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战国时期的货币呈现出不同于春秋的新特点。天然货币和实物货币的使用比例变小,战国中后期,金属铸币几乎完全占据市场流通的主要货币地位。战国时期的货币可分为布币、刀币、蚁鼻钱和圜钱四大体系,具体的种类多达数百种。货币流通区域也发生了变化(表)。

布币

不仅在韩、赵、魏的原三晋地区流通,还扩展到楚国和燕国。

刀币

不仅在齐、燕流通,在赵国也大量使用。

蚁鼻钱

楚国蚁鼻钱的流通区域遍及江南地区。

圆钱

秦国的圜钱,在齐、燕、魏、赵等国也都通行。

——摘编自王晓博《从货币角度看战国时期商品贸易的发展和繁荣》

材料二:北宋的铜钱尽管铸造得比过去多,但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官僚、地主的窑藏,岁币和海外贸易的需要,“钱荒”十分严重。为此,政府规定四川等地区只能用铁钱流通。铁钱十才当铜钱一,所以携带很不方便。十世纪末,在唐代飞钱的基础上,成都出现了所谓“交子铺”,发行纸币,以代替缗钱流通。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战国时期货币的新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宋纸币出现的因素。
7日内更新 | 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四)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德国人口不到2.5千万,19世纪中叶达3.5千万,1875年急剧增加到4.3千万。其中工业发展快的地区,如慕尼黑、科隆、埃森、开姆尼茨和杜塞尔多夫人口的增长尤甚。1820年,人口在十万以上的城市只有柏林和汉堡,到1870年增至七个,1900年已超过八个。首都柏林人口从1820年的不足20万到1900年增至近190万。

——摘编自胡才珍《论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在欧洲历史地位的巨变》等

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后,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工业化国家对法国实施经济封锁,影响了法国工业化进程的发展。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灭之后,法国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国家立即通过一系列立法手段强化国内市场统一、增强国家财政能力和介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法国的工业化进程随即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就城镇化而言……由于工厂主要集中在巴黎、里昂、波尔多和马赛等传统政治中心城市周围,法国的城镇化主要是通过这些城市的扩张实现的,其他中小城镇直到二战后才有所发展。1800年,法国的城市人口为10%,到1880年才增加到35%。直到1931年,法国才实现城镇化。

——摘编自田德文《欧洲城镇化历史经验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世纪后期德国城市化发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城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024-05-29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阶段性测试四)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美国独立战争的一个显著成就是政教分离,推动实行民主的、科学的和非宗教的教育。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和嗣后的法国大革命推动了法国殖民地海地和西班牙、葡萄牙统治下的拉丁美洲各殖民地人民解放运动的高涨。经过长期斗争,绝大部分拉丁美洲地区挣脱了法、西、葡的殖民枷锁,建立了独立国家。

——摘编自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第2卷)》

材料二   亚当斯在就任美国总统后对于使美国获得独立的这场革命深以为憾,因为它给法国树立了榜样。如拉法耶特侯爵刚从美国独立战争的战场上回到法国就呼吁:“现在就发动一场起义,抵抗是神圣的使命。”还有下面的理论:政治权力源于接受权力统治的人民,权力应当取决于人民的意愿;凡不是据此构建的政府,都是不合法的。法国人一度也信奉并欢呼美国人的观念:政府的灭亡就是自由的开端。

——摘编自【英】阿克顿《法国大革命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独立战争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相同点。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欧中世纪早期,文化教育几乎全部为教会所垄断,异教学校被取缔。基督教教会为培养僧侣及为教会服务的人才,向群众宣传宗教,并设立了一些教育机构。其中水平较高的有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僧院学校附设在僧院内,又分内学和外学。内学培养未来的僧侣,外学则旨在对俗人的子弟进行教民教育。两种学校的学习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教师由僧侣担任,教学建立在盲目服从所谓圣书及其讲解人——教师——的权威的基础上,不许学生有任何探索和创造,强调背诵,也采用问答法进行教学。所有的教会学校都奉行禁欲主义,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残酷的体罚。

——摘编自吴式颖、郭法奇《外国教育史》

材料二   中世纪中期时,在阿尔卑斯山北侧,修院学校被城市教堂学校代替,在伦巴底则被半世俗化的市立学校代替。城市教堂学校和市立学校招生人数和教学队伍日渐扩大,其中一部分发展成大学。13世纪时,大学在几个大城市特别繁荣。巴黎、伦敦等北方地区的大学都由讲师团体主持,这和现在的美国大学实行的制度差不多,由院系来设置课程,安排学位和讲师。博洛尼亚的大学则由一群学生来管理,南方的其他大学也都采用类似制度,他们创立了一套严厉的规矩来规范讲师的操行。

——摘编自【美】朱迪斯·M·本内特等《欧洲中世纪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早期西欧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世纪中期欧洲教育发展的表现及意义。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示意玉米在世界的传播路线。

材料二   据载,到16世纪末欧洲人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在威尼斯的乌迪内地区有1586年以来持续不断的玉米价格记录。17世纪玉米种植在威尼斯已十分重要,并向伦巴第、维罗纳方向延展。玉米在意大利基本用作人们的食物,玉米粥、通心粉和玉米饼在意大利中北部是日常饮食,而且常常是穷人的主食。农民、贫民食用玉米,出售小麦。因为随着玉米单产和总产的增长,18世纪欧洲的小麦价格已是玉米的两倍。其影响如同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旅行家贝尔所说的那样,“在17世纪,尤其是在18世纪,由于玉米充当了(欧洲)农民的主食,小麦就能提供大宗的商品粮”。

——摘编自张箭《美洲玉米初传欧洲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洲作物玉米在世界传播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玉米种植对欧洲的影响。
2024-05-06更新 | 45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濮阳市豫北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严格的等级划分是玛雅后古典期文明销声匿迹的首要原因。玛雅高深的知识和文化只掌握在极少数贵族和祭司的手中,占玛雅人口绝大多数的下层劳动者完全是文盲。这些养尊处优的贵族知识分子,在繁华殆尽后难以生存,乃至很快消失,也带走了辉煌无比的玛雅文明。留下来的为数众多的普通玛雅农民,无法读懂那些文字和史书。西班牙入侵后,虽然玛雅璀璨的文明几经糟蹋,但余晖至今仍在坚定绽放。尽管欧洲天主教和现代工业文明对玛雅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但我们仍可在某些细微之处,发现玛雅文明的踪迹。现在的玛雅人,信耶稣也信羽蛇神,我们所看到的,是一股融合殖民时代和玛雅精神的双重文化。

——摘编自李均《神秘莫测的玛雅文明》

(1)根据材料,概括玛雅文明湮灭的原因和玛雅文明余晖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玛雅文明对现代文明的启示。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考古资料表明,法律在两河流域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两河流域颁布的法典多由前言、正文和结语组成。法律条文一般以具体案例为出发点,作出惩罚标准,而不是作出抽象的规范。古代两河流域王权和法典的重要思想是保护城邦中的贫弱公民、孤老鳏幼以保证城邦平民阶级对国家的效忠。古巴比伦人的生活里几乎处处都有契约存在,它的目的是作为证据防止反悔和欺骗的法律效用。在重大案件裁判时,最常见的是河神,即被告以河神的名义起誓,然后被投入河中,如果能活下来则无罪,反之则有罪。古代两河流域的法律文献除法典外,还有大量的、各种类型的法律合同、契约,其法律思想对后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法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姚文振《两河流域文明中法律文明探究》

材料二   罗马人是一个崇尚法治的民族,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得依法生活,即法享有绝对权威。正是罗马的法治传统使罗马皇帝认识到法治的重要性。罗马共和国后期,罗马奴隶主统治阶级大力推行武力扩张政策,通过大规模的政府战争攫取巨额财富,刺激了罗马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以小作坊为主的手工业生产在帝国各地都有进一步发展,这无疑会导致社会经济生活与经济关系的复杂化。自然法观念是指导罗马法的基本思想,也是罗马法有别于其他法律的重要特征。罗马法的繁荣与自然法的繁荣是交相辉映的。罗马有法谚曰:“法学家创造了罗马法”。法学家从事理论活动,著书立说,开展法学研究。

——摘编自谭建华《罗马法发达之成因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中法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罗马法发达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罗马重视法律建设的根本目的。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我国和欧洲的文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在这次交流中,天主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充当了桥梁和纽带。这一时期来华耶稣会士其数甚多,仅费赖之《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所载就有467人,而荣振华《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则有920人。耶稣会士们带来了中国第一张世界地图——《万国舆图》,上面所标明的世界那么多的国家,表明中国并非世界的中心。一大批书如《几何原本》《同文算指》《远西奇器图说》的翻译,使西方的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和医学等诸多领域的科学知识开始传入中国。在这种新环境下,学界空气当然变换。此后清朝一代学者,对于历算学都有兴味,而且最喜欢谈经世致用之学。

——摘编自《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二   晚清时期,进行中西文化交流工作的,首推西方传教士。除了强势入侵之外,这个时候的传教士更多地采用办报、译书、兴学等间接传教手段,运用报纸、期刊、书籍这些媒介,将其所熟知的西方文化知识思想等传播到中国。西方文化得以大量传入中国,对当时许多中国人,尤其是维新派人士的思想触动极大,对孙中山等革命派的思想也产生过直接影响。除了传教士之外,从事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另一大主力是大批中国留学生。自洋务运动开始,晚清政府便开始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甲午战败,一大批知识分子纷纷到国外学习,掀起了一股狂热的留学运动。通过这些留学生,将西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翻译介绍到了中国,而在不断学习西方文化和不断的思想进步中,大部分爱国的留学生走上了反清革命的道路,极大地推动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摘编自易永忠《探源晚清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文化交流第一次高潮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明清相比,晚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024-03-01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豫东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2022·河南·模拟预测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赵武灵王即位时,齐秦两强对峙,强邻逼境,胡人骚扰,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推行了“胡服骑射”改革。改革初期,反对“胡服”者颇多﹐为此赵武灵王与朝臣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初步统一了思想,对依然反对改革的宗室大臣则是不断游说。赵武灵王在说服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以身作则,换上了被中原百姓鄙视的短裤小褂。“胡服”改革成功后,赵武灵王就带头练习骑马射箭。他带领部队攻克水草丰美﹑地域辽阔,有骑射传统的原阳(今呼和浩特东),在这里试点骑射改革。赵武灵王在全国特别是北方靠近胡人地区的百姓中广泛招募善于骑射的人,并改部分步兵为骑兵,收编边疆游牧民族的骑兵,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队伍。同时,他通过在代地经营胡马和迫使林胡王献马等渠道﹐获得大批良马,更换了原来的军队装备。赵武灵王亲自训练骑兵,并使骑兵成为军队的主力。

——摘编自许今朝《赵武灵王推进“胡服骑射”改革的艺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背景及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成功的原因。
2024-02-07更新 | 5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押题金卷》B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指导下,在洋务派官僚的主持下,清政府在19世纪6090年代的30余年里,建立了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拥有近代装备的陆海军,兴办了某些近代化的文化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掌握一定科学技术和技能的各类人才,翻译介绍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书籍和某些社会政治学说等。它在倡导学习西方,反对封建顽固思想的斗争中起了进步的积极作用;甲午战争后,它继续抱残守缺,反对变革中国封建社会之“体”,成为一种落后、保守的思想,使由洋务运动开始的中国近代化运动丧失了继续前进的可能。

——摘编自何继龄《洋务思想双重作用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指出:“中国之法,非不变也,中兴以后,讲求洋务三十余年,创行新政不一而足,然屡见败衄,莫克振救。”皆因其“变法不知本原”之故。洋务派仅知效仿西方之“军兵炮械”,而不问其政,不闻其学,不知其俗,只知举西人之事,却不明西人之学,仅袭西学皮毛,而不知其精义。梁提出中学、西学并重的学术主张。他说:“要之舍西学而言中学者,其中学必为无用;舍中学而言西学者,其西学必为无本。无用无本,皆不足以治天下。”

——摘编自刘振岚《梁启超对洋务派的批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梁启超批判洋务思想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