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列表格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演变简表。

时期录取数量或方式考试内容考试程序
唐代进士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诗赋、儒家经典、法律、文字、算学等武则天时,初设殿试,但未形成定制
宋代录取名额大为增加儒家经典为主,儒家经典可依据多种注疏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明代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学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命题范围只限于四书五经,答卷只能以朱熹的注释为主士人需先入地方学校为生员或入国子监为监生,再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而入仕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科举制度与社会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2021-10-16更新 | 240次组卷 | 46卷引用:宁夏中卫市第一中学2019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济危机经常不请自来——自1825年英国第一次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后,人类社会似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困扰。

重大经济危机概况
1825年英国爆发普遍的经济危机英国爆发了第一次周期性普遍产能过剩的经济危机。从货币危机开始后,股票大跌,银行纷纷倒闭,大量工商企业破产,工人失业。英国政府采取呼应机器制造商的要求,取消机器出口禁令。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各国政府都采用凯恩斯主义来应对。1933年开始扩军备战,1938年爆发世界大战,直到战后恢复,出现了所谓战争景气,凯恩斯主义的作用得以扩大延伸,盛行了40年。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第4次中东战争爆发后,阿拉伯石油输出国组织宣布,立即把对美国等支持以色列进行侵略的国家的石油供应逐月递减5%。接着,决定完全停止向美国输出石油。石油禁运导致原油供应不足,油价从每桶3美元猛涨至12美元,使西方工业发达国家的经济受到很大冲击。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扫过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而为了帮助亚洲国家摆脱金融危机,中国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不对人民币实行贬值。
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美国次贷危机产生“滚雪球”效应,已经从房地产业蔓延至银行、股市、油价。次贷危机造成美国股市有史以来最剧烈的震荡和下跌,进而威胁整个世界的金融市场和经济形势。

——摘编自范帅邦《经济危机的迷雾》


根据表格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经济史知识,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18-19高三上·全国·期末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时间公益广告的主题
1987~1995年《公共走廊呼咦公共道德》《还是排队上车好》《喝酒四部曲》《敬老爱幼家庭和谐》《交通安全系列》《儿童礼貌教育》《希望工程》《戒烟有三关》等
1996~1998年《下岗再就业》《抗洪救灾》等
1999~2002年《知识改变命运》《同升一面旗共爱一个家》《将爱心传递下去(洗脚篇)》《爱我中华再创辉煌》
2003~2009年《弘扬民族精神共同抗击“非典”》《新北京新奥运》《爱心传递篇》《抗震篇》等
2010~2015年《孝道文化篇》《环境保护篇》《核心价值观》等

结合表格信息与所学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公益广告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观点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部分正史中表彰忠孝节义的“列传”一览表

史书名称成书年代表彰名教的列传
《史记》西汉
《汉书》东汉
《三国志》西晋
《后汉书》南朝宋列女
《宋书》南朝梁孝义
《魏书》北齐孝感、节义、列女
《梁书》孝行
《陈书》孝行
《隋书》孝义、列女
《新唐书》北宋忠义、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宋史》忠义、孝义、列女、奸臣、奸臣、叛臣
《金史》忠义、孝友、列女、逆臣、叛臣
《元史》忠义、孝友、列女、奸臣、叛臣、逆臣


表格能够反映我国古代正史在表彰名教方面变化的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2017-11-03更新 | 181次组卷 | 18卷引用:宁夏银川一中2018届高三第六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23-24高三上·山东青岛·期中
5 . 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造成约2500万—1亿人死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根据事后的科研表明,流感第一个病例于1918年春天出现在美国堪萨斯城的军营,随后因美国参战而传播至欧洲。因为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法美德和所有欧洲参战国,都实行严格的新闻管制,一切可能有损于前线士气的事情都不允许报道,更不允许把区域流感渲染成“瘟疫”。整个欧洲,只有中立国西班牙的媒体不受管制,他们也不用报道战争,每天就报道自家的流感情况,全球媒体也迅速跟进,甚至还给西班牙流感病毒起了一个名字,叫“西班牙流感”。就这样,媒体确定了这个名字,并且流传。

材料二   德国将军鲁登道夫在一战回忆录中写道:“这是件令人悲伤的事情,每天早上都会听到参谋人员对流感病例数目的详述,以及他们对部队糟糕情况的抱怨”。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说明“西班牙流感”与一战的关系。
(2)根据材料三,概括“西班牙流感”第二波次传播的特点。
(3)若要从历史考察的角度来修正“西班牙流感”这个名称,请你从下表中选择最适合的材料,并说明理由。
最适合修正“西班牙流感”名称的材料此材料适合使用的理由
1918年各国卫生单位的疫情记录
1918年各国疫情新闻报道的内容
1918年西班牙的疫情升降曲线图

2023-11-16更新 | 149次组卷 | 5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朱元璋采取鼓励垦荒政策,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人口数大约为7270万,清朝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增长,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口总数增至4亿3千多万,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当时的学者洪亮吉觉察到这些问题,提出了调剂人口的思想,但没有被重视。

民国初期,国事衰败,“人满之患”的弊端日渐暴露。以《东方杂志》为代表,众多报刊积极刊登人口研究文章。这些文章运用西方马尔萨斯人口论和社会调查的方法,反对人口增殖的传统人口观,试图通过人口品质提高、优生手段达到民富国强的目标。

下表为《东方杂志》涉及人口研究的文章统计表:

文章篇数(部分)涉及人口理论9篇,强调生育控制4篇,人口调查15篇文章作者(部分)陈长潇、潘光旦、孙本文、乔启明(人口学者),竺可帧(气象学家)、彭家元(农业学家)、张荫麟(历史学家)

——摘编自任惠玲《洪亮吉人口思想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比较及启示》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呈现阶段性特征,人口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变化。50年代经济建设中“深深感受到不是人口太多,而是人手不足”,彼时“人多力量大”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加上受苏联鼓励人口增长的影响较深,党和政府对生育行为进行嘉奖。“鼓励”性人口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过快增长与社会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不断凸显,1957年马寅初著作《新人口论》深入剖析了当时中国的人口问题,60年代国务院首次提出计划生育。1978年“实行计划生育”第一次被写进《宪法》,国家明确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21世纪后,我国又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劳动力短缺等问题,2016年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摘编自马红鸽、贺晓迎《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人口快速增长的历史背景,概括民国初期人口研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后影响我国人口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中国历史上人口发展变化带来的启示。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初,朱元璋采取鼓励垦荒政策,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全国人口数大约为7270万,清朝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增长,至道光二十年(1840年),人口总数增至4亿3千多万,达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高峰。人口的快速增加导致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当时的学者洪亮吉觉察到这些问题,提出了调剂人口的思想,但没有被重视。

民国初期,国事衰败,“人满之患”的弊端日渐暴露。以《东方杂志》为代表,众多报刊积极刊登人口研究文章。这些文章运用西方马尔萨斯人口论和社会调查的方法,反对人口增殖的传统人口观,试图通过人口品质提高、优生手段达到民富国强的目标。

下表为《东方杂志》涉及人口研究的文章统计表   

文章篇数 (部分)涉及人口理论9篇,强调生育控制4篇,人口调查15文章作者 (部分)陈长潇、潘光旦、孙本文、乔启明(人口 学者),竺可帧(气象学家)、彭家元(农 业学家)、张荫麟(历史学家)

——摘编自任惠玲《洪亮吉人口思想与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比较及启示》等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呈现阶段性特征,人口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变化。50年代经济建设中“深深感受到不是人口太多,而是人手不足”,彼时“人多力量大”成为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加上受苏联鼓励人口增长的影响较深,党和政府对生育行为进行嘉奖。“鼓励”性人口生育政策带来的人口过快增长与社会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不断凸显,1957年马寅初著作《新人口论》深入剖析了当时中国的人口问题,60年代国务院首次提出计划生育。1978年“实行计划生育”第一次被写进《宪法》,国家明确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21世纪后,我国又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年轻劳动力短缺等问题,2016年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摘编自马红鸽、贺晓迎《建党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口生育政策变迁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人口快速增长的历史背景,概括民国初期人口研究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后影响我国人口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3-05-14更新 | 131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平罗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8 . 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的重要桥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魏晋时期,凭借波斯和中亚商人的转运,中国与罗马帝国之间形成横贯亚欧大陆的丝绸贸易通道。唐朝时,丝绸、瓷器、珠宝、香料是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商品。宋代,由于陆上丝绸之路受到阻隔,海上丝绸之路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贸易的主要对象除了阿拉伯帝国,还有一些东南亚国家。对外出口以五金、丝绸和瓷器等手工业品为主,尤其是瓷器贸易大量兴起。进口商品则以香料、珊瑚、玛瑙、象牙等奢侈品为主。在丝绸之路发展史中,法国学者认为,来自阿拉伯的商队要比来自中国的多,因为他们需要中国商品,而中国则可以离得开他们。

材料二   随着丝绸之路研究的深入,史学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如下表所示。

观点内容
学者1丝绸之路不止一条,依据地理位置及其途径路线,可分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西南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
学者2丝绸之路上商品流通的参与者有汉人、波斯人、突厥人、大食人、鲜卑人等。除了以经商为主的商人,参与丝绸之路商品流通的还有僧侣,他们绝大多数并不以获利为目标,而是以宗教传播为己任。
学者3三条丝绸之路本身就是由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的,当然也与人文地理环境有关。海上丝路取代陆路,也正是这种环境发展的必然结果。
学者4丝绸之路中的“丝绸”一词,已不再是中外商业史上交流的商品“丝绸”之狭义,而是一个文化象征符号。所以丝绸之路是沟通中国与域外交流的一个“交通网络”,包括商业、文化和民族迁徙交融这三大功能。

——摘编自耿昇《丝绸之路研究在中国》

材料三   两千年来,丝绸之路始终主宰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帝王、军队、商人、学者、僧侣、奴隶,往来在这条道路上,创造并传递着财富、智慧、宗教、艺术、战争、疾病和灾难。丝绸之路让中国的丝绸和文明风靡全球。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商品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四位学者的观点。
(3)根据材料三,分析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商道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是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简表(部分)

年代石油工业的重大发展
19491952燃料工业部成立,确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方针,1952年底生产人造石油(油母页岩油)达24万吨,为1949年的3.6倍。
19531959党中央明确提出“大力地勘察天然石油资源”,陆续发现克拉玛依等31个油田和12个气田,1959年全国石油产量达373.3万吨。
19601977燃料工业部改组为石油工业部,建成大庆、大港、胜利等大型油田,原油产量提高,并向日本等国出口创汇。
1978—今天先后成立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等;在超低渗透油藏开发、稠油热采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我国石油需求量和进口量猛增,至202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建立和完善战略石油储备成为一项迫切的工作。

——据《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史》《我国存在的能源安全问题及其对策》

材料二   19736月,石油输出国组织(0PEC)决定将原油价格提高70%,并以每月5%的速度逐步递减产量。这次中东石油危机引发了全球性的能源危机,并持续至20世纪80年代初。在此期间,不论是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还是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都不得不面临“工业贫血”的困境。尼克松政府交替使用紧缩和赤字财政的政策都回天乏术,而勃列日涅夫则更加笃信苏联体制能克服能源危机……中国,则悄无声息地拉开了一道大幕,震惊了世界。

——据殷建平《上世纪70年代两次中东石油危机给我们的警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在20世纪70年代全球性能源危机诱因下,中国、美国、苏联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今中国应对能源安全问题应该采取的措施。
2022-05-31更新 | 281次组卷 | 7卷引用:宁夏吴忠市吴忠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17月,13名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大会。

下表为中共“一大”部分代表基本情况

姓名出生年份籍贯备注
何叔衡1876湖南秀才,新民学会会员
董必武1886湖北秀才,曾加入中国同盟会,曾留学日本
李达1890湖南曾留学日本,《共产党》月刊主编
李汉俊1890湖北曾留学日本
毛泽东1893湖南师范毕业,新民学会组织者,《湘江评论》主编
包惠僧1894湖北记者,北京大学肄业,陈独秀指定代表
陈潭秋1896湖北师范毕业,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发起者之一
王尽美1898山东师范毕业,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邓恩铭1901贵州中学生,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刘仁静1902湖北北京大学学生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等编制


(1)根据材料,归纳中共“一大”代表群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代表走到一起的时代背景。
2021-06-08更新 | 5008次组卷 | 29卷引用:宁夏银川市银川一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