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7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类转向定居生活以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运输物品依赖的仍是天然的道路与河流。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秦始皇开凿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丝绸之路在汉代贯通后,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隋朝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唐朝驿道有近2.5万千米,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元朝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摘编自人教版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时间概况总体评价
1950年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了修建成渝铁路的报告,提出“依靠地方,群策群力,就地取材,修好铁路”的方针,并先拨2亿斤大米作修路经费。成渝铁路由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完全采用国产材料   修建,开创了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新时期,为新中国铁路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19506成渝铁路正式开工。西南地区10多万军民投入建设,筑路开始时几乎没有什么机械设备,全靠人力。
195271成渝铁路通车运营

——摘编自《新中国成立70周年铁路交通发展成就综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交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铁路建设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022-08-11更新 | 113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类转向定居生活以后,以住地为中心的交通进一步发展,但运输物品依赖的仍是天然的道路与河流。生产的发展推动了人工道路的铺设。秦朝修筑的驰道、直道和五尺道等,构成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道路网。秦始皇开凿的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丝绸之路在汉代贯通后,成为连接亚、欧、北非的大通道。隋朝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了中国南方和北方。唐朝驿道有近2.5万千米,以长安为中心向各方辐射。元朝扩展了汉唐的交通网,在全国遍设驿站,构成了以大都为中心通向全国乃至境外的驿路交通网。

——摘编自人教版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   中国进入近代社会以来,新式的交通和交通工具开始出现。到1949年,中国铁路里程达到2.18万千米,铁路机车、客车和货车分别达到4069台、3987辆和46487辆;公路8.07万千米,民用汽车5.09万辆;内河航道7.36万千米,沿海主要港口泊位161个,内河港口泊位为数很少,轮驳船5698艘、37万净载重吨;全社会客运量达到1.4亿人,货运量1.6亿吨,货物周转量255.5亿吨千米。

——摘编自万东升《浅析中国近代交通与中国慈善事业的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交通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述近代交通发生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022-03-23更新 | 20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天壹名校联盟2021-2022学年高二3月大联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西方国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的经济政策调整,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与发展。这些调整取得了一定成功,经济增长一度较快。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各国再次实行调整,适当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一种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混合经济”发展起来。

——整理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自此以后,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摘自统编版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初期西方国家进行经济政策调整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二战后中西方经济政策调整的异同。
4 .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国共产党部分会议简表

名称时间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一大确定党的名称、明确党的奋斗目标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七大1945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全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
1978作出工作中心的转移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十四大1992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十八大2012明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是在我国进入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

——根据人教版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整合


(1)根据所学知识,补充完善表中的横线内容。
(2)简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基本特点。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思想界形成了哪些伟大的理论成果?
2022-07-23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师大附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5 . 【经济与社会生活】

咖啡原产于非洲,6世纪传入阿拉伯半岛,15世纪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酒”。17 世纪中叶,荷兰人将咖啡移植到锡兰岛,后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18世纪初,咖啡传入拉丁美洲,这里成了日后世界咖啡的主产区。

17世纪初,威尼斯商人开设了欧洲第一家咖啡馆。此后,英国的牛津、伦敦,法国的巴黎、马赛等地也相继开设咖啡馆。17世纪末18世纪初,咖啡馆在欧洲各个城市纷纷出现,并推广到北美的波士顿、纽约、费城。从此,欧洲和北美的社会生活中有了喝咖啡的习惯。人们在咖啡馆休闲聊天,咖啡馆成了社交的重要场所。

——材料选自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P11历史纵横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促进咖啡传播的因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咖啡传播的带来的影响。
2024-05-13更新 | 1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四月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世界银行统计资料显示,19821984年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发生严重旱灾,波及36个国家1.87亿人口,整个地区至少缺粮1840万吨。因旱灾死于饥饿的人口逾百万,直接受到饥饿威胁的人口有3000多万。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材料二   第三十四条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二)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生物毒素、重金属等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九)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十)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十一)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食品添加剂。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用不足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1996年,中国发布了《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提出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此后,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由于政策支持、制度创新和农业科技进步,中国在增加粮食产量、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巨大成就。1978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30476.5万吨,2020年达到66949万吨。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世界饥饿与粮食安全问题的因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在粮食安全问题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2023-12-28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十堰市区县普通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度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三国和两晋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各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他们彼此征战,人民被屠杀,牛马被掠夺,城市化为废虚,田地大量荒芜,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的浪潮。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唐宋时期是我国茶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唐宋茶叶生产为当时人们的生活消费提供了新的产品。作为备受欢迎的饮品,茶叶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了旧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人们的相互交往。唐宋茶业经济的发展,不仅大大减少了自然经济的“地盘”,而且使得围绕着茶叶商品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人们的社会交往变得复杂起来,进而逐渐克服了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狭隘性。宋政府通过控制茶叶互市贸易、赏赐茶叶给少数民族首领、赏赐茶叶给军队官兵等方法增强军队力量,换取和平。由于少数民族嗜好茶茗,所以茶叶成为民族间交往的媒介之一,成为协调民族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材料三   宋代,文人士大夫可以自由结社、朝堂论争,也可以归隐自然、追求自我。各个阶层的接触机会增多,社交活动频繁。临安等地“买卖昼夜不绝”。传统的分餐制,已不符合饮食者对美食和氛围的热切追求,也不符合经营者多元经营特色和人力物力财力的成本要求。同桌群聚,同盘而食,各取所需,满足了官场结党、商业联系、亲朋联谊等各类聚会需求。

——摘编自周扬《“分餐”与“合餐”的衍变》、陈伟明《分餐传统为何在唐宋时期发生改变》、田芬《唐朝饮食文化中“合食制”流行成因探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第一次南迁浪潮”的主要原因,这一现象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时期茶叶经济发展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宋代餐饮习俗变化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2023-10-05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数千年来,农民为封建国家纳粮当差,承担义务,受尽剥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时的赋役,大致包括三部分:田赋、人头税和徭役。秦朝田赋税率极高,史称“收泰半之赋”,也就是要缴纳田地产量的三分之二作为田赋。秦亡后,汉初统治者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田赋税率大大降低。汉高祖实行十五税一的税率,到汉景帝的时候改为三十税一。……秦汉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种。秦朝男子17岁起役,后来汉昭帝改为23岁起役。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材料二   自魏晋有户调之制,北朝因之,及唐而有租庸调之名。租者田租,即今之田赋;庸者力役,若不役,出绢而当庸直;调则户税,各随乡土所出,岁输绢绫纯绵,其无蚕桑之处,则输布麻。惟田赋不计亩而计丁或户,则与均田制度相辅而行,盖必人皆授田,始可按丁征租也。均田制度以户籍为本,籍既失实,欲不废而不能矣。逮唐之中叶,均田制度坏,租庸调亦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矣。

——摘编自万国鼎《中国田制史》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汉代人头税的名称;又因徭役扰民严重,唐宋为此所采取的新措施。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析租庸调制“不能复行,改为两税法”的原因和影响。面对沉重的赋税,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时期最终做出了怎样的伟大举措?
2023-11-07更新 | 84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环大罗山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与当地的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定居生活,他们不断向汉族人民学习……民族隔阂不断消解,民族关系趋于缓和,到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摘编自统编历史教材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唐的民族政策以怀柔、招抚为主,对边疆民族采取的和亲政策次数之多、持续时间之长是历代王朝所无法比拟的,还确立了羁縻府州制度,以边疆民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事务,并可世袭,相对松散的羁縻方式却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   清入关后,密切关注边疆事务,完成了对边疆地区的统一,把边疆与内地的整体联系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从疆域“大一统”进入政治“大一统”,并在边疆民族地区形成了持续稳定、统一的政治局面。为了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清朝抽去了“大一统”理论中“华夷之辩”的内容,将之改造为四海之内共尊一君的君主专制“大一统”观念,较成功地解决了两千多年来困扰历代王朝的边疆“内患”问题,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至清代最后完成,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数千年发展的一个大结局。

——整理自刘正寅《“大一统”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为了顺应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所进行的改革并简述其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边疆民族治理政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指出清朝“大一统”的具体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清朝辽阔疆域的历史价值。
2024-04-13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学业水平考试模拟(二)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一   科举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主要方法。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的原则,其基本理念是“至公”,……可以说,科举制是封建社会的“平民政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

——摘自邹一南《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二   西方的文官制度效法的对象是明清科举制度,但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予以适应性改造。明清科举选官主要以考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单一,在科举考试之后,任官则由国家统一调配。西方的文官制度考试一般分为笔试和复试,对通过考试的官员进行分类,建立通专人才相结合的新体系以及职前培训制度,使每个职位都可获得最佳人选,从而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

——摘编自李永强、马慧玥《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材料三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官吏”称谓逐渐被“公务员”代替。从1929年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负责,“所有公务员均须依法律,经考试院考选、铨叙,方得任用”。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不同于北洋政府的相关法规,《考试法》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摘编自统编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教材《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是封建社会‘平民政治’”的内涵。
(2)据材料二,比较指出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之处。
(3)据材料三,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官员选拔制度的特征。
(4)综合上述材料,对于官员选拔与管理,谈谈你的认识。
2023-04-12更新 | 209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丰湖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