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材料一   两汉将户籍正式纳入国家根本法范畴,用根本法的形式加以调整,提高了户籍的法律地位。《九章律》是汉朝最重要的一部法典,是汉代法律的核心。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兴、厩三篇而成,称为《九章律》。所谓户,指户律——主要规定户籍、婚姻、赋税等事项。自此,关于户籍、赋税的户律便正式入律,单独成章,成为封建国家根本法的重要篇章之一,并被后世法典所继承,一直延续至清末。

——摘编自姚秀兰《户籍、身份与社会变迁》

材料二   养济院作为古代官方设置的养济机构,收养对象为“鳏寡孤独及笃疾”“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的人。明洪武年间,在统治者的倡导下,许多府县都设置了养济院。

明代山东各州县养济院的建设状况

州县名称养济院建设、重修时间资料来源
泗水县洪武二年建,景泰七年重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216
泗水县洪武八年建,景泰七年重修光绪《泗水县志》卷2
莘县洪武二年建,成化十九年修,正德二年增建,嘉靖二十六年修,崇祯六年增舍嘉庆《东昌府志》卷10
临清县洪武初年创,嘉靖年修乾隆《临清直隶州志》卷2
东阿县洪武八年建道光《东阿县志》卷5
常长山县洪武七年建,成化十九年修,嘉靖二十八年修嘉庆《长山县志》卷2
栖霞县洪武年间建,嘉靖十三年修光绪《登州府志》卷4

——摘编自张宗鑫《明清时期山东慈善组织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影响“户籍成为封建国家根本法”的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二所反映的社会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2023-11-19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临沂市临沭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刊物,影响了恢弘的历史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第1卷第1号(1919年9月出刊,主编陈独秀)目录:

《敬告青年》

陈独秀

《法兰西人与近世文明》

陈独秀

《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

高一涵

《妇人观》

陈独秀(译)

《春潮》

陈嘏(译)

《现代文明史》

陈独秀(译)

《青年论》

(译)

《艰苦力行之成功者:卡内基传》

彭德尊

《国外大记事》《国内大记事》《通信》《世界说苑》

第6卷第5号(1919年9月出刊,主编李大钊)目录:

《马克思学说》

顾兆熊

《俄国革命之哲学的基础》(下)

起明译

《药》

鲁迅

《诗》

胡适、陈衡哲

《马克思研究》

含陈启修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贞操问题》、源泉的《马克思唯物史观》和《马克思奋斗的生涯》

《马克思传略》

刘秉麟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

李大钊

《巴枯宁传略》

克水

《老子的政治哲学》

高一涵

《随感录》

唐俟、张赤

——倪延年《〈新青年>杂志三次转变与共产党新闻事业起源标志》


(1)两则目录中知识分子的政治思想诉求折射出怎样的时代变化?
(2)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对中国民主革命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2023-11-19更新 | 5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A卷)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赋税始于夏代,在井田制基础上,三代行贡、助、彻之法,即“籍田以力”的劳役地租……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实行“履亩而税”……确立了以田亩计征的实物地租制,是税收由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标记。

第二次重大改革是秦汉时期……秦统一后,征收田租“舍地而税人”,即按每人应有土地亩数征税,田租约为“什一之税”……至唐时实行租庸调制,国家征收租庸调时,只问丁身,不问财产,定额缴纳。

第三次重大变革是唐中后期的两税法……

第四次重大变革是明代的“一条鞭法”……标志中国赋税制度向以稻田为课税对象的租税制度转化。

第五次重大变革是清代的“摊丁入亩”……将丁银摊入田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完成了赋役合并,取消了征税的双重标准。人头税基本废除。

——摘编自《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史》

材料二

现代有史学家把中国古代税收变化表示为“黄宗羲定律”,公式为:

两税法=租庸调+杂税

王安石免役钱法=(租庸调+杂税)+杂税

一条鞭法=(租庸调+杂税+杂税)+杂税

地丁合一=(租庸调+杂税+杂税+杂税+杂税)+杂税

通式:bn=A+nx。式中bn为经过n次改制之后的新税额,A为原始税额,x为杂税,n为改制次数。显然,这是个累进的算术级数。

——改编自秦晖《并税改革与黄宗羲定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中国古代赋税制度改革的影响。
2023-11-19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清末山东收回矿权运动西人觊觎山东矿产约始于1860年代,初以烟台为中心,探测范围主要集中在胶东半岛,参与的国家有英、美、法等国。山东矿权近代大规模丧失,始自1898年签订中德《胶澳租借条约》之后,通过此条约,德国不仅攫取了在山东修筑铁路的权利,而且还获得了在铁路两旁30里内开采各种矿产的权利。此后以德国为首的西方列强不断加紧对山东矿产资源的蚕食鲸吞。民间保矿20世纪初,在全国各地收回利权运动已进入高潮之际,以士绅为代表的山东地方民众也不失时机的提出了收回已失矿权的主张,掀起了山东收回矿权的保矿运动。作为这场运动中坚力量的士绅阶层,主要由本地士绅中的革命派、立宪派(主要是山东咨议局、商会成员)以及山东籍京官组成。他们强烈反对交纳赎款的方式收回矿权,要求废除合同,无偿收回已失矿权。其间,山东同盟会成员组织成立了山东矿产保存会,并与国内资产阶级和各种群众团体建立初步联系,产生了强大社会影响力。政府赎矿对于民间的保矿行动,山东地方政府执行了一条较为强硬的政策。山东巡抚袁树勤在给外务部的电文中指出:“中国办事,向由官家主持,民人本无议政之责,凡学堂教习学生集会结社,均干例禁,……偏再抗不解散,惟有执法以绳,惩一锻百,以息后患。”在地方政府的压制下,山东保矿会被任行解散。后孙宝琦接替袁树勋继任山东巡抚,他尽力安抚地方士绅,坚持采用按田亩加默的方式筹款收获矿权。从1909年—1912年陆续收回大部分矿权,结束了旷日持久的中德山东矿务交涉。

——摘编自仝瑞中《清末山东收回矿权运动研究》

(1)清末山东收回矿权运动中蕴含着哪些矛盾?
(2)山东士绅为什么能够成为山东收回矿权运动的中坚力量?
2023-11-19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平王之末,周遂陵迟,戎逼诸夏,自陇山以东,及乎伊、洛,往往有戎……伊洛间有杨拒、泉皋之戎,颍首以西有蛮氏之戎。当春秋时,间在中国,与诸夏盟会。

——《后汉书·西羌传》

材料二   战国时期的七雄争霸战争,使远在中原外缘的西部、南方边陲,在传统上被华夏人视为戎、蛮的秦、楚等国,也通过政治统一战争,进入了华夏民族与政治国家的行列。这种以统一天下为使命的争霸战,导致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并且直接推动了华夏民族一体化的融合进程。齐、秦、楚、燕东西南北民族与文化的融合互渗的历史潮流,在政治国家一体化的进程中,成为其时的主流。它的结果,除了建立了华夏政治大一统国家外,也空前加快了华夏民族一体化的融合进程,华夷民族的界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其民族的界限向四周大大推移。

——摘编自李禹阶《重庆移民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分布格局,并分析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国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2023-11-18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A)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6 . 20世纪初,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清政府的科举考试也体现出因应时变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世纪初清朝科考题目(部分)

题目出处
强国之道,财政为先,试取泰西理财之法,参之中国情势,通盘筹画,分别其缓急利病之宜,以濬利源而裨国计论。《光绪壬寅(1902)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湖北乡试录》
富强基于兴学,应比较中西学派性情风尚之异同,参互损益,以定教育之宗旨论。《光绪壬寅(1902)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湖北乡试录》
西国学术导源希腊,其流派若何?学校废兴若何?教育名家孰为最著?宗旨孰优?方今博采良法,厘定学制,试陈劝学之策。《光绪壬寅(1902)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浙江乡试录》
中外刑律互有异同,自各口通商,日繁交涉,应如何参酌损益,妥定章程,令收回治外法权策。《光绪壬寅(1902)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江南乡试录》
俄主专制,英主立宪,美主共和,政策之宗旨不同,国民之感动顿异,试为抉其利病得失之数策。《光绪壬寅(1902)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湖北乡试录》
如何兼采泰西农学,各任土宜,广种植以尽地力策。《光绪癸卯(1903)恩科广东乡试录》
美国禁止华工,久成苛例,今届十年期满,亟宜援引公法,驳正原约,以期保护侨民策。《光绪甲辰(1904)恩科会试闱墨》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清朝科举考试体现了“因应时变的特征”。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明代洪武年间官方修纂图书情况(部分)

时间图书
洪武元年《军礼》一卷
洪武二年《礼书》、《大统历》(历法)《四书》、《六经》
洪武三年《大明集礼》五十卷
洪武四年《御史台宪纲》一卷
洪武六年《释奠先师孔子乐章》一卷、《大明律》三十卷
洪武十三年《臣戒录》十卷、《相鉴》、《昭示奸党》(胡惟庸案涉案人员证词)
洪武十六年《乡礼酒引图式》一卷
洪武十八年《大统历》、《大诰》(重刑法令)
洪武十九年《大诰续编》一卷
洪武二十一年《武臣敕谕》一卷、《武士训诫录》一卷
洪武二十五年《大明官制》十六卷
洪武二十六年《诸司职掌》十卷
洪武三十一年《大明律诰》、《教民榜》一卷

——摘编自郭姿吟《明代书籍出版研究》


如表对了解明初国家治理的特点有何帮助?
8 . 某学习小组搜集史料,探究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代十国时期,南吴杨行密占据江淮地区以后,“淮之人不识干戈者二十余年”。南唐李昪夺取政权后,下令革除一切额外租税,奖励人民种桑开垦。由是“江淮之间旷土尽辟,桑拓满野,国以富强”。

——摘编自何和义邵德琴《浅论唐宋之际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材料二   茶叶的种植在东南地区十分普遍。据绍兴三十二年(1162)的全国各路州军产茶数额,江西产茶五百三十八万余斤,位居第一、占总产量的百分之三十;紧随其后的三路分别是:浙西、江东、浙东,都属东南地区,这四路合计产茶一千四百六十八万斤,占总额的百分之八十以上。

——游彪《宋史》

材料三   学习小组设计了搜集相关史料的若干角度,如下示例为其中一个角度及其说明。

角度:南北方

人口对比说明:人口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南方人口的增长甚至超过北方,可以说明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不断南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能否得出当时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地区的结论?说明理由。
(3)仿照示例内容,另选一个搜集相关史料的角度并予以说明。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秦始皇的措置

第一件,便是_______

第二件,便是废封建,置郡县。

第三件,便是收天下的兵器把他都聚到咸阳销毁了,铸做“钟”、“鐻”和十二个铜人。

第四件,是统一天下的“度”“量”“衡”和行车的轨与文字。

第五件,是把天下的富豪迁徙到咸阳来,一共有十二万户。

这都是初并天下这一年的事,后来又有________

这几件事情,其中第二、第四两件,自然是时代所要求。第三件,后人都笑他的,然而这事也不过和现在“禁止军火入口”“不准私藏军械”一样,无甚可笑。第五件也是时势所要求,还没甚可议之处。最专制的,便是第一件和最后一件两件事。

——据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补充“_______”处你认为“最专制的”两件事。
(2)第二、第四两件事是怎样体现“时代”的要求的?
(3)作者认为第三、第五件事亦无“可笑”“可议”之处,为什么?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宋代日常读物与国家统治

宋代统治者提出“以文化成天下”,这得到宋代士绅的积极响应,他们常常通过蒙学读物和家训读物等日常读物的传播,把上层人士的诸如等级伦理、社会道德等广泛地传递到民众之中。

蒙学读物是日常读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这些蒙学读物主要指在民间流传的训诲劝诫文献,如《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等。这些读物因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为基层民众接受教育提供方便的同时,也加强了社会教化的力度和广度。

家训读物从某种意义上加速了儒学的社会化过程。宋代的家训读物,几乎篇篇都要提及到“孝悌忠信,敦宗睦族”,因为在封建制度下,“家”与“国”联系紧密,密不可分。既然如此,调整两方面关系的道德规范“孝”和“忠”也就没有了本质差别。“孝”是“忠”的前提,“忠”是“孝”的结果。所以,比起国家严厉的行政命令,家训中这种亲情的感化和委婉说教,显得更有说服力,日常读物在宋代国家统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摘编自王有英《宋代日常读物与社会教化》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宋代日常读物繁盛的原因,并归纳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对日常读物在宋代国家统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认识。
2023-11-17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名校考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