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初,美国教会掀起向海外传教的热潮,很多传教士在自己传教地区建立教会学校,为当地居民提供免费教育。美国人认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既然上帝选择了美国,美国就有向世界传播自身文明的天赋使命,用美国的民主自由去改造世界。在拉丁美洲诸多国家里,教育的控制权都属于国家。传教士组建美国学校之初,所有教师都由传教士担任,以培养出更多教徒。学习课程都照搬美国本土。二战前后,美国政府开始重视美国学校,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课程内容也从单一的语言课程、神学课程、美国本土课程扩大到了拉美国家历史、地理、公民学等。在拉丁美洲的美国学校,英语虽然不是教学语言,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拉美的美国人与当地居民的关系日渐增多,相互了解的需求增多,双语教学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拉丁美洲的美国学校,本质都围绕着扩大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利益而展开。对拉美国家的人才培养和文化渗透,被包装在“慷慨”的教育援助中。曾任国防部长助理的罗伯特·布卢姆认为:“为了有效地执行我们的国家政策,对有关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此外,为了使我们的政策有效,这种环境也是我们必须加以影响的要素之一。”

——摘编自王金兰《二战后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背景及特点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前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背景。
(2)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永乐元年,获取帝位不久的朱棣,因古今事物散于众书,篇帙浩繁,不易检阅,下令解缙等翰林学士编修《永乐大典》,“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编纂完成后,朱棣亲撰序文:“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纂集四库之书,及购募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分,著为典奥。”

——据《明太宗实录》等整理

材料二   1860年,翰林院遭到列强洗劫,加上一些官员监守自盗,《永乐大典》破坏严重。1894年清点时已不足800册。庚子事变,翰林院遭到围攻使馆的国人的焚烧,其所藏《永乐大典》一部分毁于大火,一部分被劫掠他乡。1909年,藏书家董康携17册东渡日本贩卖。

——摘编自张升《〈永乐大典〉遭劫难的真相》等

材料三   3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永乐大典》回流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情况(部分)。

年份参与者回流情况
1951苏联列宁格勒大学东方系将11册归还中国。
周叔弢家藏1册,无偿捐献。
商务印书馆将收藏的21册无偿捐赠。
1955民主德国民主德国总理访华,将菜比锡大学图书馆所藏3册送还。
2013全国古籍普查督导组从加拿大华裔袁女士处购得1册。

——摘编自陈红彦《〈永乐大典〉的收藏及流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永乐大典》的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永乐大典》在晚清散佚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加速国宝回流”话题提出你的建议。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55个国家和地区的1.35亿人经历了严重粮食不安全(粮食安全阶段综合分类IPC/CH第3阶段或以上)。此外55个粮食危机国家中,7500万儿童发育不良,1700万儿童消瘦。1.35亿人口中,超过一半(7300万)生活在非洲;4300万生活在中东和亚洲;1850万人生活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其主要驱动因素是:冲突(导致7700万人严重粮食不安全状况的关键因素)、极端天气(3400万人)和经济动荡(2400万人)。

——摘编自《2020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

史料二   先进储粮科技的广泛应用,使中央储备粮更加优质、绿色、安全。截至目前,中央储备粮科技覆盖率达到95%以上。最新普查结果显示,中央储备粮宜存率达到100%,综合损耗率全面控制在1%以内,确保了储粮数量与质量。

——摘编自《粮食安全看得见管得好》(《经济日报》,记者:刘慧)

【探究】
(1)根据史料一、说明当今世界在粮食供给上还存在哪些严重问题。
(2)史料二反映了我国为保证粮食安全采取了哪些措施?
2024-02-05更新 | 44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普宁市勤建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近代以来,为探索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道路,中国社会各阶层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除继续经办军事工业外,还着手兴办航运、纺织、矿冶、电讯等民用企业。这些民用企业没有采取军工企业那样的官办形式,而是面向社会招集商股,由官派督办“总其大纲,察其利病”,“所有盈亏全归商人,与官无涉”。当时国内除广东有零星几家纯民办的小工厂外,民间几乎无人敢投资近代工业企业。在洋务派“官为扶持”之下,民间人士开始投资近代工业……甲午一战,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洋务新政的主持们求强求富的梦破灭了。

——整编自张海鹏《简明中国近代史读本》

材料二辛亥革命不是以拥立新皇帝为目的,而是推倒任何皇帝。辛亥革命结束了几千年习惯了的对皇帝、宰相、大臣的顶礼膜拜。从此以后,形成了一个新的观念: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近代中国的政治进步与觉醒,是辛亥革命开启的。毫不夸张地说,辛亥革命为20世纪中国的历史性进步打开了闸门,拉开了序幕。

——张海鹏《怎么看待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

(1)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具有“早期现代化”的特征,请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并指出洋务派“求强求富”梦破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辛亥革命是如何为“为20世纪中国的历史性进步打开了闸门”的。
2024-01-19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经济的发展促进中国古代社会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与前代相比,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经济上,宋代对土地买卖几乎不作限制,土地“有钱则买,无钱则卖”。“田宅无定主”的趋势造成了“贫富无定势”的局面,有的“富贵之子孙不能保其地”,如天台县(今属浙江省)有个姓宋的地主“家本富,后贫,鬻田于邻”。对此现象,宋人做过形象的概括:“富儿更替做”、“贫富久必易位”。

——整编自张邦炜《两宋时期的社会流动》

材料二下表:唐宋两代宰相的总人数及出身统计

朝代宰相总人数来源继世为相
唐代369名98个家族“一门十相者良多”,如闻喜裴氏、赵郡李氏均一门17相,崔氏一门达27相之多
宋代134名126个家族仅有吕、韩、史三大家族

——整编自张邦炜《两宋时期的社会流动》

材料三明朝的苏州、松江、嘉兴、湖州地区出现了棉作压倒稻作、蚕桑压倒稻作的现象。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在棉织与丝织发达的乡村,出现了农家吃商品粮的新现象,苏松地区“仰食四方”、“商人载米而来”。农业经济的新变化,促使这一地区的市镇获得蓬勃发展,如南浔镇、盛泽镇盛产丝绸,号称“衣被遍天下”,各地“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松江府号称“绫布二物衣被天下,虽苏杭不及也”,各地商人“挟重赀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

——樊树志《明代江南农业经济的新变化》

(1)请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说明宋代社会“呈现出明显的社会流动倾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其对思想文化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2024-01-19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晋武帝)令诸郡中正以六条举荐人才:一曰忠恪匪躬,二曰孝敬尽礼,三曰友于兄弟,四曰洁身劳谦,五曰信义可复,六曰学以为己。

——房玄龄等人合著《晋书·武帝纪》

材料二   唐朝考核官吏品德的标准是“四善”: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简称德、慎、公、勤。后宋、明、清等朝基本沿用。

——摘编自萧曼著《唐朝防范腐败的考课制度》

材料三   梁启超认为“古来之豪杰有二种:其一、以己身为牺牲,以图人民之利益者;其二以人民为刍狗,以遂一己之功名者。”他讴歌为民捐躯者,把鱼肉民众的所谓豪杰斥为“民贼",主张以民利作为鉴别真假英雄的标准。

——摘编自李必胜著《梁启超人才思想评述》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关于人才道德标准的具体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三,概括梁启超对人才道德水平的新要求,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2023-12-08更新 | 65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份“升基工程”学业水平监测历史试题
7 . 明清时期都出现过“移民”现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朝建立后,中原地区处处“多是无人之地”,“累年租税不入”,劳动力严重不足,土地大片荒芜,财政收入剧减,直接威胁明王朝统治。为了恢复生产,维护大明江山,明朝政府制定了移民垦荒为中心的振兴农业的措施,决计把农民从狭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地广人稀的地方。明朝大移民的方法和步骤大体有遣返、军屯、商屯、民屯等几种,更多的还是采用招诱、征派的强迫的办法,并规定凡移民者都必须到广济寺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按官方指派的方向,在官兵的监护下,分别迁往中原各地。为使移民顺利进行,还曾颁布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发放棉衣、川资(迁移路费)以及安家、置办农具的银两,还免其赋税三年。

——编译自《明太祖实录》等

材料二   (1840年后)湖南的手工纺织业向称发达,销售省内,输出省外。由于洋纱大量输入,湖南“本地所产之棉花,其价日贱,且无人问津”。不仅棉农受损,且因“洋纱鸣于市,苒灯夜绩者无闻。”其结果,“其损失又无法计算”。土纺织业纷纷破产,大批手工业者失去谋生手段,被抛入城市,而把土地的耕作委之妻子父母,结果副业的苦力变成正业,正业之农耕变成副业,于是从前农业原有的和平安定之空气,为之一变,农村就无形中被破坏了。

——摘编自李朝霞《晚清湖南流民成因简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初发生大规模移民的原因并简述明政府组织移民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40年后湖南地区移民现象的新变化并分析这一变化的影响。
2023-12-07更新 | 8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事实上,从1948年秋天,所有态势皆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取得全面胜利只是时间的问题。此时的东北,中国共产党早已占领大部分地区,而国民政府只能够在几个孤立的据点上无助地抵抗。无独有偶,华北的情况亦是如此。

——摘编自吴昆财《美国人眼中的国共内战》

【探究】
(1)史料中的“所有态势”包括哪些方面?
(2)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此时”战略形势的变化为中国共产党的哪一军事行动奠定了基础。这一军事行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23-09-14更新 | 24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主观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世纪欧洲的大学

材料一   西罗马帝国溃败之后,西欧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由处于万流归宗的教会所垄断。但随着中世纪城市的崛起和工商业的发展,全新的世俗文化正在孕育。随着1112世纪城市化运动的兴起,原有的教会学校已经无法满足现有的教育需求,新的教育机构悄然而生。从12世纪起,世俗学校在城市中兴起。

——摘编自石广盛《欧洲中世纪大学研究》

材料二   到了1314世纪,中世纪大学已遍布欧洲各地。政府和教会认可现存大学,或则设立新的大学。到文艺复兴之初,欧洲的大学已达80所。中世纪大学的出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作了准备,对欧洲社会的前进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对当时和后来的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近代欧美的大学多受其影响,有的则是从中世纪大学发展而来的。

——摘编自方勇《论1115世纪欧洲大学的兴起》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中世纪大学兴起的原因和影响。
2023-07-15更新 | 150次组卷 | 3卷引用:广东省江门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巴尔干半岛南部地狭多山,小块平原受山隘阻隔,交通不畅,封闭分离。希腊人先后在此建立起二百多个城邦,这些国家通常是以一个城市或市镇为中心,联合周围村落而组成,一般都是小国寡民,一城一邦,希腊城邦始终以独立的政治单位分立于希腊的古典时代,没能像东方那样由小王国走向统一的帝国。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材料二   在农耕文明发展的基础上,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征服包括两河流域、小亚细亚、埃及和巴尔干半岛北部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这个帝国一方面继承了此前亚述、新巴比伦、米底和埃及等先驱者的遗产,实行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与税收系统;另一方面,帝国首次把古代埃及文明区、两河流域文明区和古代印度以及希腊文明的部分地区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帝国中,促进了埃及、西亚、希腊和印度等古代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摘编自晏绍祥《高中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下)>世界上古中古史内容解读(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影响希腊“没能像东方那样由小王国走向统一的帝国”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波斯帝国形成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古代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中,我们能得出怎样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