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3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孔子指出:“子不语乱力怪神(违背常理或不易解说的事)……未知事人,焉知事鬼……敬而远之”。儒家学派主张“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仁者人也”“仁者心也”“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理学家张载说:“天地以生物为心”。朱嘉说:“仁者以天地生物之心为心”。这些思想主张,后来成为儒家思想的根本命题。

——摘编自李泽厚《论语今读》等

材料二梁启超指出:“兴民权”“政治革命者,革专制而成立宪之谓也”。康有为言:“民为主而君为客,民为主而君为仆,故民贵而君贱易明也。”而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更使民主成为“反专制”的一把利刃,直取君主专制的要害。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材料三19411028日,《解放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分析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双重含义:“一是人民当家做主人,二是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义对自身的事务当家作主”。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儒家思想的“根本命题”,并分析这些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
(2)根据材料二,概述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对古代儒学“根本命题”的共同发展,并指出引起这一发展的政治因素。
(3)根据材料三,简析中国共产党对古代儒学思想的重要发展,并指出这一发展对当代社会的价值。
2023-04-13更新 | 173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1904年)

办学宗旨“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即根据当时的条件,规定幼儿教育以家庭为主,以蒙养院的教育为辅,女子在家庭中接受教育。
主要措施一是,“令各省学堂将《孝经》《四书》《列女传》《女诫》《女训》及《教女遗规》等书,择其最切要而极明显者,分别依次浅深,明白解说,编成一书,并附以图,至多不得过两卷,每家散给一本。”
二是,“选取外国家庭教育之书,择其平正简易,与中国妇道妇职不相悖者,“广为译书刊布”,使每个中国家庭都有一本外国家庭教育书籍。
三是,将“初等小学识字课本及小学前二年之各种教科书”由地方官广为散发。
保育方针“专在发育其身心,渐启其心知,使之远于浇薄之恶风、习于善良之轨范”;“当体察幼儿身体气力之所能为,心力知觉之所能及,断不可强授以难记难解之事,或使为疲乏过度之业”;“儿童性情极好模仿,务专意示以善良之事物,使则效之,孟母三迁即此意也”。
保育课程游戏、歌谣、谈话、手技。“手眼习用于有用之处”作为开发幼儿心智意趣的重要途径。
师资建设“女师范生为保姆以教之”兼以乳媪和节妇以及谋生之贫妇。

——摘编自吴洪成《论清末学前教育立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政府颁布的《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加以评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中国电信博物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缩影

【百年电信 艰难起步】

材料一1871年,丹麦大北公司首开在华非法收发国际电报的先例。随后,英、美等列强的电缆也在中国海岸登陆,中国彻底丧失了通信主权。

1879年,李鸿章在大沽炮台和天津之间架设电线,这是中国官方最早创办的电报。1880 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并于大沽口、济宁、镇江、苏州、上海等七处设立电报分局,全线三千余里,这是中国第一条官督商办的陆路电线——津沪线。后设立专门机关管理、规范电报业,在天津和上海设立电报学堂。主持电报局的盛宣怀认为:“(电报)固以传递军报为第一要务,而其本质则尤在厚利商民,为图久计。”

材料二

1927年,南昌起义时使用 的信号灯、军号、手电筒 等1930年底,红一方面军在 第一次反“ 围剿” 中缴 获的只能收报不能发报 的“ 半部电台” 。这是红
军最早的电台
人民解放军利用缴获的设备改善 通信条件,图为1948- 1949年三大 战役期间毛泽东手书电文的复制 品

【人民邮电 砥砺前行】

材料三1949- 1973年中国电信事业部分大事件

序号事件
1949年11月,北京与莫斯科之间的无线电话正式开放
1955年,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制的电传打字机面世
1965年,中国与各社会主义国家和部分周边国家、港澳地区建立直达通信联系
1970 年,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发射成功
1971年,中美之间开通直达无线电报、电话和传真电路
1973年,北京与香港之间开通直达无线电话、电话电路

【改革开放 信通四海】

材料四   中国电信业跨越纵横、准电子时代,引进并推广世界上刚刚开始商用的程控交换机。经历了政企分开、邮电分营、电信重组的历程,2001年中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跃居世界第 一位。进入21世纪,中国电信业获得重要的契机和开放的市场竞争,强大的网络为人民带去了丰富的信息通信服务,为世界互联贡献了中国力量。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目的和作用两方面,评价洋务运动期间中国通信业的发展。
(2)阅读材料二,为这片展区拟定一个标题,要求与其他展区标题相匹配; 写一篇历史短文解说以上三件展品。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3)从表中任选两个事件,写出序号,提炼一个主题,结合所学对主题进行说明。
(4)依据材料四,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电信事业发展的特点,分析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4 . 1905年11月,《民报》创刊,孙中山撰写了发刊词。以下是某纪念馆关于《民报》发刊词部分内容的展板

《民报》发刊词

孙文

余维欧美之进化,凡以三大主义:日民族,日民权,日民生...今者中 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惟夫一群之中,有少数最良之心理能策其群而进之,使最宜之治法适应于吾群,吾群之进步适应于世界,此先知先觉之天职,而吾《民报》所为作也。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展板内容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解说全面,史实准确、语言流畅,表述成文)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律、令、格、式为主体的成文法体系。唐朝的“律”基 本是刑法,“令”是有关国家各项制度的规定,“格”是将皇帝诏敕整理为具有永久法律效力的法规,“式”是政府机关的施政细则,四者分工协作、相辅相成。唐高宗永微四年还颁布了对律进行解释的《唐律疏议》,与律条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唐律维护等级制和家族制,将对官员及其亲属的优待公开清楚地写在法律上;同时,唐律也要求官吏依法行使职权、恪尽职守,违反者要处罚。唐玄宗以后,不再大规模修订律、令、格,式,而是采取颁行《格后敕》的简便 立法形式,来应付日益复杂且多变的社会问题。《格后敕》与律、令、格、式并行,地位逐渐重要,最终发展为五代及北宋的《编敕》。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11世纪起,西欧的日耳受法和宗教法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纠纷和众多的社会问题,已显得无能为力,罗马法体系便在这种情况下复兴起来,罗马法的复兴以注释法学派的形成为开端,该学派采用神学家们的“经院方法”来研究罗马法,对古代罗马法文献进行考证、注 释、解说、概括和阐述。13世纪后半叶起还产生了评论法学派,把罗马法的原则运用到现实 各种社会关系之中,转化为现实的法律。他们还把罗马法与教会法,日耳受习惯法、封建法和城市法等结合起来,形成了欧洲大陆通用的法律。来自欧洲各地的法律学子汇集于注释法学派 和评论法学派所在的波伦那大学,这些学生回国后从事罗马法的研究和传授,使罗马法复兴运 动扩展到整个西欧,逐渐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民法法系。

——摘编自庄锡昌《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法得以在西欧复兴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律与罗马法在中古东西方社会中的共同作用。

6 . 材料   过去十二年来(19141926年),关于这次大战的起因问题,可以说是经过了三个阶段,而每一阶段多少都是由于当时所能获得的资料而决定的……起先,在大战期间,许多论者企图把这次滔天大“罪”归“罪”于少数几个人,主要是德皇,大日耳曼主义者以及奥国和德国的军国主义者。然后,根据1919年开始起陆续公布的一些比较完整的文件,协约国方面认为德国及其盟国应负战争全责的理论,就显然不能成立了。那些竭力主张“修订”凡尔赛和约的论者,又走向另一极端,把战祸归咎于协约国的领袖们……最后,等到大家逐渐认清所有列强多少都负有责任,并更加注意大战的远因之后,头脑比较清醒和有历史头脑的人,才不再接受那种某某人为战争罪魁的简单说法了。他们转向一种比较正确的解说,认为这次战争乃是由于缔结同盟、军备竞赛,以及秘密外交等国际间的无政府制度所造成的。

——摘编自【美国】悉德尼·布拉德肖·费伊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起因的看法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所有列强多少都负有责任”的原因。
2022-05-29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广德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第七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7 . 面对列强侵华的不断加剧,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亡图存之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材料二: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据《欧战前后农商部注册工业公司年别表》,战前(1914年8月)注册的工业公司,共计146个,资本总额41148205元;而自1914年8月至1920年,新注册的公司就有272个,资本额为117434500元。所涉及的行业众多,尤以纺织业和面粉业这两个关系民众衣食的行业发展得最快。

——《第一回中国年鉴》,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

据粗略估计,1920年前后近代工业的总产值仅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7.84%


   

材料四:巴黎和会期间,中日双方代表围绕山东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交锋。日方辩词的主要内容如下:

①日本出兵驱逐了德国在山东的势力,形成对胶州湾的实际占领。

②1917年英法意三国支持日本战后获得德国在山东的特权。

③根据中日关于“二十一条”的换文,中国方面已“欣然同意”山东问题。

——据唐启华《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材料五: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摘自陈勤、李刚、齐佩芳著《中国现代化史纲》

材料六:一切革命同志须知: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现在有了这个变动,乃是革命完成的重要因素。

——摘自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5日)


(1)简析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的含义。
(2)结合材料二和整个中国近代史,为救亡图存,中国人是如何向西方学习不断深入的,并举出其相应的实践活动。
(3)材料三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春天”但“短暂”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结合材料三指出民族工业发展有何特点?
(4)结合材料四,如你是中国代表团的一员,请撰写一份中方辩论稿提纲。
(5)根据材料五,指出国民革命的突出特点。
(6)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探索,并指出其对中国革命的影响。
2023-06-04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先秦时期的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礼》中记载“大司徒”负责实行荒政和救济孤寡等;“遗人”具体负责日常及灾荒时的救济与施舍;《周礼•地官司徒》中记载了“一曰散利,二曰薄征,三曰缓刑,四曰弛力……十有二曰除盗贼”等荒政措施.还规定了“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五族为党,使之相救;五党为州,使之相购(救济)”的救助措施;在为齐宣王解说周文王如何治理国家时.孟子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强调“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墨子主张通过利他和利我从而达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世界。

(1)根据材料概括先秦时期社会保障思想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说明先秦时期社会保障思想的特点。
2023-05-21更新 | 304次组卷 | 8卷引用:海南省2023届高三选择考模拟(六)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48430日,《中共中央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发布。以下是某纪念馆关于“五一”口号部分内容的展板:

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

(二)今年的“五-”劳动节。是中国人民死放蒋介石走向灭亡的日子,蒋介石做伪总统,就是他快要上断头台的预兆,打到南京去活提伪总统蒋介石!

……

(四)全国劳动人民团结起来。联合国知识分子、自由资产阶级、各民主党派、社会资达和其他受国分子,巩固与护大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统一战线,为着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面共同奋斗!

(五)各民主党源、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展板内容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解说全面,语言流畅,表述成文)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船山(王夫之)生当明清鼎革之际,试图对引起当时社会变故、民族危机的内在因由予以学术文化史的全面考察和系统总结,以其为锻铸未来寻找新希望的种子。从对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维系与发展的角度,认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在宋代的承继者为张载,此即是中华正学的集中表现。侯外庐在《船山学案》中指出:“夫之先生的学术,比清初的诸大儒都要丰富多面……夫之先生的学术是清以前中国思想的重温与发展,他不但把六经别开生面地重新解说,而且从孟子以后的中国哲人多在他的理性主义批判之下翻案估定,所以他的思想涵盖了中国学术史的全部……”。

——摘编自王泽应《船山学的学术基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夫之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夫之思想产生的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认为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2021-12-25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2022届高三12月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