御模式,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历史上外儒内法的专制君主官僚制这样一种国家建构模式的边疆治理政策。粗略地说,它就是以册封和朝贡为主要制度的羁縻体系。这一套控御边疆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加以发展。处于羁縻或册封地位的依附者,经历从宋元土官和明清土流并置、改土归流等步骤而被逐渐内地化,被纳入府县管治体系。

——摘编自姚大力《追寻“我们”的根源——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与国家意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王朝进行“边疆控御”的主要举措。“这一套控御边疆的制度体系为后来的王朝所继承并加以发展”,请分别以元朝、明朝的一例史实予以说明。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边疆治理的演变趋势。
2024-08-19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漫画是思想宣传的重要手段,借助漫画可以了解一定时期社会生活的变化,赏析以下三幅漫画,并回答问题。

1《福音书的光辉灿烂》
《福音书的光辉灿烂》原图配有诗句:无论教皇怎样抵抗,上帝的旨意不可抵挡。
注:福音书是记述耶稣生平与复活事迹为主的文件与书籍

2《邀请函与王冠》
《邀请函与王冠》,画面中由英国贵族发出的邀请函将英国国王的王冠送给了詹姆斯二世的女儿玛丽。
注:詹姆斯二世(16331014日—1701916日),英国最后一位天主教国王。

3《这是德意志祖国吗》
德国漫画《这是德意志祖国吗?》,原图配有文字:你们这些不听话的、哭闹不停的孩子,已经干扰了邻居的安静,必须受到惩罚!
注:最右侧两人为俾斯麦(打人者)和拿破仑三世(被打者)。

(1)请指出三幅图所反映的欧洲重大历史事件,并分别概括出三幅漫画的思想主旨。
(2)据漫画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出三幅漫画共同反映的历史主题,并选择其中一幅漫画相关的历史事件进行简要评价。
2024-07-21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丝绸之路自开通以来,长期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这条道路上奔走的,有各国的使团,他们携带大批财货。中国的使团带往西方的多为丝绸、黄金、铜币,而西方各国使臣带来的则是良马、珠玑、各类珍宝和各种珍禽异兽。这些使团不但进行政治磋商、外交活动,而且更是商业流通的主要担当者。中国的丝绸、缯彩,以赏赐之名,源源流向西方。除了这种官方的商业使团外,在丝绸之路上奔走的,当然更多的是私家商人。他们亦组成团队,贩运奇珍异宝以牟利。而随着使臣、商人的往来,不仅只是东西方的商品贸易,文化交流也广泛进行,中国的先进农业、水利、冶金技术,传向西方,而域外的乐舞、服饰、饮食、家具等,纷纷传进中原。丝绸之路在古代也不是完全的和平之路,不同国家的军队时常沿此路行进,相互杀伐攻略。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全球性的经济关系。此前东西方之间数量有限的奢侈品贸易逐渐发展为生活必需品的大宗贸易。跨大西洋贸易的情况尤其如此,美洲种植园生产了大量烟草、蔗糖及其他在欧洲销售的商品,同时必须进口所有的生活必需品并输入劳动力,从而导致了繁荣的三角贸易。这个时期新兴的大宗全球贸易的另一个分支便是西欧与东欧之间的贸易,西欧进口的是原材料,特别是粮食,东欧则进口纺织品、武器、金属产品及殖民地商品。西欧与亚洲的贸易比不上其与美洲或与东欧的贸易,其原因有二:第一、西欧的纺织行业反对从亚洲各国进口棉织品,担心因此而造成的金银流失会危及国家安全;第二、难以找到能在亚洲市场上出售的产品,因为亚洲对欧洲商品不感兴趣,而欧洲则勉强用金银支付它想要的亚洲产品。直到18世纪末欧洲发展起动力机器时才解决这一问题。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东西方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东西方贸易相比,16—18世纪中期国际贸易有哪些发展。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