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9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史迁百三十篇(代指司马迁的《史记》),《报任安书》所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自序以谓“绍名世,正《易传》,本《诗》《书》《礼》《乐》之际”,其本旨也。所云“发愤著书”,不过叙述穷愁而假以为辞耳。后人泥于发愤之说,遂谓百三十篇皆为怨诽所激发……于是后世论文,以史迁为讥谤之能事,以微文为史职之大权,或从羡慕而仿效为之,是直以乱臣贼子之居心而妄附《春秋》之笔削,不亦悖乎!今观迁所著书,如《封禅》之惑于鬼神,《平准》之算及商贩,孝武(汉武帝)之秕政也。后世观于相如(司马相如)之文,桓宽之论(即《盐铁论》),何尝待史迁而后著哉?《游侠》《货殖》诸篇,不能无所感慨,贤者好奇,亦洵(实在)有之。余皆经纬(梳理)古今,折衷(评析)六艺,何尝敢于讪上(上位者)哉……吾则以谓史迁未敢谤主,读者之心自不平耳……其文之所以至者,皆抗怀(坚守高尚的情怀)于三代之英,而经纬乎天人之际者也。所遇皆穷,固不能无感慨。

——摘编自章学诚等《文史通义·史德》

(1)根据材料,指出“后人”和章学诚关于《史记》创作动机的不同观点,并概述章学诚观点的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则《史记》编撰上的可取之处,并说明理由。
2024-09-0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邢襄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张骞“凿空”后,西汉开始控制西域,第一次形成由河西走廊连接中原和西域的版图,形状如图。

西汉末年,西域为匈奴所控制。东汉前期,朝廷恢复对西域的管控。东汉末年,中原政权再次失去西域。曹魏西晋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再一次形成。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为高车等游牧政权所据有。盛唐时期,该形状的版图又一次形成。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指出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罗列西汉政府为有效治理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区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并用一句话概括这些措施的作用。

材料二

这幅图传为唐朝宫廷画家阎立本所作,描绘唐太宗时外国使节(如南洋的婆利、罗刹、林邑国等)和我国边远少数民族使臣携带贡品来唐朝朝贺、进贡的生动情景。苏轼题画诗阎立本《职贡图》:贞观之德来万邦,浩如沧海吞河江。”。

——摘编自郭娟《万国来朝:<职贡图>里的大国外交》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图2的史料类型(     )(从以下选项做选择);你认为《职贡图》可以作为哪些方面的研究史料?
A.文学作品类B.风俗类C.档案文书类D.图像类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产值各省区分布格局变化

——摘自贺灿飞、胡绪千《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地理格局演变》

(3)能够运用地图等相关材料,并使用相关历史术语对具体史事提出自己的解释是历史学科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请参考这一要求,扼要指出材料三中的工业格局变化,并结合所学从“对外开放”历程的角度加以简要说明。
2024-08-3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返校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知贡举官赴贡院时,允许台阁近臣“公荐”某某举人。唐代的科举考试实行公卷制,在正式考试之前,考生将自己平日的诗文送给有学问的官员品评,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作为录取时的参考。这两种做法流弊甚大,宋太祖下诏废除了公荐制。庆历元年(1014年),公卷制被正式废除。

——摘编自李思瑶《中国科举制度简史(三)——宋代改革》

材料二   殿试是由皇帝在宫殿亲自主持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唐代武则天首创该制度,但未成定制。开宝六年(973年),宋太祖在省试之外又举行了最高级别的殿试,并且从此将殿试定为了“常式”。此外,北宋政府还严格规范殿试进程,进一步杜绝权贵对科场的干预和操纵。对于宋朝的士子而言,凡是参加过殿试,就能以“天子门生”自居。这些天子门生常常能得到皇帝赐宴、赐诗、赐物等隆重礼遇。

——摘编自王磊《唐宋比较视域下的科举殿试》

材料三   北宋是科举制得以完善的重要时期。王安石对此作出重大贡献。熙宁四年(1071年),他推动科举制改革,废除了明经科,增加了进士科名额,考试内容为策论等,要求考生联系当前实际参加经义策论的考试。

——摘编自夏亚飞《朱虹:改革家王安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科举制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2)北宋是科举制得以完善的重要阶段。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论断的史实依据。
2024-07-1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七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僭越现象时有发生。孔子认为如果诸侯国乐舞规模超过了规定则是僭越行为。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他认为歌颂舜的文德的音乐《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表现武王伐纣的《大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对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声”评价很低,曾禁不住哀叹“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孔子创办私学,整理“六经”作为基本教材,《乐》便是其中的一经。他认为好的音乐能直抵人心,培养高尚的品格,进而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摘编自唐明《探析<荀子·乐论>中的音乐教育思想》

材料二   公元前4世纪以后,雅典文化日益倾颓,民众不再追求富于进取精神的音乐,转而沉迷于骄奢淫逸的音乐。在柏拉图看来“节奏和乐调有强烈的力量浸入人心最深处”,因而“音乐教育比其他教育重要得多”。音乐教育应让城邦井然有序,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他提出优质的音乐能够激励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而低俗的音乐会腐蚀公民的心灵,所以要用好的音乐来熏陶公民,培养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城邦接班人。他认为如果快乐替代法律成为音乐好坏的评判标准,就会导致政治的衰败和公民道德品质的腐化,主张用法律来约束音乐的内容、形式和标准。

——摘编自唐明《探析<荀子·乐论>中的音乐教育思想》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音乐教育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孔子和柏拉图音乐教育思想的异同。
2024-07-09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测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茶作为我国文明象征,在我国十分的重要。群众将饮茶作为一种生活或者是说一种艺术,在各个地区也都会有茶馆、茶楼,所以说茶文化是我国很多文化形式的载体。茶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同时茶诗也成为茶文化传播和精神传承的一个载体。比如儒家人士都会借助于茶来表达出自己的平和与高雅,而道家人士则会借助于茶叶文化来怡情养性,在《茶经》之中我们就能够发现作者使用茶来表达自己的意象以及精神,将自己的理想以及追求与茶文化紧密相连,这样就能让茶文化呈现出其自身的内在魅力。

——摘编自沈玲《茶叶的科学研究与文化创新》

材料二

国别

作者及著作

概述

中国

陆羽《茶经》

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

王玲《中国茶文化》(2006

涉及中国茶文化的历史、风俗、人文等方面,详尽而充实。

林治的《茶艺英语》(2010

内容包括茶具、茶叶介绍、礼貌用语、茶艺解说等方面,是简单、实用、实操性强的指导类书籍。

日韩

布目潮渢(日)

《中国喫茶文化史》

是作者研究中国茶学三十几年的成果。

韩雄斌(韩)《中国茶文化纪行》

奠定了韩国茶文化向中国寻根的观念。

欧美

罗伯特·福钧(英)《在茶叶的故乡——中国的旅游》等

成为西方研究者们研究中国茶叶生产、种植和加工的最宝贵的材料。

威廉·哈里斯·乌克斯(美)《茶叶全书》

对中国茶树栽培与制造、茶叶贸易、饮茶习俗和文学等方面有详尽而专业的介绍。

——摘编自盛敏《中国茶文化对外传播与茶叶出口贸易发展研究》

材料三   中英茶叶贸易正式开始于1637年。17世纪时,因为价格昂贵,饮茶还只是上流社会的专属享受。直到18世纪中期以后,茶才真正进入一般平民的生活。英国上流社会风行的时尚逐渐平民化。旧帆船由于航速缓慢,新采下的茶叶要在海上漂9个月,甚至整整一年的时间才能到达英国,提高帆船的航行速度便成为竞争焦点,于是,高桅帆船应运而生。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开展,英国城市的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疾病传播率也随之上升,霍乱是水源性传播疾病,市民由于饮用不干净的水而染病。喝茶因为要用沸水冲泡能够保护市民免于这一灾难。在机器大工厂,醉酒的工人操作机器会出现经常性失误,导致工伤事故频发。饮茶不但没有醉酒的弊端,还能醒目提神,让工人们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完成工作。

——摘编自亢丽芳《中国茶叶传入英国及其对英国产生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茶叶的文化价值。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茶文化研究著作对研究茶叶的价值。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中英茶叶贸易进行简要评析。
2024-07-08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6 . 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引人深思。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后,门阀政治影响及于选才,“高门华族,有世及之荣;庶族寒门,无寸进之路。”隋唐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扭转了这种局面。惟科举设进士、明经诸科,“进士以声韵为学,多昧古今;明经以帖诵为功,罕穷旨趣。”“一诗一判,定其是非,适使贤人君子,从此遗逸。”天下士子以科举为唯一出路,科举遂成教育重心。

——改编自《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述隋唐科举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二   清末新政时期,学者倡议:“教育一事,当全国划一、故以颁教育制度为第一要务。”督学大臣张百熙等奏称:节取欧美日本诸邦之成法,拟学堂章程,颁行各省,裁减科举,归重学堂。

——摘编自《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材料三   民国成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教育的宗旨是:军国民教育(偏于强身健体)、实利主义、公民道德、世界观、美育,以公民道德为中坚和根本。

——摘编自《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材料四   1985年中共中央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摘编自《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

(2)根据材料二、三、四、概述近代以来教育理念的变化。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叙述完整)
2024-06-2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杭州市北斗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学对中国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有人形容孔孟是“逆时之士”,而把经常被人视为儒家“旁门左道”的荀子以及后来的董仲舒,称为“顺时之士”。

材料二 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解释其字面意义、阐明其蕴含义理的学问。以下西汉和宋代官定“经”的范围:

西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宋十三经:北宋时,承继唐代九经定制,但是《孟子》的地位有所上升,南迁以后,《孟子》的地位已经不可动摇,升格为经,与开成石经合做十三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孟与荀子分别被视为“逆时之士”和“顺时之士”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和宋代的经学对儒学发展产生的影响。
2024-09-14更新 | 3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德州市庆云云天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学术界普遍认为野生西瓜最早原产于非洲。“旧传种来自西域,故名西瓜。”这样看来西瓜名字的由来与西瓜在中国的引种和传播有一定关系。

根据最早关于西瓜的文献记载,五代后晋(936年-947年)胡峤从契丹归来后撰《陷虏记》记载在契丹见闻,其中提到西瓜。北宋时期相关文献较少,有说法当时黄河地区可能已经种植西瓜,《清明上河图》展现了汴京街市,“其中一个水果摊前案上放有数块切开的西瓜”。南宋时期西瓜的记载多处可见,如诗人范成大在《西瓜园》中写道:“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诗注里有:“西瓜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种,今河南皆种之。”文天祥《西瓜吟》中:“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元代官修农书《农桑辑要》中不但首次出现西瓜的栽培方法,还有西瓜子仁的介绍。而《日用本草》记载:“西瓜,味甘寒,无毒,消暑解热,解烦渴,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明《本草纲目》也有关于西瓜引种、生理特性、用途、食用等各方面的详细记载;《群芳谱诠释》记载“子取仁可荐茶,皮可蜜煎、糖煎、酱腌”。清代各地方志中关于西瓜的记载内容逐渐出现多样化,涉及西瓜形状、种植、用途、产量、传播、贸易等各方面。

——《西瓜在中国的引种推广及动因探析》

材料二   西瓜优良的自然特性,使得它在成功引种后地位迅速上升,成为重要的消夏果瓜。江南地区有喝烧酒、吃西瓜的习惯。西瓜汁可以被用来烹煮猪肉,味同蜜炙肉。西瓜去除盖和瓤后,将鸡(鸭)肉置于其中,外加各种作料,然后蒸煮熟透,统称西瓜盅。还可以加工成西瓜膏、西瓜糕以及西瓜酱等食品。西瓜还是元旦(春节)、端午、荐新、立秋、七夕、中秋等多个岁时节日中的必需果品。中国很多地方的民间都有立秋吃西瓜的习俗,称为“啃秋”或“咬秋”。这一风俗源于古代“秋报”祭祀之礼。

——《西瓜引种传播及其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西瓜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广泛种植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西瓜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韩愈和柳宗元倡导的唐代古文运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韩愈认为,欲作古文,必先明古道。而要明古道,又务去陈言。他主张为文要“出入仁义”,说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即为文时语言要创新。韩愈这里说的“陈言”,就是“排异端,斥佛老”。

——摘编自郭新庆《韩柳与唐代古文运动新论》

材料二   “唐宋八大家”在散体古文方面所占据的典范地位是经过长期的经典化流程后才形成的,其中南宋时期是其经典化流程的开端,元朝时期是其经典化流程的继续,明代是其经典化的确立时期,其标志是茅坤的《唐宋八大家文钞》散文选本的诞生。

——摘编自于景祥《“唐宋八大家”的经典化流程》

材料三   明代中叶,以李东阳、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七子派文人发起文学复古运动,他们密切关注儒学的发展,对程朱理学及理学家的文学观念作了批评和修正,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强调学习古代文学的格调法度。

——摘编自史小军《明代七子派文学复古运动与儒学复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八大家”经典化的影响,并指出其所体现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突出特性。
(2)根据材料一、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中后期与明代中后期文学“复古”运动出现的共同原因。
2024-07-26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重点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卷
10 .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与管理适应了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发展需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宋科举制度比较。


唐代宋代
应试学子出身门第势力正盛,应考者许多是门第子弟应考的多数是寒窗苦读的书生
从政经验家庭中有家教熏染,并亦早懂得许多政治掌故。一旦从政,比较有办法除却留心应考的科目,专心在文选诗赋或是经籍记诵外,国家并未对他们有所谓教育。……进入仕途,对实际政治自不免生疏扦格
考试形式“公卷”,是由考生把平日诗文成绩,(呈送)到中央时,遍送政府中能文章有学问的先进大僚阅看。“通榜”是考后出榜,即据社会及政府先辈舆论来拔取知名之士“糊名”,所凭则真是考试成绩。故有主考官存心要录取他平日最得意的门生从学,而因是糊名,寻觅不出该人之卷,而该人终于落第的。……考试防制严了,有时反得不到真才
选拔依据在未考以前、早已有许多知名之士,获得了客观的地位。不专凭考试之一日短长考试成绩一日之短长

——依据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整理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其一为改革科举。废除唐以来浮华无用的诗赋和呆板的帖经、墨义几种考试方式,代以考试经义、时务策。经义主要考查“大义”,以通经书义理为主,不重章句训诂。其二为整领学校。在太学实行“三舍法”,分外舍、中舍、内舍三级,学生经考试逐级而升,上舍生成绩优异者可不经科举直接授官。安石与子弟门人撰著《诗义》《书义》《周礼义》,合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也以之作为科举取士的依据。又设立武学、律学、医学等专科学校,增设地方学官,充实师资,拨学田以支经费。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与唐代相比宋代科举制度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安石变法中科举制改革的作用。
2024-09-09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景胜中学 2025届高三上学期模拟测试(三)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